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言语幽默解读的认知语用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言语作为人类普遍而独特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交际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既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各种相互关系顺应的过程.基于语用理论结构,通过对言语幽默的顺应性分析,尝试提出新的工作模型,以期更好地揭示幽默效果得以产生的心理认知过程,为幽默普遍语言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商业电影是当前影坛中较为成熟且拥有庞大市场的电影种类,根据资本投入和大众需求,并集合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大规模宣传等商业元素,来迎合观众以达到票房盈利的最高目的.作为最早开始电影商业模式化的美国,其商业片已经拥有较固定的体系特征,文章以美国电影《利刃出鞘》为例,分析美国商业片所呈现的主要元素.
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具有明显的社交属性.针对“观影团”与其数字技术衍生物“云观影”的营销传播模式分析后发现,二者在电影营销过程中的作用明显,有利于打造下沉市场口碑,存在常态化运营的可能.“组织观影团,超前精准营销”“尝试互动社交,创新放映厅形式”“专业影评人解说,开发电影周边”或将成为传统影院的未来出路.
从其字形来看,“诂”的本义是以今言解释古言.在一些辞典中,则增加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之义.由于时人对“训诂”与“诂”的语义未加区分,又误认为“异言”包含方言,加之对《尔雅?释诂》中的“诂”认识不清,因而为“诂”增义.“古今异言”不可割裂理解,“异言”并不包含方言,而“诂”是《尔雅》解释体式的一种,只有“解释”之义,并无“以方言分释诂篇”一说.同时,《方言》是从历时的角度进行收集工作,对共时层面的着墨又大于历时层面,因此,并不能从“方言”所体现出历时层面的语言差异而为“诂”增义.为确保辞典释义的客观性和严谨
媒体融合时代,打造短视频评论节目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拓展话语空间,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有效实践.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大屏思维阻碍小屏传播、有限时长制约内容深度、泛娱乐化消解权威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短视频评论节目应积极适应平台的传播特性,从用户角度出发,创新评论思路,坚守“内容为王”,增强舆论引导,进而将问题转化为发展动能.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运营战略因为媒介环境背景的改变正不断发生变化,多平台生产分发成为主要战略方式,逐渐趋向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及混合多元化,呈现出跨媒体、跨层级和跨行业等特征.《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采用“战略即实践”理论中的布局策略,在传统媒介的转型困境中探索出独特路径,通过数字化转轨、跨平台建设和媒体融合为其他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声中有义”在“奄”声符系列谐声字中具有显著表现.通过梳理、分析《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中“奄”声符字的字义系统,可以发现,其中有21字的“奄”声符与字义联系密切,并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它主要表现为四个语义特征:覆盖、遮蔽;昏暗;大;病、疲乏.同时,以此为线索,突破文字形体的束缚,还可以发现,虽不是以“奄”为声符,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具有共同来源关系的其他同源词.
复数化是进行体的重要语义机制之一,单个动作片段的逐一执行造成进行体的瞬时性,非限量的动作片段导致进行体的持续性.复沓方式是由多个片段累加而成的样式,是进行体的语义效应之一,双方的时间结构、物理结构特征具有一致性.“一V一V”既能表示进行体,又能表示复沓方式,其内部存在着均质性不同的小类.“一V一V”陈述的动作行为通过渐次扫描,可以分解为非限量的动作片段;这些动作片段在时间轴上逐一执行,推动动作向前进行,构成精细的进行体;同时,又呈现为多个动作片段累加的样式,构成典型的复沓方式.
电影《父亲·爸爸》和《你好,李焕英》以不同方式呈现了迥异的“八十年代”.这两部相隔二十年的影片中,“八十年代”的基调由暗淡沉闷的“烦恼人生”变成乐观昂扬的“激情燃烧的时代”,“古旧”的“八十年代”让位于“全新”的“八十年代”.二十年间,“八十年代”所发生的“位移”表明,世纪之交个体的“迷失”已经被当下的“青春”想象所取代.
在汉语分裂句中,焦点标记对象的范围和语义信息的确认,是句子理解分析的关键.相较于短语结构驱动的生成语法和形式—意义配对的构式语法,以HNC理论为指导,以句类和语义块为单位的“中间切入,上下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达到对焦点标记内容更为全面的确认和解读.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共有61个专有属性词.在构词方面,这些专有属性词以双音节偏正式复合词为主.在语法方面,它们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定语;往往成对出现;在微博和口语中,体现出性质形容词化的趋势.在语义方面,它们大多表示事物的特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模式为“……的”;经常与抽象名词或集合名词搭配.在语用方面,它们的使用频率普遍较高;大多用在报刊和科技这两种正式语体中;具有比较浓厚的书面语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