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平衡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可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并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进而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作文内容浅显、思维僵化、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提高其写作水平,仍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而文章即披着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因此写作教学的根本就是对思维的训练。笔者拟从教材重组、写作训练、批改评价等层面入手,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借助专题写作、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以期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突破。
  一、重组教材,关注“两个重点”
  对于写作来说,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本。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不乏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与智慧,这些思想与智慧犹如散落的珍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即优化重组和二次开发,提炼、概括其共性,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一) 梳理,寻找教材的训练点
  《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都可供学生学习。写作训练时,可以先从这些有迹无痕的“葫芦”下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这就好比练字,一开始总是从描摹开始的,逐渐掌握笔法,最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1~4课为例,课文中的训练点主要有:(1)《散步》——环境与渲染;(2)《秋天的怀念》——题目与眼睛;(3)《羚羊木雕》——对话与心理;(4)《散文诗两首》——意象与情感。教师可在课前梳理教材时,既从阅读角度思考又从写作角度切入,找到适宜的训练点,以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效果。
  (二) 整合,关注教材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易导致教师凭借自身经验随意而教。各种写作知识散落于各个学期的写作训练中,尽管每学期都在教学,但很多都是量的简单重复,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对教材的适当整合十分必要。如关于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七年级可以训练,八年级也可以训练,但七、八年级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何不同,又或者相应的训练与指导是放在七年级进行好,还是放在八年级好,都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教到哪里,而应理清整个初中阶段的各种写作训练在各年级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明确在不同文体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写作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薄弱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各个突破。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二、写作训练,面向“两个维度”
  为求得学生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平衡,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专题写作为本,在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追求深刻性,以自由写作为辅,于思维灵活性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 专题写作——于灵活中求深刻
  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这样说:“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每做一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下次再做别的一种,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可见,梁任公主张集中精力搞突破,写一篇成一篇,写一种像一种,而不是四处撒网,东一榔头西一锤,结果一篇也没写好讲透。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平时的作文训练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勿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
  1.同题分层训练
  同题分层训练,即教师布置同一题目,提出同一要求,让学生写作,再进行批改和讲评,讲评时着重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让学生对照问题自己分析、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然后,教师对修改或重新写作的文章进行二次批改,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书面点评或当面指导,不在课堂集中讲评。如果还有问题,让学生再次修改。在反复分析、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
  2.同题分步训练
  同题分步训练,即对同一题目按不同的要求,分步进行训练,以突破重点,提升能力。如九年级的议论文学习和练习,为了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笔者尝试分步训练。第一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谈挫折”,先让学生说说怎么看“遭遇挫折”现象,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第一次批改时着重于学生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结合材料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论证的角度、结构的安排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构思,能让自己的说理更有说服力。第三步,从语言表述角度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让自己的论述语言更准确更有力。在分步剖析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
  3.同题分体训练
  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多是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而不是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且没有系统的文体知识介绍。在考试中,作文命题又大多是“文体不限”。“文体不限”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而现在很多学生对文体缺乏认识,不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为了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笔者用同一个作文题进行不同文体的训练。如“不走寻常路”这个题目,第一次让学生写记叙文,第二次写议论文。其他题目也一样,让学生先写记叙文,再写其他文体。通过不同文体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体特点,从而写出文体明确、思路清晰的文章。   4.同题异构训练
  选择同题异构训练材料时,笔者事先阅读一些同题的优秀作文,训练时先用一两句话告诉学生故事内容,或者提供写作的关键词,要求他们按照提供的信息先行写作。讲评时,笔者出示原文或原文的某个片段,让学生比较原文与己文,分析原文的优点,寻找自己写作的薄弱点。如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散步》一课,九年级时让他们以此为题进行写作。然后笔者在讲评时出示原文,学生比较后发现自己只注重叙述过程,对环境的描写几乎没有,于是体会到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同题异构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到了优秀作品的行文技巧。
  (二) 自由写作——于灵活中求创意
  《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乍一看,似乎与前面梁任公提出的“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矛盾,其实不然,先生还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同时,这种笔记“比出题目自然得多”。可见,先生所说的笔记,就是广泛的练笔,其中主要有日记、随笔等。迫于应试压力,当前很多教师很少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每次作文都机械地按考试要求写,就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场作文只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检测,而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还是日常的自由作文。尊重写作规律,命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给他们选择的空间,每天让他们写写随笔,不在形式、字数、时间上作硬性规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千人一面”,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展现。当然,倡导让学生自由写作,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出现思想低劣、品位低俗的文章,教师还得及时引导。
