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认知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认知教学法是在吸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结构心理学的精髓后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根据文本表达特点、语言学习规律、阅读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演绎活动、思想表达活动和阅读对比活动,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行为—认知教学法;阅读教学;阅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42-02
  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这是基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结构心理学的精髓,强调读听并重、说写跟进的语言教学策略。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元素,使阅读教学发挥引导学生均衡发展的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在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时,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阅读教材的教育元素、语言与文本的密切联系等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组织各类教学游戏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在行为—认知教学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行为、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达到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是教师能够利用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的切入点。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是一篇主要描述大自然声音的文章。在备课时,我准备了风、水等自然现象的声音。在导入阶段,我先展示精美的图片,内容为古老的森林,包括枝叶摇曳的巨大树木、林间的蜿蜒小溪、林间空地的木屋、树上的各类动物。在这些内容震撼学生的情感后,我以轻柔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古老的森林。人类、动物与植物和谐相处在这大自然中。大自然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发出独特的声音,让人感到惊奇。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吧。”随后,我依次播放风声、雷声、雨声以及小溪的哗哗啦啦声、树叶摇曳的唰唰声、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等。在图片与声频的共同作用下,学生都安安静静地看着图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播放完音频后,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刚才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在愉悦的心情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风声、雨声等声音。我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谁能够具体地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像什么样子呢?”很多学生都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听到的风声有时大声,有时小声。大的声音呜呜地响,有点像吹号的声音;小的声音,有种习习的感觉。”……在学生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悟后,我再引导他们将刚才的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思考:“同学们,课文也描述了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课文对大自然声音的描述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等呈现出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学习。
  二、根据文本表达特点,组织阅讀演绎活动
  提升语言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阅读教学包括词句认知、内容理解、结构梳理等。在行为—认知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通过感悟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悟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去年的树》一文,是一篇感人的拟人体童话。在教学时,根据文章对话性强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文章后,我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读完文章后,你们对小鸟和大树以及其他角色有什么看法呢?”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在大树被砍伐后,小鸟为了友谊坚守自己的诺言,不顾危险为大树唱最后一首歌。”我评价说:“你说得很好。那基于悲伤的故事背景,我们在朗读文章时能用开心、轻快的语气吗?”另一个学生说:“不能,他们是好朋友,分离时是依依不舍的,就好像每次我回乡下之后,爷爷奶奶都舍不得我走一样。”对此,我先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再转回文章的教学中:“他说得很好。小鸟和树在分离时是认为能够再相遇的。而在小鸟知道大树被砍伐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与其他角色对话时又该以何种语气来读呢?”又有一个学生回答:“小鸟回来后的语气应当是焦急与难过的,就像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朋友时的心情一样。”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文章朗读的基调后,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总体而言,教师基于文章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感知语言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展开思想表达活动
  听与读是语言的输入,而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在行为—认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言输出的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以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教师要基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提出理解课文、迁移运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如此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积极性。
  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最后说:‘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你们与哪些小动物建立过信赖且亲密的关系呢?”在沉默思考后,一个学生说:“我住的小区经常有小鸟飞来飞去。小鸟有时候会停在阳台上,看着我。我便拿了一些米撒在阳台上,只想看看它。一开始,它很警惕,后来看到经常有米,慢慢地就不怕我了,还带了其他小鸟来吃米。现在,有时候我走近它,它也不会飞走了。”对此,我评价道:“很好,你按情感发展的顺序表达了你与小鸟之间的信任情感。不过,你能详细描述一下你和小鸟的互动吗?或者说一说你眼中小鸟可爱在哪些方面?”他想了一下,又说:“小鸟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它吃米的时候很可爱,先啄一下,然后歪着头两边张望一下,接着蹦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啄米……”他说完后,我让学生对他进行评价。随后,我将他说的内容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白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基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能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四,根据阅读心理特征,组织群文对比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在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后,学生往往会想要阅读更多相似的文章。这时,教师可基于学生这一学习认知特点,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引入与教材文本相似的课外文章,并且以列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入了冯骥才的另一篇文章《捅马蜂窝》,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对比,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首先,我在多媒体上展示珍珠鸟与马蜂的图片,展示马蜂蜇人之后的死状以及人被蜇的后果。看完图片后,学生一片哗然,既有对珍珠鸟的喜爱,又有对马蜂的畏惧。其次,我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珍珠鸟》一文,并布置任务:“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划分课文段落,画出文章对景物、动物的各类描写,并总结珍珠鸟对‘我’态度的变化过程。”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将课文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其三,我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自主站起来回答上述问题。上述问题并不复杂,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但有的学生思维不深入。有一个学生在举例“渐渐它胆子大了……我的手指”后,并没有说出这是什么描写。对此,我不急于进行点评,而是让其他学生先回答问题。最后,我提出新的任务:“同学们,请你们根据刚刚的阅读方法,阅读《捅马蜂窝》一文,并自主完成相应的画出描写等任务。”这样通过群文对比阅读,渗透阅读方法,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目的。
  总之,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阅读教学的方法,具有综合性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融合游戏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通过游戏、朗诵、课本剧、对比学习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裕香.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模式[J].江西教育,2019(30).
  [2] 牛建宏.讓思考真实地发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5).
  [3] 黄远香.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09).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挖掘教材,将方程的形式化表征与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突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凸显方程本质,建构方程概念。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内容或某几个知识点整合的内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要走出单一化、单向性的误区,内容要情境化,避免简单重复;解析要有针对性,避免就题论题;练习要思维化,避免机械重复,这样才能让复习课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说理类习作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说理类习作——“漫画的启示”时,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漫画导入、有序观察、设置情境、出示例文、现场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掌握说理类习作的基本方法,形成说理类习作的思维规律,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说理类习作;教学设计;激发兴趣;习作支架  [中图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十分重要。数学史的渗透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历程,丰富数学课堂内容。在教学中,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络,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8-
[摘 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语篇分析策略,针对语义开展教学。语篇分析策略重在让学生理解语篇意义及意义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读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对语篇内容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读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读、创设任务、探究语篇模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语篇,实现深度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交流反思活动,让学生自主总结阅读技巧。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经验的增加,运用数值假设法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扩大(缩小)类问题、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比值类问题、因果关系类的问题。因为数值假设法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类型的问题中使用。  [关键词]数字;假设;数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低年段学生做题,多半是依靠直觉经验和机械模仿,对一些有着明显符号化、标签化的基础题,他们只要认为“感觉好像是这样”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浅显化,只有多深思“一定是这样吗”,才能让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延伸。  [关键词]渗透;思维;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4-02  学
[摘 要]新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文教育理念的践行。为了加强数学课堂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从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挖掘人文内涵和推行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旨在改变当前数学教育的功利性现状,弘扬数学课堂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文氛围;人文内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学好文言文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可从适切导入、多维诵读、故事演绎、深度思维、拓展延伸等五个角度,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体验文本的内容情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维诵读;故事演绎;
说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打破以往教材以叙事文习作为主体的编排格局,将说理类习作强势引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对比的视角理解说理文习作的教学目标、要求;要分析教材说理类习作的基本特征,理解基于鲜活语境、穿越丰富文体、遵从学生内心感受的说理特点,引导学生发表“真言”和“直言”.在说理类习作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站在发展学生言语理智的高度,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说理,说逻辑清楚之理、说深入人心之理,这样使习作教学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