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走进老宅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地,几个衣袂飘飘的长者,一群嬉闹无羁的孩童……
  好几回,我走进那依稀熟悉的院落,摘一朵清香宜人的向日葵,攀上那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哦!是梦,又是梦,又是梦中的老宅巷。梦醒时分,望着窗外眨眼的星星,真想即刻跨到让我魂牵梦绕的小巷子。巷子里或许还留存着我串串蹒跚的腳印,或许还回荡着我童年的歌谣……
  某个晚上,推开阳台的门,忽瞧见深蓝色的夜空悬着一轮满月,在淡淡的云层里时隐时现,心随之一亮。前夜梦中的老宅巷又呈现在眼前,何不趁着月色了却一个心愿?披衣下楼拦了的士,跨过故黄河不远就是那久违的巷子了。
  我独自向那条巷子踱去,也踱回我梦幻般的童年。我记忆中的小巷铺着青石板,成群的孩子欢快地聚在一起玩捉迷藏、指天星过天河、打陀螺……颇有一番情趣。小巷里的玉、慧、红,还有娟姐,而今何在?
  记得我们与另外四家住在巷子最南端的一个小院里,临巷是石头砌起的欧式建筑风格。过道间住着慧的一家,进了院,沿东墙攀上吱呀吱呀的雕花木楼梯,上面住着两家。我们家和红家住在连门的堂屋。西墙占了半个院落,是片可种植的园地,五户人家各有一块。我最羡慕红家地里的向日葵,如小盖碗大小的葵花盘在我们的巴望中长成了满月。在那个年月,几粒葵花子无疑成了奢侈品。
  红的母亲总是将带着浓浓清香的收获每家送上几朵。我们邻里关系很融洽,谁家有了好东西,必会分给各家一些。我奶奶小心将葵花子搓下,放在簸箕里晒上几日。我们依偎在奶奶身边,她一边翻炒着葵花子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真是其乐融融。
  红是我的同桌,虽只长我一岁,却像个小大人儿疼爱着我,呵护着我。冬天,红总将又笨又厚的大棉手套戴在我冻疼的手上。收获葵花子的日子里,红在上学的路上常悄悄塞给我一把,那香脆的味道几十年后的今天闭上眼睛仍能感觉出来!
  在我们读书的小学附近有一座桥,那是一座不宽的木桥。因为年久失修,桥上的油漆已斑驳陆离,且桥面闪着宽窄不等的缝隙,踏上便可瞧见河里结伴而嬉的小鱼,因此我最怕过桥。学校搞活动、看电影偏偏都要过桥,每当我站在桥头迟疑不前时,红就会牵着我的手走过小桥,也走完了小学生活……
  想着想着,我感觉到了老宅巷所处的位置,却不见当年那古朴的小巷。如今,小巷已变成了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花园居民楼房。月光渐渐流出云层朗照起来,与闪烁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再也觅不到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地了。然而,那古朴的小巷,那纯朴的人儿却永远蓄在了我的心底。
  哦!老宅巷……
其他文献
在纺织品早已进入化纤时代的今天,你可曾知道,还有地道的手工土棉布外销在国际市场上吗?湖北省畅销于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地的蓝印花布即是。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品之一。自18世纪以后,湖北省汉口、天门、沔阳、孝感、黄陂、汉川、广济、黄梅等地都有印染蓝印花布的作坊。其中,以天门的蓝印花布最负盛名。  蓝印花布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则是手工织出,布质粗厚,经洗耐用;二则手工
期刊
我和你同住一个村子,你住村西,我住村东。但我们的家长没什么深交,上学前我们互不相识。  1965年新学期开始,我俩同时走进了学校大门。你比我大三岁,但我们个头差不多,因而分到了一个木板上(我们刚上学时,没有课桌,一排用两个土墩支起一个约一丈长的木板,供十来个学生当课桌使用),开始了我们大半生的君子之交。  我刚过周岁时患小儿麻痹,遗留严重后遗症。刚上学时靠双拐助行,同学们都嫌弃我,不和我一起玩耍,
期刊
