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以晚间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恢复情况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再次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晚间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出血次数,有效缩短停止出血时间,避免出血的再复发,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晚间护理干预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影响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发病原因较复杂,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引起门脉高压症,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极高[1]。据报道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时间存在一定规律,即夜间的发病率高于白天,故对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夜间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表明护理干预与积极的临床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及时缓解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促进预后的改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诊断都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指标。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 年龄37-69岁,平均56.3 岁,其中31例为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9例为酒精性肝硬化;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1-70岁,平均58.8岁,其中28例为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32例为酒精性肝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应保持其绝对卧床,待病情缓解后方可缓慢运动;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进行止血和配血等护理,并加强心理和饮食方面的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晚间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晚间应适度饮食,晚餐不宜过饱,且最好在进食2-3后再入睡,避免进食即睡,因其会增加患者胃肠道的血流量,从而导致出血。②睡眠护理:指导患者选择侧卧位、仰卧位及半坐卧位等体位,在出血时选用左侧位,叮嘱患者在白天要适度活动,避免夜间发生出血。③呼吸道护理: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睡眠时一定保持喉咙湿润,且房间的湿度应维持在60%-70%,若患者的呼吸道因感染而产生痰液堆积时可选用止咳化痰药物,若患者在夜间出现剧烈咳嗽,应立即止咳,避免因咳嗽导致门静脉和食管脉压增高,进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④健康指导:患者在睡觉前要避免接触任何刺激性因素如不要过长时间看电视等,同时,若患者需要服用胃粘膜保护、胃酸抑制和门静脉压力控制等相关药物,应尽量在睡前1h内服用,避免影响睡眠质量。⑤出院后随访:护理人员应每间隔1个月进行1次随访,督促患者及家属严格执行晚间护理干预的有关措施,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夜间护理的实施情况。
1.3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下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出院一年内的再出血次数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设计到的计量数据,当P值小于0.05时,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再次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多数患者死于其并发症即上消化道出血,且死亡率与出血次数正相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据有关报道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夜间的发病率高于白天,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和夜间睡眠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动有关。一般情况下,门静脉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的峰值均出现在夜间,这样一来,便极易升高患者曲张静脉内的流体静脉压,从而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3]。另一方面也与人们体位改变密切相关。人类活动由白天和黑夜两种环境,前者多以直立体位为主,后者则多以仰卧位为主。患者出血时应尽量处于左侧卧位,因这种体位较常规护理中的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更易吐出口腔内的积血[4]。
本文通过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以晚间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恢复情况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后可知,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再次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晚间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出血次数,有效缩短停止出血时间,避免出血的再复发,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兰珍,王素珍,李晓琴,等.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263-1265.
【关键词】晚间护理干预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影响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发病原因较复杂,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引起门脉高压症,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极高[1]。据报道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时间存在一定规律,即夜间的发病率高于白天,故对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夜间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表明护理干预与积极的临床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及时缓解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促进预后的改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诊断都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指标。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 年龄37-69岁,平均56.3 岁,其中31例为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9例为酒精性肝硬化;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1-70岁,平均58.8岁,其中28例为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32例为酒精性肝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应保持其绝对卧床,待病情缓解后方可缓慢运动;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进行止血和配血等护理,并加强心理和饮食方面的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晚间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晚间应适度饮食,晚餐不宜过饱,且最好在进食2-3后再入睡,避免进食即睡,因其会增加患者胃肠道的血流量,从而导致出血。②睡眠护理:指导患者选择侧卧位、仰卧位及半坐卧位等体位,在出血时选用左侧位,叮嘱患者在白天要适度活动,避免夜间发生出血。③呼吸道护理: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睡眠时一定保持喉咙湿润,且房间的湿度应维持在60%-70%,若患者的呼吸道因感染而产生痰液堆积时可选用止咳化痰药物,若患者在夜间出现剧烈咳嗽,应立即止咳,避免因咳嗽导致门静脉和食管脉压增高,进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④健康指导:患者在睡觉前要避免接触任何刺激性因素如不要过长时间看电视等,同时,若患者需要服用胃粘膜保护、胃酸抑制和门静脉压力控制等相关药物,应尽量在睡前1h内服用,避免影响睡眠质量。⑤出院后随访:护理人员应每间隔1个月进行1次随访,督促患者及家属严格执行晚间护理干预的有关措施,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夜间护理的实施情况。
1.3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下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出院一年内的再出血次数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设计到的计量数据,当P值小于0.05时,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再次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多数患者死于其并发症即上消化道出血,且死亡率与出血次数正相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据有关报道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夜间的发病率高于白天,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和夜间睡眠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动有关。一般情况下,门静脉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的峰值均出现在夜间,这样一来,便极易升高患者曲张静脉内的流体静脉压,从而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3]。另一方面也与人们体位改变密切相关。人类活动由白天和黑夜两种环境,前者多以直立体位为主,后者则多以仰卧位为主。患者出血时应尽量处于左侧卧位,因这种体位较常规护理中的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更易吐出口腔内的积血[4]。
本文通过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以晚间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恢复情况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后可知,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再次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晚间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出血次数,有效缩短停止出血时间,避免出血的再复发,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兰珍,王素珍,李晓琴,等.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263-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