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永恒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难题,本文针对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地方性
1、引言
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走上了追求质量、注重内涵的发展之路。中国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要求高等学校“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达到国际水准”。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是该类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地方高等院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2、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影响事物的因素有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两者相辅相成。内因在于事物本身,外因在于事物所处的环境。环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孟母三迁就是一个环境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那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和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付诸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多维度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2)有效开展各种创新活动;(3)定期开展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得到潜移默化。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并有效实施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是关系到相关政策能否有效落到实处的关键,是一个单位能否形成生机的决定性因素。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所建立的机制不具激励特性,评估体系严重不完善,导致这些高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各种水平相当落后,是这些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源泉和动力,有效地实施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精髓。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关键,拔高而可攀,最忌面面俱到;评估体系要满足激励机制的需求,力求完善具体。
4、充实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充实的师资就没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什么是充实的师资?它应该包含: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数量充足和较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潜力等。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来说,虽然通过教育部的各项评估工作后,师资队伍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是无法谈充实,特别是科研和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当稀缺,因此,这成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严重障碍。
怎样充实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1)制定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并有效宣传;(2)大力引进科研水平高以及双师型人才;(3)送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或实践能力潜能的教师;(4)适当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实践人才;(5)给予高水平教师宽松的科研环境;(6)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访学和学术会议等活动。
5、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
课程结构和体系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结构和体系的优化工作始终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的过程中可能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文理工兼容,即文中有理工、理工中包含文;(2)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协调;(3)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增加社会实践,如各种奖励、专利、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证书等。总之,要尽量压缩课堂学时,达到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6、合理选用教材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接近并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会影响学生接近并获取知识的兴趣。因此,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必须把好教材选取关。选取教材应遵循:(1)与时俱进的通识课程教材;(2)经典的专业基础课教材;(3)内容宽泛的专业课教材。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场所,教学内容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兴趣。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时俱进、因材而异,具体来说可能是:(1)通识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2)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做到经典而有趣;(3)专业课程内容应专而宽。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人才的涌现指日可待。
7、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就是采用何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因此这一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变化,不能总拘泥于所谓的框架,别出心裁在每个时代总是宠儿,应该鼓励并支持。改革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不要受外界舆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总之,教学效果好(学生创新意识强、创新成果多且质量高、创新思维活跃)和学生的受欢迎度高(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成功的。
8、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动动脑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和获得乐趣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升华理论知识,激活创新思维,檫出创新火花,实现创新想法。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地方性高等院校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因素在于实践师资队伍不纯、水平不高、数量严重不足,实践条件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实践活动停留于应付式水平。加大实践的经费开支并有效利用,永远都不会错。如果能够达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田蕴祥. 国家创新能力与公共部门创新能力一致性分析—基于欧洲地区测评体系与经验数据的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128-135.
[2] 范伟勇,吴磊琦.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18-122.
[3] 罗永红,蔡安辉. 地方本科理工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必要性[J]. 时代教育,2011,(5):18-19.
[4] 蔡安辉,谭湘夫,安伟科,李小松,周勇,罗云,李铁林. 地方本科理工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可行性分析[J]. 科学与财富,2011,(3):108-109.
[5] 王爱丽,孙春艳.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的探讨[J]. 广东化工,2013,40(13):233.
[6] 李晶,杨爽.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下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研究[J]. 中华少年,2013,(17):73-74.
[7] 刘美.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地方性
1、引言
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走上了追求质量、注重内涵的发展之路。中国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要求高等学校“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达到国际水准”。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是该类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地方高等院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2、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影响事物的因素有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两者相辅相成。内因在于事物本身,外因在于事物所处的环境。环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孟母三迁就是一个环境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那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和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付诸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多维度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2)有效开展各种创新活动;(3)定期开展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得到潜移默化。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并有效实施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是关系到相关政策能否有效落到实处的关键,是一个单位能否形成生机的决定性因素。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所建立的机制不具激励特性,评估体系严重不完善,导致这些高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各种水平相当落后,是这些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源泉和动力,有效地实施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精髓。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关键,拔高而可攀,最忌面面俱到;评估体系要满足激励机制的需求,力求完善具体。
4、充实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充实的师资就没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什么是充实的师资?它应该包含: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数量充足和较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潜力等。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来说,虽然通过教育部的各项评估工作后,师资队伍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是无法谈充实,特别是科研和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当稀缺,因此,这成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严重障碍。
怎样充实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1)制定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并有效宣传;(2)大力引进科研水平高以及双师型人才;(3)送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或实践能力潜能的教师;(4)适当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实践人才;(5)给予高水平教师宽松的科研环境;(6)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访学和学术会议等活动。
5、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
课程结构和体系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结构和体系的优化工作始终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的过程中可能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文理工兼容,即文中有理工、理工中包含文;(2)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协调;(3)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增加社会实践,如各种奖励、专利、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证书等。总之,要尽量压缩课堂学时,达到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6、合理选用教材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接近并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会影响学生接近并获取知识的兴趣。因此,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必须把好教材选取关。选取教材应遵循:(1)与时俱进的通识课程教材;(2)经典的专业基础课教材;(3)内容宽泛的专业课教材。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场所,教学内容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兴趣。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时俱进、因材而异,具体来说可能是:(1)通识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2)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做到经典而有趣;(3)专业课程内容应专而宽。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人才的涌现指日可待。
7、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就是采用何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因此这一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变化,不能总拘泥于所谓的框架,别出心裁在每个时代总是宠儿,应该鼓励并支持。改革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不要受外界舆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总之,教学效果好(学生创新意识强、创新成果多且质量高、创新思维活跃)和学生的受欢迎度高(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成功的。
8、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动动脑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和获得乐趣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升华理论知识,激活创新思维,檫出创新火花,实现创新想法。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地方性高等院校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因素在于实践师资队伍不纯、水平不高、数量严重不足,实践条件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实践活动停留于应付式水平。加大实践的经费开支并有效利用,永远都不会错。如果能够达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田蕴祥. 国家创新能力与公共部门创新能力一致性分析—基于欧洲地区测评体系与经验数据的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128-135.
[2] 范伟勇,吴磊琦.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18-122.
[3] 罗永红,蔡安辉. 地方本科理工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必要性[J]. 时代教育,2011,(5):18-19.
[4] 蔡安辉,谭湘夫,安伟科,李小松,周勇,罗云,李铁林. 地方本科理工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可行性分析[J]. 科学与财富,2011,(3):108-109.
[5] 王爱丽,孙春艳.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的探讨[J]. 广东化工,2013,40(13):233.
[6] 李晶,杨爽.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下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研究[J]. 中华少年,2013,(17):73-74.
[7] 刘美.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