浅议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屈原作品产生的根源,探析屈原爱国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屈原的作品,高唱“美政”的理想,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理念,阐释了其为自身理想,敢于同邪恶做斗争的勇敢,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他的作品洋溢着激情,充满想象,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刘洁(1980.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助理研究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2
  屈原是目前我国整个文学历史上第一位以爱国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当然也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诗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屈原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只有齐国和母国楚国才能秦国实力相匹敌,所以在这一形势下,屈原主张对内实施改革,对外实施联合齐国抗秦的政策,但是,实际上这一对政策,却使得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受到极大损害。于是各种排挤和陷害接踵而来,最后还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身抱负能够得以诠释,屈原不惜奔走先后。自己的遭遇和严重的社会矛盾激发了屈原内心的巨大忧愤,从此他拿起笔抒阐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斥责那些小人误国误民,正是这些主张,造就了不朽诗篇。而他在长期的流放中,广泛地接触了楚地民歌,找到了一种最适宜的抒情形式,并且以他绝妙的才华,全面了解和借鉴其他艺术体系的内涵,结合具体价值理念,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内涵的全面阐述。在他的诗篇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人生悲剧,在极度的痛苦绝望中,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一、楚人的爱国传统
  由于楚国历史发展可知,楚人是在长期的生存危急中坚挺下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楚人在坎坷发展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长期的民族歧视大大激发了楚人独立自主的民族观念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古代中原华夏诸国的心目中,南方荆楚一带是尚未开发的草莽之地,而其土著居民只不过是未蒙教化的“蛮夷”,与当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获得极大发展的华夏诸国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在与中华诸国的交往过程中,楚人不断受到歧视、侮辱和侵犯。政治地位上的明显歧视和排挤,并没有挫伤楚人,而是更大地激发了楚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到了一代霸主楚庄王时,楚国北却三晋,南服诸蛮,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进而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楚国逐成为一介强国。
  强烈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忧患意识一直延贯在楚民族的血脉之中,一直是楚民族不断征战,拓展疆域,走向独立,问鼎中原的精神支柱,也正是这种精神,延贯与屈原的著作中。屈原一生忠心报国,追求进步理想,为了振国兴邦,实施“美政”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才谗被疏,报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能无怨乎?于是他满腔热血华为无比的愤慨,从而写下了一篇篇怨怆悲愤之作——《离骚》、《九章》、《天问》等来倾诉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屈原的爱国主义
  1、高唱“美政”的理想。屈原一生忠心报国,追求进步理想,为了振国兴邦,实行“美政”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从事救亡的革新活动。这理想带有综合百家的趋向,核心是以变法为切入点,注重民心培养,优化贤能人才的使用,可以说,这一理想,既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具体要求。屈原尖锐地批判了结党营私、贪暴淫逸、嫉贤妒能、君昏臣佞等丑恶风气,这些揭露和批判带有普遍意义,正是击中了那个时代的通病。
  我们还是来看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屈原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到了人生的后半生。腐朽的贵族勢力不断地排挤和打击屈原,并且再次被放逐;与此同时楚国也从一个强国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屈原只有将自己满怀抱负而无法实现的强烈情感,汇聚成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这就是一首政治色彩浓厚的抒情诗。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兴和对比的手法,抒发诗人满腔热血还不能实现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政治斗士的詩人其心所系。可以说,实现“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2、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屈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誓与楚国共存亡,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过程中真正的了解到广大贫苦百姓的疾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其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所以,屈原自己从忧国忧民的角度出发,为政治改革作出了终生的斗争,可以说为中国古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就是其爱国主义理念的重要诠释。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对楚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民风习俗的热爱,以表示他和国家和人民不可份额的感情。
  《离骚》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达了屈原自身的爱国之心,在其为实现政治改革理想过程中,爱国之情就是其政治改革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其敢于坚定同腐败势力作斗争的驱动力,因此,可以从离骚中看到屈原自己完全不在乎个人的得失状况,将自身对国家的关心和关心体现在对楚国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同时也体现在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上,当他准备远游,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了祖国,刹那间再也不愿离去:“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其对国家的感情是无法替代的。
  3、为坚持理想而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屈原在不断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正是他韧性的战斗精神。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美好的,但他与楚国势力强大的“党人”的利益发生了尖锐冲突,由此,无耻佞臣的离间和楚王对屈原的疏远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关系楚国命运之争,所以诗人为坚持理想而毫不妥协。他对损害楚国根本利益的小人进行了全面的揭露与批判: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等等,《离骚》所表现出来的不屈斗志和严正的批判精神是很值得珍视的。   通过《离骚》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屈原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坚持不懈的一生。把诗人为了理想抱负而献身国家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又反映了诗人的悲剧命運,他终将成为黑暗腐朽势力的牺牲品,尽管其是以抒情为主的诗句,但其中阐述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更是使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历史上,极其经典的美文佳作。
