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同立法之完善——以《酉水河保护条例》的立法模式为例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同立法已成为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这一创新的立法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难题,譬如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区域合作协议缺乏法律效力、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公众参与度低等.《酉水河保护条例》立足区域实际,对上述问题均作出了针对性回应和破解,为广泛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初步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鉴于《酉水河保护条例》的经验和掣肘因素,建议从完善中央立法、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凝炼协同立法共识、完善协同立法程序制度、保障区域合作协议效力等措施着手,综合推动区域协同立法的完善.
其他文献
“名”是先秦的重要概念,有着两重基本内涵,即名分义与指称义.无论是就社会政治秩序还是思想交流而言,“名”都被诸子视为有效的建构要素.然而,这种共识却被《老子》重审了,它不仅削弱了作为周礼秩序首要环节的名分之“名”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名”的限度.不过,《老子》并未就此抛弃“名”,它意识到,其指实作用已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必要中介.若要让世人突破世俗价值的桎梏,通达本原之道,是依然需要“名”的.由此,《老子》运用指称义之“名”创建了“正言若反”这种反常识的句式,并提出了“异名同谓”的明道方式.
生态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之一,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是巩固生态扶贫成效的后续举措,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基于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内涵,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握二者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政策逻辑,注重政策体系延续,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二者有机衔接,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全体人民历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在这一伟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是多方面的,廉政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廉政治理方式,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人民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的底蕴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到正确审视党内出现的不纯之念、不正之风与不端之行,对不同发展时期出现的各种腐败之风作出圆满解决,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廉政建设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正是中国共产
受新冠疫情蔓延、外部需求骤减以及能源价格暴跌等不利因素影响,哈萨克斯坦2020-2021年经济增长压力倍增,一度出现负增长,外贸大幅萎缩,失业率上升,汇率持续贬值,通胀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扩大.从部门来看,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采矿业出现负增长,但农业和建筑业增长迅速.在反危机政策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实施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地降低了新冠疫情等对经济社会形成的负向损耗.
周秦儒学三巨擘孔子、孟子和荀子,讨论了人性的“相近”“善”“恶”问题.然而,人们以往多关注人性本身及其分别,未论及共同之处.三子论人性中最重要的是其同一于“平等”,成为一个意义整体.他们识见“人性平等”酝酿于社会分工,并通过伦理定位活动化解二者的矛盾.特别是他们在政治的伦理定位中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孔子的“君臣父子”,孟子的“分尊制衡”,荀子的“重法尚分”等缓和了君、臣、民乃至社会的冲突.推至今日高效“链条化”的社会生产,更需要“人性平等”的润滑,孔、孟、荀的表达与实践可资借鉴.
中外司法实务在区分核心和次要的犯罪参与类型时,惯常地考虑参与人的利益归属情况.特别是对于财产性犯罪,直接突破了以构成要件为中心的区分模式,格外侧重于参与人对经济利益的归属.对此,学界尚未进行充分的理论诠释.在肯定利益归属影响论的基础上,将利益归属作为综合区分标准的影响因子之一的做法,不具有体系理性;将利益归属作为认定参与行为发挥的客观作用的间接事实,未体现关联性;将利益归属作为认定参与人主观意思的情状证据,不具有明确性.犯罪参与类型的区分标准具有递进序列的主客观层次,在确认参与人具有实施构成要件的具体行为
《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以及“十二纪”的部分内容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文献资料.《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从主旨来说是要遵循“法天则地”的原则,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从措施来说是通过“审时辩土”等具体举措处理土地和时令的问题;从目的来说是强调农业生产主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富国教民”的重要手段;从生态价值来说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天人和谐的理念.其农学思想蕴含着现代农业生产的价值追求,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农学理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1930年代兴起的农村破产小说,是在农村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叙述农村破产的独特小说类型.它们深受读者欢迎,但并未获得独立的文学史位置.回到历史语境,整体审视这一文学类型,农村破产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发现.经济视角的开创与运用,是农村破产小说的重要贡献.农村破产小说取材农村经济破产并获成功,推动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健康发展.此外,农村破产小说中蕴含的民生关怀意识,是作家对新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代名籍制度,通过考察不同族属僧人在国家空间和家族空间的活动,可以确认僧人的社会身份.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人的活动时空,可以分为汉至西晋时期国家朝贡空间、十六国北朝时期国家空间和贵族家族空间、东晋南朝时期国家空间和名士家族空间等两个时段和五种性质空间.以上时空中活动的僧人,存在有15种社会身份.此一时期僧人的社会身份不仅取决于族属,而且也取决于僧人所活动的空间性质,并随着僧人在不同性质空间的移动而呈现多重社会身份.僧人社会身份的历时演变,表现了西域佛教传播汉地过程中的重要面相.
西周时期,我国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粮食作物种类十分丰富,有“百谷”之称.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看,当时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禾、稻、粱、秫、糯、稌、(焦)、秬等,多被用来赏赐、祭祀、饗宾和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