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是"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人们的言论自由度进一步增大,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向人们涌来,使阅读变得碎片化,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言论意见也掺杂其中,扰乱受众的认知及价值判断,正因如此,"把关人"这一角色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把关人"理论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及缺失,研究在当下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媒体该如何做好把关人?
关键词:把关人理论 原因 措施
2014年一条关于“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的新闻刷爆网络,占据传统媒体头条,新闻中说一名95后的女孩非常喜欢旅行,但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旅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于是她就在全国各地广招男朋友,提出来的条件是:她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人承担她的吃住费用,她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回报。在没有经过核实,同时也没有对该事件中的女主角进行详细采访的前提下,某都市报就用整版篇幅来报道此事件,并导致很多家媒体的疯狂转载,让很多受众信以为真,事后经过调查证实此报道为假新闻,但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不良后果。在此新闻报道中,首家转载的新闻媒体没有对最基本的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就轻易报道,使其进入大众视野,体现了新闻媒体“把关人”的基本素质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抢时效、重新奇等,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及其他基本要素严重受损,尤其是在网络中,假新闻、内容低俗、色情、耸人听闻的劣质新闻层出不穷,不仅让人覺得担忧。深刻反思,这些新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媒介素养的缺失,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职责没有尽到,也使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新闻侵权事件频发。
一、“把关人”理论与新闻报道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传播学家怀特于1950年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将危害社会安全、集体公众利益等的信息筛除掉,只使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经过大众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
大众媒介的“把关”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以前,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信息发布的主流渠道,新闻消息的播发与否,都要经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层层审核、把关,最终才能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因此新闻的质量还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它的影响力在受众中还是挺广泛的;如今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媒体的成长速度,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都是发布新闻的最前沿阵地,虽然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的方式(比如央视与新浪网合作,打造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尽力维持自己“把关人”的地位,但“人人皆记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各大门户网站、商业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谁都可以发布言论、传播消息,导致虚假新闻、谣言等满天飞、新闻报道侵权、二次伤害频发;并且因为现在媒体市场化经营,在报道新闻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致使许多新闻报道失真、没有新闻价值,比如某明星出轨、整容的娱乐新闻以及关于社会黑暗面的“软新闻”过度泛滥,扰乱受众的视听、分析甚至立场观点;而真正关乎民生、国家政策的硬新闻宣传效果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 新闻工作中“把关人”弱化的原因及表现
网络媒体的“无政府状态”。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媒的个人化互动日益明显,这既使受众个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进一步加强,也使网络的无序性现象更为严重;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增加点击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报道失实、网络谣言日趋严重,媒体“把关人”进一步弱化。如和“余歡杀人案”类似的事件在网上发酵,众网民的言论一旦进入传播过程,扩散速度极快,立即呈现“言论爆炸”效应,没有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偏激、极端等各种消极观点占据主流,而理性的声音在那种时候却显得如此势单力薄,很多网络事件就因为这个原因演变成“网络暴力”。
传统媒体在“把关人”环节的垄断性的权利,在网络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已经被严重削弱了。针对言论自由,传统媒体在进行把关时,采取的是“有选择性的输出、限制一部分言论自由”,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则是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的流通进行开放式的管理,这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致使“把关人”的作用弱化。
三、 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媒体如何做好把关人?
