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区级立项德育研究课题《区域活动下师幼关系的互动性研究》在课题负责人熊苑萍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各司其责,使得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第一、二阶段的目标基本得到了落实。现将我园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小结如下。
一、课题简介
(一)研究背景
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教学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区域活动正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良好形式,它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区域环境和材料,贴近生活的情景,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发挥了“第三老师”作用。
同时,随着研究生态化行动的兴起,人们开始主张在微观领域上达到实质平等和情境平等。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的动态表现,而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长期在园生活不断形成的。通过师幼互动研究以促进教育的实质平等,区域活动为师幼互动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而又可控的教育情境,师幼互动也为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创造了一个最普遍也最重要的途径。
然而,这样的区域活动,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也容易走进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在“放羊”的误区。从师幼互动角度出发,对其深入探究,既促进了幼兒社会交往,改善教师教育理念及师幼互动现状,也可以保证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进而提高本园教育质量。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以创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精神为指导,以本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考察其室内及户外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状况,分析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师幼互动特征,及不同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建议,力求区域活动中构建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进而改进区域活动质量。
(三)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活动下师幼互动现状,为教学工作者改善区域活动质量和师幼互动质量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梳理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把握区域活动下中师幼互动的研究内容及趋势。
2.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的师幼互动的差异,并结合案例和访谈,总结出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的师幼互动行为特征和对区域活动的影响。
3.提出优化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建设性意见。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进展
(一)实施问卷调查,了解本市幼师对室内外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态度及看法
通过“问卷星”对梅州市部分幼师进行调查,其中《室内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问卷回收153份,《户外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问卷回收162份。根据分析问卷发现。
1.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认为发起互动的主体存在差异。
有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在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发起互动较多的是教师,而年轻教师则认为在区域活动中,发起互动较多的是幼儿。
2.客观条件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室内区域活动中,座位排列方式会影响师幼互动;区域材料的投放会影响师幼互动;不同的区域环境、不同情境下对促进师幼关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在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师幼关系的互动。
3.语言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师幼互动的言语策略应营造平等对话互动的策略;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是幼儿告诉你,他的发现;大多数教师都会在师幼互动评价上采用讨论或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幼儿交流。
4.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互动主题主要有以指导活动、共同游戏、抚慰情绪、提问、表达情感为主。
5.影响互动的因素有教师说话的语速太快、言语表述不正确、教师的态度。
6.目前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互动余地少,教师互动的主体都是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内向、不爱表现过度活泼、违纪的幼儿。
7.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观察研究,结合访谈和案例分析,了解本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
本研究抽取本园6个班级的区域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各2个班,在正式观察之前,研究者将刘晶波编制的“师幼互动行为分析框架”、问卷调查结果及实际区域活动情况制定了《室内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和《户外体育分区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采用现场非参与性观察法,现场采用事件取样法,总共观察了60个区域活动,其中30个室内区域活动,30个户外体育分区活动。
正式观察后,利用非观察时间,采用非正式的访谈,围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时发现的问题,向教师了解更多信息和对观察对象进一步解释。同时,每次观察结束后,在整理观察记录时,会选取典型的事件,详细描述互动事件的过程,并加入观察者的反思,以备之后研究分析之用,目前已收集案例48例。
通过观察数据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区域活动的情境下,虽然教师发起的互动(65%)多于幼儿发起的互动(35%),但是幼儿还是有一定的主动性的,尤其是户外分区活动中,幼儿更加主动,发起的互动占40.6%,说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地位,幼儿处于相对自主的状态。
2.在区域活动的情境下,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主体构成以师个互动为主,占49.6%。无论是在室内区域活动,还是户外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主体构成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准备阶段师班互动占60.1%,在过程阶段师个互动占61.7%,整理和总结阶段师幼互动主体构成较均衡。 这样的主体构成状况,主要由于区域活动特点决定的。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的探索,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步调进行操作,教师也会关注到幼儿个体。但在不同的活动阶段,幼儿的分布状态是不一样的,如在准备阶段,幼儿还没有进入区域形成分组,教师会针对幼儿整体进行统一的要求和指导;在过程阶段,每个幼儿进入到不同区域中进行自主活动,空间分布广,教师一般只能关注的是某组幼儿的活动情况,并进行区域指导。