  三、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清廉正直的人品,舍生忘死地为进步理想和正义事业顽强奋斗的精神,千百年来不断地重现。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中,我們看到了屈原精神的再现;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屈原的精神仍然在影响着后人。屈原的人格理念和爱国之心,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许多进步文人墨客,都从屈原的传世佳作中,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汉初的贾谊,一个和与屈原有着相似遭遇的诗人,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表扬了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鼓舞自己。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更多作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很多著名诗人都极其推崇屈原。李白说过:“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而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真正继承了屈原忧国爱民的思想精神。所以他说:“窃攀屈送宜方架,恐与齐梁作后尘”。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存续之际所创作的一系列经典诗篇,都能在其中探究到屈原及其精神的“影子”。
  屈原以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他那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耿介的操守,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屈原不愧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在其作品艺术中,我们能够感受其对祖国的热忱之心,以及个人理想实现的坚定信念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参考文献:
  [1]刘薇薇.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4)
  [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其他文献
那个辗转难眠的夜  幸好遇见了你  你是  媽妈吟唱的摇篮  曲拥我酣然入梦  那个跳动欢喜的清晨  幸好遇见你  你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把舒爽吹进了  我轻盈的脚步里  幸好遇见你  你是  山间淙淙的清泉  浇灌着  我的诗发了芽
“他给我发最后一条消息,说请不要以任何方式再联系我。可笑不可笑?竟然有这种男人。”朋友说着说着又哭了,显然,这句分手告别词像一把剑直插心底,聽说她在约我见面之前,已经分别找了另外几个朋友,犹如名医会诊,众人都没能把剑拔出来,换几道手后,终于轮到我了。  她主要是不忿,他凭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她?她对他够好了,朋友把交往一年来,陆陆续续送男友的每一样礼物都列出来,一周年送的BV公文包,生日时的iPhon
摘 要: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以平白中性的笔调书写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变迁。在她的社会自传作品中杂糅了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公共与私人、外在与内心等多重对立空间。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从空间的角度入手,剖析其社会自传中的叙事空间,以此揭露作者的内心流亡及无法消弭隔阂实现融合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安妮·埃尔诺;社会
摘 要: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一部剖析新世纪乡村农民自杀现象和自杀遗族心理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自己在十日内调查到的农民自杀的故事,从农民自杀现象多角度分析农民自杀的原因,并探寻农民救赎之路。  关键词:自杀;苦难;救赎  作者简介:卢晶晶(1990.9-),汉族,女,江苏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很多研究都是关注鲁迅《故乡》中的思想,情感,但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故乡》,我们要在反常规的进行文本细读,《故乡》中的故乡其实是多重的,它是现实故乡,过去的故乡,既有真实的,也有记忆中的,以及理想故乡的综合体。我们要发现多重故乡背后的意义,情感,思考,既要看到鲁迅的悲观绝望,更要看到鲁迅的对希望的信仰。  关键词:多重故乡;鲁迅;《故乡》;理性;感性  作者简介:李枫(1992.11-
摘 要: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以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和对本能欲望前所未有的张扬影响了整个20世纪。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色·戒》中人物进行分析,分析王佳芝及邝裕民等伙伴在执行暗杀易先生不同环节中的本我与自我间的较量与冲突,最后探寻王佳芝“自我”最终臣服“本我”的因素。  关键词:《色·戒》;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作
摘 要:运用文体学知识对黄山旅游景点介绍进行文体分析,了解旅游景点介绍词汇和语义的一般性特征,分析介绍是否既能形象生动的介绍黄山又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旅游。  关键词:文体学;词汇;语义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文体学主要研究具体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语言的文体特征可从词汇,语法,修辞,语境,连接五个方面着手
摘 要:摘要:近年来,印度电影在华十分收捧。印度电影中通常伴有大量的歌舞桥段,民族宗教气氛浓厚。以沙鲁克·罕和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导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印度电影的特色。近期阿米尔汗所导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各大网站评分皆居高不下。本文对于该片进行的简要分析,以期总结出影片的特色与内涵所在。  关键词:印度电影;女权;父爱  作者简介:赵玉笛(1996.3-),女,汉,甘肃陇南人
摘 要:电影《路边野餐》中的梦境开始于主角陈升在寻找侄子卫卫时偶然闯入的时空洞穴——荡麦。他在这里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光影重叠。导演毕赣巧妙地将诗集《路边野餐》以旁白的形式插入在电影中,其中有两首诗歌穿插于梦境之中,为神秘的梦境——荡麦营造了朦胧氤氲的氛围,映衬了主人公陈升的彷徨迷茫。  关键词:《路边野餐》;梦境;诗歌  作者简介:尹雪,温州大学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
摘 要: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改编自一部日本人气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以日本人外在的视角对大唐进行富有张力的诠释与回望,同时避免了本民族固有历史观的视角局限。其中小说向电影转化时遵循的语图转化原则,电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原著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系,开拓了阐释空间,彰显了对历史的解构与平复。  关键词:《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语图转化;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