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尾闾河长的变化特点及计算方法

来源 :泥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淤积延伸不仅对河口地区的河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冲淤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口1954-2018年实测尾闾河长与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流路的淤积延伸特点,发现尾闾河长与累计来水量和累计来沙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流路的变化速率差别较大。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多来多排输沙关系,推导得到了基于累计来沙量的尾闾河长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计算值与实测河长之间符合程度较好,决定系数达0.95,可为定量分析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淤积延伸等河口演变问题提供科学参
其他文献
在利玛窦、徐光启译介的晚明西学经典《几何原本》中,述论勾股定理的第一卷第四十七题的呈现颇富意趣。从明刊本中留存的文字阙空可知,该题在版印之初曾经订正,利玛窦和徐光启作为翻译、校阅者剜其衍字而存其图示的处理,饱含着他们对定理证明方式一般性的深入理解。定理之后所附直角三角形任知两边而求其余边的问题及其解法,虽基本依照拉丁底本转译而与内涵近同的中算知识“句股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却相较底本文句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算法特征,并借用“自乘”“幂”“开方尽实”等古代算学用语。这显示出本土知识背景对于徐光启译笔的隐微影
针对30份不同来源的二棱大麦材料,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隶属函数法等方法进行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过氧化氢酶为最大(2.126),超氧化物歧化酶为最小(1.902);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在基因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MDA与SOD、POD、CAT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隶属函数和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可对30份二棱大麦品种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排序,其中,早熟一号、9
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性及其“三生”用地价值导向的界定,将“人性”要素的全域土地生态系统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衔接,构建了“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划分出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并得出反映其组合特征的熵指数为0.9870,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为0.3432.研究区生产用地呈规则的块状模式,生活用地呈多中心以棋盘式密布于研究区,生态用地沿江环状分布,“三生”用地间耦合关系紧密.扬中市“三生”功能整体较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交融关系紧密,生态功能有效地支撑了生产功能,但生
在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的大田条件下,采用农华101和伟科702为试材,常规等行距60 cm种植(CK)为对照,研究了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对吐丝期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植模式下不同层位的冠层光合能力均表现为穗位下>穗位层>穗位上,冠层透光率穗位上>穗位层>穗位下;2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能力和冠层透光率各层位均KS大于CK,其中,棒三叶部位的叶面积指数差异明显,2015年,KS较对
采用U-GEMS微观侵蚀系统对三大河口典型潮滩表层沉积物进行侵蚀实验,研究了典型潮滩表层沉积物的侵蚀过程、运动形式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河口典型潮滩沉积物侵蚀特性差
二十世纪出现了一批以西文撰写的独立成册的珠算小册子,将珠算的基础操作介绍给非中文读者。这类文献中有些并非正式出版物,很容易被学者们忽视,但它们在电子计算器尚未普及的时代,确实受到部分西方读者的关注,传播了中国算盘的操作和功能,使得算盘这一“中国数学”符号深入人心。对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几种英文珠算手册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其作者身份和书籍的出版、销售以及传播情况。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为这类英文珠算著作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播区,书籍发行后推广至海外,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泾河与渭河高含沙洪水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测资料统计与挟沙力影响因子分析,对泾河与渭河下游的三个主要控制站高含沙洪水的物质组成、运动特性和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探索,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成果对其运动模式和挟沙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同时适用于高、低含沙水流且量纲和谐的挟沙力公式,并提出了减轻漫滩淤积或高含沙小洪水河槽贴边淤积造成渭河下游滩面抬升和河槽萎缩的减淤措施建议。
通过对深圳大小梅沙沙滩历史地形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分析了沙滩海域海床冲淤变化情况及沙滩地形变化的主要动力因子,探讨了超强台风对沙滩的侵蚀破坏情况,研究了台风作用下泥沙运动特性。基于波浪-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超强台风对沙滩侵蚀破坏,通过对比人工岬角实施前后的沙滩地形变化,分析了人工岬角对沙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沙滩以侵蚀为主,海床整体处于冲淤交替的调整性演变;大浪条件下沙滩侵蚀较
大河坝河是黄河源兴海-同德盆地下切形成的辫状河道,河道横向发展受两侧河谷的限制,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类窄谷型辫状河道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缺少认识。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和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大河坝河的卵砾石补给来源、河床物质组成、河谷坡降、河谷宽度等因素,初步揭示其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卵砾石的过量补给与粗粒径床沙,是辫状河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内流量过程与河谷坡度是此辫状河道形成的次要影响因素。河谷宽度和冲积扇是限制作用,约束辫状河道的活动范围。
2017年10月在超强台风“兰恩”发生期间,使用三脚架坐底观测系统在长江口南槽进行了15个潮周期的大潮-小潮的连续观测,获得高精度的盐度、波浪和近底部沉积动力数据。分析表明:台风期间的浪流联合作用控制着南槽的沉积动力过程,实测最大波高为2.1 m,波浪对提高底床切应力有显著贡献;波浪存在明显的涨落潮变化,涨潮阶段有效波高是落潮的1.5~2.7倍,导致涨潮时波浪切应力显著大于落潮;台风对南槽的潮流过程和盐淡水混合程度有明显影响,西北风会抑制涨潮流速并增强水体层化;台风使南槽悬沙浓度显著提高,台风后期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