3.在区域活动情境中,教师发起的互动主题按照频次多至少依次是约束纪律、指导与帮助、提问、评价、表达情感、让幼儿帮忙、照顾生活、让幼儿共同游戏、抚慰情绪,尤其是约束纪律占23.7%。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教师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要多次强调并维护纪律和规则,这种互动会贯穿区域活动的始终,活动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强调纪律,活动中要维护纪律规则,纠正违规行为,活动结束后还要重申和强化规则。虽然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对纪律规则不断“三令五申”,一来耗费教师精力,二来对幼儿活动状态和情绪造成影响,还造成不必要的等待,效果也不佳。另外,区域活动虽为幼儿自主活动,但是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本园的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基本上没有“放羊式”,会时刻关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介入,但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有时教师的指导过于“直接”,直接道明幼儿哪里错了,甚至告诉幼儿怎么改正,浪费了幼儿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然而,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主题最多的是主动展示自己的活动方式或结果,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幼儿总是在区域活动中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達完成的喜悦,其次是表述情况、寻求指导和帮助、告状、寻求关注与表达情感、发表见解、帮助老师做事、询问、与老师共同游戏。虽然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掌握着主动权,但是实际上反映出幼儿处于弱势的地位,幼儿展示作品是为了赢得老师认可,除了寻求教师指导和帮助,告状也是为了靠教师力量解决纠纷,并没有真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这符合刘晶波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非对称相倚型的主导形态,即幼儿以教师的计划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幼儿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地位。
4.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发起的互动,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大部分对方都会回应,体现了本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师幼互动的重视,也体现了幼儿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然而,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有时教师对幼儿的回应过于简单,如只给予一次回应,随即互动结束,有时教师简单回应或敷衍式应答,“好的”、“不可以”等,有时教师的评价也过于随意,除了“不错”、“你真棒”的笼统评价,有时也会很直接地批评孩子的行为和作品,不太顾及孩子的感受,影响活动的进程和幼儿情绪。
从拒绝的结果分析发现,幼儿拒绝的原因主要是过于专注于操作或游戏,没听到教师要求;而教师拒绝的原因是过于忙碌,顾此失彼,或者是幼儿想打破规则,例如申请去其他区玩耍,不想玩老师提供的材料等,较容易被老师拒绝。
三、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重点在于通过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研究,发现问题,为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提供改善建议。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及观察班级教师的理论认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同时进一步组织课题成员参观优秀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借鉴经验。
其次,在后期研究中,基于现状的调查,下一步将结合访谈、案例进一步深挖区域中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如师幼互动主体教师和幼儿、区域情境、班级气氛、幼儿园管理、家长教育观念等,并据此对教师、幼儿园、家长等提出改善建议。
最后,课题的结题。总结整个研究过程,分析、综合研究实验的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解决思路包括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分析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报告、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改善建议报告、收集师幼互动的案例集、教师论文集、活动光盘、成果册相等成果展示。
一、课题简介
(一)研究背景
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教学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区域活动正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良好形式,它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区域环境和材料,贴近生活的情景,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发挥了“第三老师”作用。
同时,随着研究生态化行动的兴起,人们开始主张在微观领域上达到实质平等和情境平等。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的动态表现,而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长期在园生活不断形成的。通过师幼互动研究以促进教育的实质平等,区域活动为师幼互动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而又可控的教育情境,师幼互动也为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创造了一个最普遍也最重要的途径。
然而,这样的区域活动,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也容易走进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在“放羊”的误区。从师幼互动角度出发,对其深入探究,既促进了幼兒社会交往,改善教师教育理念及师幼互动现状,也可以保证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进而提高本园教育质量。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以创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精神为指导,以本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考察其室内及户外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状况,分析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师幼互动特征,及不同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建议,力求区域活动中构建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进而改进区域活动质量。
(三)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活动下师幼互动现状,为教学工作者改善区域活动质量和师幼互动质量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梳理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把握区域活动下中师幼互动的研究内容及趋势。
2.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的师幼互动的差异,并结合案例和访谈,总结出不同情境、不同发起者、不同活动阶段的师幼互动行为特征和对区域活动的影响。
3.提出优化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建设性意见。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进展
(一)实施问卷调查,了解本市幼师对室内外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态度及看法
通过“问卷星”对梅州市部分幼师进行调查,其中《室内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问卷回收153份,《户外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问卷回收162份。根据分析问卷发现。
1.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认为发起互动的主体存在差异。
有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在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发起互动较多的是教师,而年轻教师则认为在区域活动中,发起互动较多的是幼儿。
