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可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并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进而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作文内容浅显、思维僵化、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提高其写作水平,仍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而文章即披着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因此写作教学的根本就是对思维的训练。笔者拟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以期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一、重组教材,关注“两个重点”
对于写作来说,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本。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不乏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与智慧,这些思想与智慧犹如散落的珍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即优化重组和二次开发,提炼、概括其共性,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一) 梳理,寻找教材的训练点
《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都可供学生学习。写作训练时,可以先从这些有迹无痕的“葫芦”下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这就好比练字,一开始总是从描摹开始的,逐渐掌握笔法,最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1~4课为例,课文中的训练点主要有:(1)《散步》——环境与渲染;(2)《秋天的怀念》——题目与眼睛;(3)《羚羊木雕》——对话与心理;(4)《散文诗两首》——意象与情感。教师可在课前梳理教材时,既从阅读角度思考又从写作角度切入,找到适宜的训练点,以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效果。
(二) 整合,关注教材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易导致教师凭借自身经验随意而教。各种写作知识散落于各个学期的写作训练中,尽管每学期都在教学,但很多都是量的简单重复,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对教材的适当整合十分必要。如关于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七年级可以训练,八年级也可以训练,但七、八年级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何不同,又或者相应的训练与指导是放在七年级进行好,还是放在八年级好,都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教到哪里,而应理清整个初中阶段的各种写作训练在各年级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明确在不同文体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写作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薄弱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各个突破。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二、写作训练,面向“两个维度”
为求得学生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平衡,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专题写作为本,在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追求深刻性,以自由写作为辅,于思维灵活性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 专题写作——于灵活中求深刻
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这样说:“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每做一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下次再做别的一种,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可见,梁任公主张集中精力搞突破,写一篇成一篇,写一种像一种,而不是四处撒网,东一榔头西一锤,结果一篇也没写好讲透。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平时的作文训练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勿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
1.同题分层训练
同题分层训练,即教师布置同一题目,提出同一要求,让学生写作,再进行批改和讲评,讲评时着重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让学生对照问题自己分析、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然后,教师对修改或重新写作的文章进行二次批改,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书面点评或当面指导,不在课堂集中讲评。如果还有问题,让学生再次修改。在反复分析、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
2.同题分步训练
同题分步训练,即对同一题目按不同的要求,分步进行训练,以突破重点,提升能力。如九年级的议论文学习和练习,为了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笔者尝试分步训练。第一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谈挫折”,先让学生说说怎么看“遭遇挫折”现象,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第一次批改时着重于学生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结合材料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论证的角度、结构的安排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构思,能让自己的说理更有说服力。第三步,从语言表述角度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让自己的论述语言更准确更有力。在分步剖析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
3.同题分体训练
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多是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而不是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且没有系统的文体知识介绍。在考试中,作文命题又大多是“文体不限”。“文体不限”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而现在很多学生对文体缺乏认识,不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为了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笔者用同一个作文题进行不同文体的训练。如“不走寻常路”这个题目,第一次让学生写记叙文,第二次写议论文。其他题目也一样,让学生先写记叙文,再写其他文体。通过不同文体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体特点,从而写出文体明确、思路清晰的文章。 4.同题异构训练
选择同题异构训练材料时,笔者事先阅读一些同题的优秀作文,训练时先用一两句话告诉学生故事内容,或者提供写作的关键词,要求他们按照提供的信息先行写作。讲评时,笔者出示原文或原文的某个片段,让学生比较原文与己文,分析原文的优点,寻找自己写作的薄弱点。如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散步》一课,九年级时让他们以此为题进行写作。然后笔者在讲评时出示原文,学生比较后发现自己只注重叙述过程,对环境的描写几乎没有,于是体会到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同题异构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到了优秀作品的行文技巧。
(二) 自由写作——于灵活中求创意
《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乍一看,似乎与前面梁任公提出的“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矛盾,其实不然,先生还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同时,这种笔记“比出题目自然得多”。可见,先生所说的笔记,就是广泛的练笔,其中主要有日记、随笔等。迫于应试压力,当前很多教师很少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每次作文都机械地按考试要求写,就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场作文只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检测,而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还是日常的自由作文。尊重写作规律,命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给他们选择的空间,每天让他们写写随笔,不在形式、字数、时间上作硬性规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千人一面”,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展现。当然,倡导让学生自由写作,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出现思想低劣、品位低俗的文章,教师还得及时引导。
三、批改评价,体现“两项变化”
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时评改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做法,学生周末写文章,教师用一个星期或两三天时间批改后集体讲评,然后学生根据要求修改,下周末再写新文章。但笔者对此进行了改良,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作文评改的“两项变化”。
(一) 形变——以学生为主替教师为主
欧阳修认为,文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些说法都说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传统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批得认真评得仔细,年复一年,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改变。教师为主的评改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作文只求完成,不求质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改方式,教师主要承担作文前方法上的指导、作文后评价上的点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二) 时变——以即时互动替隔靴搔痒
以往,学生作文与教师讲评的时间间隔太久,等到课堂集中讲评,学生的写作体验已经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写过些什么都不太清楚了,此时的评改活动就无异于隔靴搔痒,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即时互动能缩短写作与讲评的时间,树立学生的评价主体意识。如周末让学生写作文,周一安排自评、互评,以学生做书面或口头评价,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但也不能为激发兴趣而放任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必须为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耐心引导其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情感的好文章,这才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也是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作文内容浅显、思维僵化、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提高其写作水平,仍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而文章即披着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因此写作教学的根本就是对思维的训练。笔者拟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以期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一、重组教材,关注“两个重点”