媒体人要提高政治及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多元化价值充斥的今天,媒体工作者都要学会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当三俗新闻充斥网络和生活中时,媒体应该时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排除干扰,不被外界的利益和大众低俗需求所驱使;在新闻的采访及传播的过程中,把好情绪关,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弘扬主流价值观,扭转、引导社会上低俗价值观的倾向,而不是迎合大众、推波助澜。
“把关人”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影响都是多方面且作用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唯有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增强其“把关人”意识,才会使新闻行业良性发展;净化了新闻报道的“雾霾”,才会使受众接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呼吸到更清新的新闻“空气”;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的“把关人”并没有弱化、失效,反而是一个更强势的存在;在众声喧哗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新闻从业人员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当好新闻“守门人”,引导正确的新闻导向,做好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维护公众利益、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关文舸:《浅析如何做好新媒体的“把关人”》;新闻研究导刊传媒实务;2016年
[2] 林斌:《互动传播时代的“把关人”》 [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3期
[3] 邹高中:《信息传播与把关人》;[J];新闻大学;1986年13期
[4] 孙海东:《做好新闻报道“把关人”》;记者摇篮;2014年02期
[5] 贾俊:《略论“把关人”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
李向丹(1995-),女,陕西省礼泉人,西北政法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把关人理论 原因 措施
2014年一条关于“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的新闻刷爆网络,占据传统媒体头条,新闻中说一名95后的女孩非常喜欢旅行,但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旅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于是她就在全国各地广招男朋友,提出来的条件是:她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人承担她的吃住费用,她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回报。在没有经过核实,同时也没有对该事件中的女主角进行详细采访的前提下,某都市报就用整版篇幅来报道此事件,并导致很多家媒体的疯狂转载,让很多受众信以为真,事后经过调查证实此报道为假新闻,但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不良后果。在此新闻报道中,首家转载的新闻媒体没有对最基本的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就轻易报道,使其进入大众视野,体现了新闻媒体“把关人”的基本素质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抢时效、重新奇等,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及其他基本要素严重受损,尤其是在网络中,假新闻、内容低俗、色情、耸人听闻的劣质新闻层出不穷,不仅让人覺得担忧。深刻反思,这些新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媒介素养的缺失,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职责没有尽到,也使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新闻侵权事件频发。
一、“把关人”理论与新闻报道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传播学家怀特于1950年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将危害社会安全、集体公众利益等的信息筛除掉,只使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经过大众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
大众媒介的“把关”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以前,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信息发布的主流渠道,新闻消息的播发与否,都要经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层层审核、把关,最终才能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因此新闻的质量还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它的影响力在受众中还是挺广泛的;如今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媒体的成长速度,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都是发布新闻的最前沿阵地,虽然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的方式(比如央视与新浪网合作,打造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尽力维持自己“把关人”的地位,但“人人皆记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各大门户网站、商业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谁都可以发布言论、传播消息,导致虚假新闻、谣言等满天飞、新闻报道侵权、二次伤害频发;并且因为现在媒体市场化经营,在报道新闻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致使许多新闻报道失真、没有新闻价值,比如某明星出轨、整容的娱乐新闻以及关于社会黑暗面的“软新闻”过度泛滥,扰乱受众的视听、分析甚至立场观点;而真正关乎民生、国家政策的硬新闻宣传效果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 新闻工作中“把关人”弱化的原因及表现
网络媒体的“无政府状态”。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媒的个人化互动日益明显,这既使受众个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进一步加强,也使网络的无序性现象更为严重;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增加点击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报道失实、网络谣言日趋严重,媒体“把关人”进一步弱化。如和“余歡杀人案”类似的事件在网上发酵,众网民的言论一旦进入传播过程,扩散速度极快,立即呈现“言论爆炸”效应,没有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偏激、极端等各种消极观点占据主流,而理性的声音在那种时候却显得如此势单力薄,很多网络事件就因为这个原因演变成“网络暴力”。
传统媒体在“把关人”环节的垄断性的权利,在网络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已经被严重削弱了。针对言论自由,传统媒体在进行把关时,采取的是“有选择性的输出、限制一部分言论自由”,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则是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的流通进行开放式的管理,这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致使“把关人”的作用弱化。
三、 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媒体如何做好把关人?
媒体人要提高政治及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多元化价值充斥的今天,媒体工作者都要学会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当三俗新闻充斥网络和生活中时,媒体应该时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排除干扰,不被外界的利益和大众低俗需求所驱使;在新闻的采访及传播的过程中,把好情绪关,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弘扬主流价值观,扭转、引导社会上低俗价值观的倾向,而不是迎合大众、推波助澜。
“把关人”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影响都是多方面且作用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唯有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增强其“把关人”意识,才会使新闻行业良性发展;净化了新闻报道的“雾霾”,才会使受众接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呼吸到更清新的新闻“空气”;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的“把关人”并没有弱化、失效,反而是一个更强势的存在;在众声喧哗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新闻从业人员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当好新闻“守门人”,引导正确的新闻导向,做好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维护公众利益、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关文舸:《浅析如何做好新媒体的“把关人”》;新闻研究导刊传媒实务;2016年
[2] 林斌:《互动传播时代的“把关人”》 [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3期
[3] 邹高中:《信息传播与把关人》;[J];新闻大学;1986年13期
[4] 孙海东:《做好新闻报道“把关人”》;记者摇篮;2014年02期
[5] 贾俊:《略论“把关人”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
李向丹(1995-),女,陕西省礼泉人,西北政法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