2.客观条件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室内区域活动中,座位排列方式会影响师幼互动;区域材料的投放会影响师幼互动;不同的区域环境、不同情境下对促进师幼关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在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师幼关系的互动。
3.语言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师幼互动的言语策略应营造平等对话互动的策略;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是幼儿告诉你,他的发现;大多数教师都会在师幼互动评价上采用讨论或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幼儿交流。
4.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互动主题主要有以指导活动、共同游戏、抚慰情绪、提问、表达情感为主。
5.影响互动的因素有教师说话的语速太快、言语表述不正确、教师的态度。
6.目前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互动余地少,教师互动的主体都是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内向、不爱表现过度活泼、违纪的幼儿。
7.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观察研究,结合访谈和案例分析,了解本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
本研究抽取本园6个班级的区域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各2个班,在正式观察之前,研究者将刘晶波编制的“师幼互动行为分析框架”、问卷调查结果及实际区域活动情况制定了《室内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和《户外体育分区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采用现场非参与性观察法,现场采用事件取样法,总共观察了60个区域活动,其中30个室内区域活动,30个户外体育分区活动。
正式观察后,利用非观察时间,采用非正式的访谈,围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时发现的问题,向教师了解更多信息和对观察对象进一步解释。同时,每次观察结束后,在整理观察记录时,会选取典型的事件,详细描述互动事件的过程,并加入观察者的反思,以备之后研究分析之用,目前已收集案例48例。
通过观察数据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区域活动的情境下,虽然教师发起的互动(65%)多于幼儿发起的互动(35%),但是幼儿还是有一定的主动性的,尤其是户外分区活动中,幼儿更加主动,发起的互动占40.6%,说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地位,幼儿处于相对自主的状态。
2.在区域活动的情境下,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主体构成以师个互动为主,占49.6%。无论是在室内区域活动,还是户外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主体构成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准备阶段师班互动占60.1%,在过程阶段师个互动占61.7%,整理和总结阶段师幼互动主体构成较均衡。 这样的主体构成状况,主要由于区域活动特点决定的。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的探索,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步调进行操作,教师也会关注到幼儿个体。但在不同的活动阶段,幼儿的分布状态是不一样的,如在准备阶段,幼儿还没有进入区域形成分组,教师会针对幼儿整体进行统一的要求和指导;在过程阶段,每个幼儿进入到不同区域中进行自主活动,空间分布广,教师一般只能关注的是某组幼儿的活动情况,并进行区域指导。
3.在区域活动情境中,教师发起的互动主题按照频次多至少依次是约束纪律、指导与帮助、提问、评价、表达情感、让幼儿帮忙、照顾生活、让幼儿共同游戏、抚慰情绪,尤其是约束纪律占23.7%。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教师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要多次强调并维护纪律和规则,这种互动会贯穿区域活动的始终,活动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强调纪律,活动中要维护纪律规则,纠正违规行为,活动结束后还要重申和强化规则。虽然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对纪律规则不断“三令五申”,一来耗费教师精力,二来对幼儿活动状态和情绪造成影响,还造成不必要的等待,效果也不佳。另外,区域活动虽为幼儿自主活动,但是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本园的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基本上没有“放羊式”,会时刻关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介入,但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有时教师的指导过于“直接”,直接道明幼儿哪里错了,甚至告诉幼儿怎么改正,浪费了幼儿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然而,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主题最多的是主动展示自己的活动方式或结果,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幼儿总是在区域活动中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達完成的喜悦,其次是表述情况、寻求指导和帮助、告状、寻求关注与表达情感、发表见解、帮助老师做事、询问、与老师共同游戏。虽然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掌握着主动权,但是实际上反映出幼儿处于弱势的地位,幼儿展示作品是为了赢得老师认可,除了寻求教师指导和帮助,告状也是为了靠教师力量解决纠纷,并没有真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这符合刘晶波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非对称相倚型的主导形态,即幼儿以教师的计划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幼儿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地位。
4.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发起的互动,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大部分对方都会回应,体现了本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师幼互动的重视,也体现了幼儿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然而,结合具体案例发现,有时教师对幼儿的回应过于简单,如只给予一次回应,随即互动结束,有时教师简单回应或敷衍式应答,“好的”、“不可以”等,有时教师的评价也过于随意,除了“不错”、“你真棒”的笼统评价,有时也会很直接地批评孩子的行为和作品,不太顾及孩子的感受,影响活动的进程和幼儿情绪。
从拒绝的结果分析发现,幼儿拒绝的原因主要是过于专注于操作或游戏,没听到教师要求;而教师拒绝的原因是过于忙碌,顾此失彼,或者是幼儿想打破规则,例如申请去其他区玩耍,不想玩老师提供的材料等,较容易被老师拒绝。
三、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重点在于通过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研究,发现问题,为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提供改善建议。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及观察班级教师的理论认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同时进一步组织课题成员参观优秀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借鉴经验。
其次,在后期研究中,基于现状的调查,下一步将结合访谈、案例进一步深挖区域中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如师幼互动主体教师和幼儿、区域情境、班级气氛、幼儿园管理、家长教育观念等,并据此对教师、幼儿园、家长等提出改善建议。
最后,课题的结题。总结整个研究过程,分析、综合研究实验的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解决思路包括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分析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报告、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改善建议报告、收集师幼互动的案例集、教师论文集、活动光盘、成果册相等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