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褪黑素(melatonin,Mel)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松果体分泌Mel具有 昼夜节律,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控制,与自然界的光 -暗周期的变化合拍。这种节律性波动表现为夜间达到高峰而白昼降至谷值,即Mel主要在 夜间分泌。Mel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对生物的昼夜节律、性成熟及生殖、免疫反应、肿 瘤、衰老等均有调节作用。Mel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光信号,通过其分泌水平的改变,将 环 境光照周期(昼夜和季节节律)的信息传递给体内有关的组织和器官,使它们的功能活动适 应外界的变化。1 Mel及其受体的研究历史 早在1917年,McCord和Allan发现牛松果体提取物能使蟾蜍皮肤颜色变浅,首次揭示了松果 体Mel的生物学活性,标志着Mel研究的开始。1959年,皮肤病学专家Leer分离纯化并确定 了该物质的结构,将其命名为Mel,成为松果体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揭开了对松果体Mel 研究的序幕。1961年,Kopin等合成了氚标记Mel,并用之探讨动物器官中3H-Mel的分布 ,发现不同种属动物器官3H-Mel的分布极不一致。Wurtman和Anton等也分别报告了脑组 织和外周器官3H-Mel的分布。由于3H-Mel放射性比度低,加之Mel受体的密度较低, 特异性结合位点往往不能检出,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984年,Vakkuri等开始在Mel化学结构 中C-2位置使用碘标记进行研究,2-125I-Mel的标记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对Mel受 体的研究。自2-125I-Mel问世以来,因其高放射性比度,使外周组织Mel受体的检 测成为可能。1987年,Vanecek等应用2-125I-Mel的放射配体结合法和体外放射自 显影技术鉴定Mel结合位点,标志着Mel受体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此后,我们实验室先 后报道了鸟和鼠类脑、胃肠、免疫器官及生殖系统存在Mel受体。刘志民、赵瑛教授报告了 人胚胎、心、肝、肾等组织及各种脑区存在Mel受体(见本期报道),提示人体各种器官是M el作用的靶器官,为研究Mel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1994~1995年,Repper等克隆出哺乳动 物Mel受体mt1和MT2亚型,标志着Mel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