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打破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张嘴”的状态,就要调动语文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让教师学会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用这“源头活水”激活我们的课堂、清新我们的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 资源 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还具有多变性和生长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是语文课改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提。那么, 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笔者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及自然物品,从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种类;按照功能特点则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所谓素材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直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经验、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所谓条件资源,是指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等因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提倡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在有许多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处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本书“的状态;还有的教师认为资源有限,无可开发,即使是现有的资源也没条件利用、无法利用,将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学生上语文课如同啃鸡肋,使师生都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呢?我们不妨先来重温一下宋代朱熹的一首小诗,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些许体会,或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寻到一个通幽曲径。这首诗是《观书有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潭死水必是了无生气,久而久之会变得腐朽且发撤出臭味,令人厌恶,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相反,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不腐不朽,还会长鱼生虾,荷香满塘,蜂蝶翩然,游人必会纷至沓来,留恋忘返。那么,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其实,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已非常丰富了,无论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还是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活水来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课堂”变大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创新因为有了“源头活水”,而创造出新意新趣。如果缺少了这些“源头活水”,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所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呢?
第一是要理解语文资源的多样性。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文资源的种类也是多样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一切生活要素都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身边周围、校内校外、报刊图书、电影电视网络上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得到有利于教学的一手材料。教师还要广泛地发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在参与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要增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学不是教书,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一本书,如果教师认为教完了一册教材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教学内容来看,课本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从教法上来看,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要素和手段,为教学服务,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是克服畏难情绪,勤于开发利用。教师要不怕麻烦、不图省事,把开发课程资源当作与上课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积极主动地去联系其他教师、学校有关部门、社区及家庭,从中获得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一切数字、图像、文字、事例等。可以这样说,只要腿勤、眼勤、手勤,教学资源这“源头活水”是随处可以找到的。
第四是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会用心观察,会用心体悟。我们的身边,对学生成长有利、对教学有用、对实现教育目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教师要用慧眼去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像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敏感性一样,做个有心人。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教学资源的筛选能力。诸多的教学资源已纳入了教师的视野,哪些是最有价值的,要经过分类和筛选,清楚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把死教材用活、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教学服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一股源头活水、一缕清新的春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时代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再次是要具有方案的实施能力。方案的设计要力求科学合理,把这些资源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让它为教材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程资源丰富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资源,激活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素材是极为丰富的,就连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一个生活中的小窍门、一条新闻、一句谚语、一则小幽默等,只要运用得当,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手段为教学服务。传统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媒介的单一素材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课堂信息的传达方式,视频片断、数字动画、数字音频、数字图形图片等多媒体内容都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能够对这些多媒体素材进行深加工,并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必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有了极大的发挥余地,从而取得不俗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师生应是互动的,学生也要参与课件的开发,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取得丰富的与课堂相关的素材,和教师的素材互为补充。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呢?他们或展示自己的资料和大家交换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或排演节目以展示故事感染他人,或发表演讲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不仅只有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自主性学习,而且有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不仅有益而且有趣。如果没有师生共同引来这些“源头活水”,怎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
虽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但课外的学习也不可缺少,尤其是在当前开放的语文大课程的环境下,学生课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教师放弃这一领域,他的语文教学必然失败,他只能被称为一个教书匠,无论在课堂上下多大的工夫,也成为不了一个教育家。那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典故、风景名胜、民间传说、店名牌匾、美食服装等都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领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全部就是语文资源的全部。
“半亩方塘”尚需那“源头活水”带来生机,我们语文新课程更需充足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资源,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期待清清碧水、荷香滿塘、鱼戏莲间的美好“方塘”,它就是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资源 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还具有多变性和生长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是语文课改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提。那么, 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笔者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及自然物品,从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种类;按照功能特点则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所谓素材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直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经验、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所谓条件资源,是指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等因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提倡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在有许多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处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本书“的状态;还有的教师认为资源有限,无可开发,即使是现有的资源也没条件利用、无法利用,将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学生上语文课如同啃鸡肋,使师生都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呢?我们不妨先来重温一下宋代朱熹的一首小诗,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些许体会,或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寻到一个通幽曲径。这首诗是《观书有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潭死水必是了无生气,久而久之会变得腐朽且发撤出臭味,令人厌恶,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相反,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不腐不朽,还会长鱼生虾,荷香满塘,蜂蝶翩然,游人必会纷至沓来,留恋忘返。那么,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其实,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已非常丰富了,无论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还是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活水来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课堂”变大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创新因为有了“源头活水”,而创造出新意新趣。如果缺少了这些“源头活水”,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所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呢?
第一是要理解语文资源的多样性。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文资源的种类也是多样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一切生活要素都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身边周围、校内校外、报刊图书、电影电视网络上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得到有利于教学的一手材料。教师还要广泛地发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在参与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要增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学不是教书,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一本书,如果教师认为教完了一册教材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教学内容来看,课本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从教法上来看,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要素和手段,为教学服务,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是克服畏难情绪,勤于开发利用。教师要不怕麻烦、不图省事,把开发课程资源当作与上课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积极主动地去联系其他教师、学校有关部门、社区及家庭,从中获得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一切数字、图像、文字、事例等。可以这样说,只要腿勤、眼勤、手勤,教学资源这“源头活水”是随处可以找到的。
第四是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会用心观察,会用心体悟。我们的身边,对学生成长有利、对教学有用、对实现教育目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教师要用慧眼去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像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敏感性一样,做个有心人。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教学资源的筛选能力。诸多的教学资源已纳入了教师的视野,哪些是最有价值的,要经过分类和筛选,清楚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把死教材用活、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教学服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一股源头活水、一缕清新的春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时代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再次是要具有方案的实施能力。方案的设计要力求科学合理,把这些资源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让它为教材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程资源丰富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资源,激活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素材是极为丰富的,就连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一个生活中的小窍门、一条新闻、一句谚语、一则小幽默等,只要运用得当,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手段为教学服务。传统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媒介的单一素材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课堂信息的传达方式,视频片断、数字动画、数字音频、数字图形图片等多媒体内容都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能够对这些多媒体素材进行深加工,并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必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有了极大的发挥余地,从而取得不俗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师生应是互动的,学生也要参与课件的开发,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取得丰富的与课堂相关的素材,和教师的素材互为补充。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呢?他们或展示自己的资料和大家交换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或排演节目以展示故事感染他人,或发表演讲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不仅只有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自主性学习,而且有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不仅有益而且有趣。如果没有师生共同引来这些“源头活水”,怎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
虽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但课外的学习也不可缺少,尤其是在当前开放的语文大课程的环境下,学生课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教师放弃这一领域,他的语文教学必然失败,他只能被称为一个教书匠,无论在课堂上下多大的工夫,也成为不了一个教育家。那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典故、风景名胜、民间传说、店名牌匾、美食服装等都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领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全部就是语文资源的全部。
“半亩方塘”尚需那“源头活水”带来生机,我们语文新课程更需充足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资源,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期待清清碧水、荷香滿塘、鱼戏莲间的美好“方塘”,它就是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