  三、批改评价,体现“两项变化”
  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时评改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做法,学生周末写文章,教师用一个星期或两三天时间批改后集体讲评,然后学生根据要求修改,下周末再写新文章。但笔者对此进行了改良,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作文评改的“两项变化”。
  (一) 形变——以学生为主替教师为主
  欧阳修认为,文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些说法都说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传统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批得认真评得仔细,年复一年,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改变。教师为主的评改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作文只求完成,不求质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改方式,教师主要承担作文前方法上的指导、作文后评价上的点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二) 时变——以即时互动替隔靴搔痒
  以往,学生作文与教师讲评的时间间隔太久,等到课堂集中讲评,学生的写作体验已经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写过些什么都不太清楚了,此时的评改活动就无异于隔靴搔痒,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即时互动能缩短写作与讲评的时间,树立学生的评价主体意识。如周末让学生写作文,周一安排自评、互评,以学生做书面或口头评价,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但也不能为激发兴趣而放任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必须为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耐心引导其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情感的好文章,这才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也是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其他文献
一、主题实践课程提出的背景  (一)期终考试之后做什么?  当前,初中学校为了升学率想尽办法挤时间。期终考试之后到正式放假有一周时间,几乎所有学校都用来上新课。而笔者亲历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利用这段时间上下学期的新课是极其低效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二)实践类课程得到重视了吗?  虽然各校的课程表中有地方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但是被挪用现象绝不会是个例。有的做了,也是不尽
期刊
一、整合背景  2012年版浙江省编劳技教材七年级《手工制作》中的主题一为“花朵的设计与制作”,其中“皱纹纸艺花”用材简单、造型生动,在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教材中以玫瑰花的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了解皱纹纸、铁丝等材质特征,熟练使用剪刀、美工刀、尖嘴钳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能看懂教材中花朵制作的图例,学会用“剪、切、卷、贴”等花朵制作方法。  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拓展了皱纹纸其他花卉品种的教学,收到
期刊
摘 要:针对学生高考作文审题时存在的先入为主、毫无主见、固执己见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破除“前理解”,并要求他们多作比较与分析,增强思辨能力。高考作文的拟题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拟制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标题,或采用“化意为象”法拟制富有意境的标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标题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因此,最能体现考生审美情趣、生命格调、智慧与思考的作文,无疑会受到高度重视
期刊
编者按  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的“2015年浙江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评比”活动,将主题定为“快乐探究·主动学习”,旨在检阅近年来浙江省初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水平。此次评比活动采用“说导”的形式,要求参评选手陈述本人指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方法、途径和成果,总结、探讨和反思自己如何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策略。
期刊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变革“学”与“教”的关系。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着重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从中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课堂转型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是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载体,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课堂评价为催化剂的学生自主、合作
期刊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情况非常不乐观。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应付,而没有真正复习,自然对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不会有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样就很难巩固知识,更难达到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学生做作业时经常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以及看似非常简单的题目。当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尤其是选择题时,较多学生就会采取猜答案的方式。“猜”这种方式在考试时也许可以用一下,但是如果平时
期刊
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时,在初中阶段实施了综合科学课程。近25年来,科学课程在探索中前进。为更好地体现“为所有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于9月中旬颁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
期刊
摘 要:古诗鉴赏难度较大,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古诗教学应以吟咏诵读为基点,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以问题统摄为中心,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角度为支点。  关键词:古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套用这句名言,笔者想说“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古诗作为一种概括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其意象的组合朦胧性、语言
期刊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注重目标引领、言文合一。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看教学流程安排是否成渐进深入的序列,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的逻辑。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言文合一;《小石潭记》  怎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成效的课?许多名家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清晰、有效的目标意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并且把目
期刊
语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民族语言研究是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及其发展与变迁是语言人类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学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内容。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影响语言的变迁。形成语言变迁的内部和外部机制有很多,而文化接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接触各方或一方语言文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俄罗斯联邦是世界多民族国家之一。历史的发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