我在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姓上官,全名叫上官秀民。  上官的父亲是个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上官從小在书香门第长大,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善于交际,到哪里都有人缘。在学校里,上官跟我关系最好。  跟我关系好,可能是与当初选班干部时,我提名力荐他当班长有关吧。但最终上官也没有做成班长,还是班主任说了算,她推荐了一位胡同学来做班长,让上官做了副班长。  人生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上
期刊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眼老井,井旁边有一棵老榆树。井很深,井口呈方形,井壁是用木板镶嵌的,多是老榆树的木板,耐泡,不易腐烂。井台上竖着木头桩子,人们叫它井桩子。井桩子上安着辘轳,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缠绕着又粗又长的麻绳子,这便是井绳。井绳的一端拴着柳罐斗子,打水的时候,就把柳罐斗子放到井水里,然后用手摇晃几下井绳,柳罐斗子便蓄满了水,接着就一圈一圈地摇着弯曲光滑的辘轳将柳罐斗子提上来,把水倒进水筲里。如
期刊
印 象  我家建在山坡上,门前是河,后门见山。以前是二层平台旧房,西厢房曾经租给一户永嘉人。后院没有围墙,有养蜂人在后院养过蜂。一个个蜂箱整齐摆放在后院及路边,养蜂人在泥地上搭起的帐篷里进进出出。多年以后,父亲在小院的花坛里用岩衣(九死还魂草)种成“留春园”三个字,可能跟这里的美好环境有关系。  屋后有个石矿、几亩田,还有一口深井。往石矿去的路上,有个小山坡,生满了树,树一直延伸到石矿深处。春天,
期刊
二月春风似剪刀,三月雪花纷飞妖娆,故乡怀揣桃花庵,赶鸭的村妮读懂了爹娘的辛酸。老柳枝头的鸟窝捧出了新的生命,牧羊的乡亲父老烙印出了日子的美好。  油菜花开,故乡的原野处处呈现金灿灿。蝶儿群舞,舞出了故乡每年的富有。晌午小憩,醒来日头便落进了山,娘喊爹叫,声声飘荡在故乡的村头。  —题记  化肥厂坐落在故乡的东北角。建于1970年,占地200余亩。当時隶属化工部,后来直属县政府。  记忆中的化肥厂雄
期刊
小时候总爱坐在门前的石板上,对着公路发呆,好像在等候什么似的。盯着蜿蜒曲折的路伸进远处的山林里,我不清楚它的尽头有怎样的世界,因为大山将我围起,就像水井的四壁,使我看不到外头的模样。这条只有四米左右宽的简易公路,每当下过大雨后,路面就成了烂泥塘,根本无法通车。路上除了偶尔能看到供销社那辆送货的破卡车外,基本上看不到有别的汽车经过。每当有汽车进村时,我都欢呼雀跃,比过年还要高兴,屁颠屁颠地跟在汽车后
期刊
走进深情的秋天,满院飘逸着成熟的味道。步入温馨的老屋,我年近八旬的父母(公公、婆婆)用勤劳的双手在这整齐宽敞的老屋(老院),谱写出春华秋实的美丽画卷,给全家老小奠定了永恒温暖的家。  老屋,六间北房,听老辈们讲,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土木结构,所选木质材料粗壮坚固,碧砖碧瓦老脊头显得既庄严又俊俏,偏小的门窗更显古老的特征。随着快速的社会节奏,为保持这座记录着几代人生活历程的老房子完好长存,不久前
期刊
正值暮春三月,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治理,如今的邯郸市肥乡区可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派北方江南之景。4月29日下午,我应人民银行肥乡支行副主任科员(行长助理,以下简称“行助”)何利军邀请,由邯郸银行扶贫工作队员郝良辉驾车,参观了肥乡区昔日的贫困村,今日的“美丽乡村”—申营村。  从县城驱车大约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汽车在街道上行驶,只见一排排房屋,青砖蓝瓦,井然有序。忽然,街边的一方小广场映
期刊
春风拂柳,百花争艳,燕语呢喃;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征鸿南迁。孩子们的欢呼雀跃,老人们的驻足流连,或迎着初升的太阳,或沐浴绵绵细雨。你说声早,他道声好,脸上的微笑,轻快的脚步,这些都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这更让我加快了每天奔向站台的速度,我要乘坐每班间隔四十分钟的城乡公交车,到离家四十里地的乡镇学校去上班。  早晨的站台,显得特别拥挤。一班接一班的市内公交车,一辆又一辆的职工大巴,一批又一批的私家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