对于写作来说,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本。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不乏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与智慧,这些思想与智慧犹如散落的珍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即优化重组和二次开发,提炼、概括其共性,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一) 梳理,寻找教材的训练点
《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都可供学生学习。写作训练时,可以先从这些有迹无痕的“葫芦”下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这就好比练字,一开始总是从描摹开始的,逐渐掌握笔法,最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1~4课为例,课文中的训练点主要有:(1)《散步》——环境与渲染;(2)《秋天的怀念》——题目与眼睛;(3)《羚羊木雕》——对话与心理;(4)《散文诗两首》——意象与情感。教师可在课前梳理教材时,既从阅读角度思考又从写作角度切入,找到适宜的训练点,以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效果。
(二) 整合,关注教材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易导致教师凭借自身经验随意而教。各种写作知识散落于各个学期的写作训练中,尽管每学期都在教学,但很多都是量的简单重复,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对教材的适当整合十分必要。如关于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七年级可以训练,八年级也可以训练,但七、八年级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何不同,又或者相应的训练与指导是放在七年级进行好,还是放在八年级好,都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教到哪里,而应理清整个初中阶段的各种写作训练在各年级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明确在不同文体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写作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薄弱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各个突破。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二、写作训练,面向“两个维度”
为求得学生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平衡,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专题写作为本,在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追求深刻性,以自由写作为辅,于思维灵活性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 专题写作——于灵活中求深刻
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这样说:“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每做一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下次再做别的一种,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可见,梁任公主张集中精力搞突破,写一篇成一篇,写一种像一种,而不是四处撒网,东一榔头西一锤,结果一篇也没写好讲透。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平时的作文训练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勿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
1.同题分层训练
同题分层训练,即教师布置同一题目,提出同一要求,让学生写作,再进行批改和讲评,讲评时着重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让学生对照问题自己分析、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然后,教师对修改或重新写作的文章进行二次批改,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书面点评或当面指导,不在课堂集中讲评。如果还有问题,让学生再次修改。在反复分析、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
2.同题分步训练
同题分步训练,即对同一题目按不同的要求,分步进行训练,以突破重点,提升能力。如九年级的议论文学习和练习,为了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笔者尝试分步训练。第一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谈挫折”,先让学生说说怎么看“遭遇挫折”现象,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第一次批改时着重于学生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结合材料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论证的角度、结构的安排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构思,能让自己的说理更有说服力。第三步,从语言表述角度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让自己的论述语言更准确更有力。在分步剖析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
3.同题分体训练
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多是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而不是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且没有系统的文体知识介绍。在考试中,作文命题又大多是“文体不限”。“文体不限”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而现在很多学生对文体缺乏认识,不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为了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笔者用同一个作文题进行不同文体的训练。如“不走寻常路”这个题目,第一次让学生写记叙文,第二次写议论文。其他题目也一样,让学生先写记叙文,再写其他文体。通过不同文体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体特点,从而写出文体明确、思路清晰的文章。 4.同题异构训练
选择同题异构训练材料时,笔者事先阅读一些同题的优秀作文,训练时先用一两句话告诉学生故事内容,或者提供写作的关键词,要求他们按照提供的信息先行写作。讲评时,笔者出示原文或原文的某个片段,让学生比较原文与己文,分析原文的优点,寻找自己写作的薄弱点。如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散步》一课,九年级时让他们以此为题进行写作。然后笔者在讲评时出示原文,学生比较后发现自己只注重叙述过程,对环境的描写几乎没有,于是体会到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同题异构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到了优秀作品的行文技巧。
(二) 自由写作——于灵活中求创意
《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乍一看,似乎与前面梁任公提出的“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矛盾,其实不然,先生还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同时,这种笔记“比出题目自然得多”。可见,先生所说的笔记,就是广泛的练笔,其中主要有日记、随笔等。迫于应试压力,当前很多教师很少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每次作文都机械地按考试要求写,就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场作文只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检测,而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还是日常的自由作文。尊重写作规律,命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给他们选择的空间,每天让他们写写随笔,不在形式、字数、时间上作硬性规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千人一面”,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展现。当然,倡导让学生自由写作,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出现思想低劣、品位低俗的文章,教师还得及时引导。
三、批改评价,体现“两项变化”
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时评改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做法,学生周末写文章,教师用一个星期或两三天时间批改后集体讲评,然后学生根据要求修改,下周末再写新文章。但笔者对此进行了改良,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作文评改的“两项变化”。
(一) 形变——以学生为主替教师为主
欧阳修认为,文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些说法都说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传统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批得认真评得仔细,年复一年,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改变。教师为主的评改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作文只求完成,不求质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改方式,教师主要承担作文前方法上的指导、作文后评价上的点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二) 时变——以即时互动替隔靴搔痒
以往,学生作文与教师讲评的时间间隔太久,等到课堂集中讲评,学生的写作体验已经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写过些什么都不太清楚了,此时的评改活动就无异于隔靴搔痒,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即时互动能缩短写作与讲评的时间,树立学生的评价主体意识。如周末让学生写作文,周一安排自评、互评,以学生做书面或口头评价,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但也不能为激发兴趣而放任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必须为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耐心引导其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情感的好文章,这才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也是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