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语》所蕴藏的德育思想在当代众多领域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其置于教师与学生的维度论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方法,在此维度下从教师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角度总结出对话问题式、对比强调式、因材施教式、榜样示范式等德育方式。因此,当前德育活动要充分借鉴我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遵循德育规律、充分发掘德育载体,从而使当前的德育活动有效开展。
[关 键 词] 《论语》;德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08-02
《论语》所呈现的德育活动中,孔子与诸多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不是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教学相长。教师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且在教的过程中整合已有知识或是注入新的“血液”,学生则在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激发学习积极性,学会质疑、思考,将所学知识融入道德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而不是以一种被“灌输”、被“输入”的被动姿态面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如《师说》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笔者在下文将以教师与学生为角度探究《论语》中所蕴藏的德育智慧。
一、教师教育学生的德育方式
(一)对话问题式
对话问题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就所学内容以对话的方式如反问、设问、提问等进行。《论语》全篇内容主要以对话的方式记载,这些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家常闲聊,而是以学生的疑问为发端,孔子给予其回答而非答案,学生据此继续回答,这一来一往间的对话虽然简易通俗,蕴含的哲理却引人深思。这一些问答的方式又可以细分为生问—师答式、师问—生答式、生问—师避而不答式、师引导生问—后师答式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生问—师答式,又可以细分为“一问一答式”“两问两答式”“三问三答式”“四问四答式”。“一问一答式”方式简单明了,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告诫子贡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两问两答式”是弟子对问题不甚了解,孔子则及时引导,而不是将答案和盘托出,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从宋国来到孔门求学,经常处于忧愁和恐惧中,孔子便开导他只要自己没有错误,没有罪过,就不必忧惧。这便是做人要仁义道德,光明磊落,不违背良心,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自身反省每天的行为,没有内疚惭愧,就能够心安理得。每个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内省无罪就无需忧愁恐惧,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性追求。
(二)对比强调式
对比强调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两种与教育目的相关的事物进行对比,将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强调突出,以表达其批评或赞扬态度的德育方法。这种德育方式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尤其用于事实明晰、原则性不容破坏的情况之下。孔子生平最痛恨小人,所以他主要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彰显君子的好德和贬低小人,措辞犀利,情感鲜明,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邢,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在教育学生时,孔子有严格清醒的分辨能力,明辨是非,要求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而不只是虚无缥缈地空谈。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他将奢侈与俭朴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褒俭贬奢,突出强调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告诫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意识,这样才能经得住艰苦条件的锻炼。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倘若要运用这种褒贬直接的德育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糅合其他的德育方法,灵活运用。
(三)因材施教式
因材施教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别实施的带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子曰:“性相近,習相远也。”孔子教导我们:由于学生之间所处的背景环境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其中必定会存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而这些不良行为能够在后天的培养下有所改变。教育者基于学生的不同,为学生量身制定教学计划。如不同的学生来求教“仁”,孔子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对性格浮躁话多的司马牛,告诫他说话要小心谨慎;面对身为官员的仲弓问仁,告诫他推己及人,服务于民众;面对天资聪颖有政治头脑的子贡,告诫他要结交各类贤达的杰出人才对国家有所贡献;面对热衷政治的子张,告诫他为人要庄重、宽厚、诚实、勤勉,这样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重用。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面对同一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相同的固定答案,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榜样示范式
榜样示范式主要强调的是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具有影响作用的德育方法。如果学生年龄越小,那么就越容易热衷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事事、处处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直接转化为有意识的德育方法。在这方面,孔子严于律己,用颇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首先,在教学仪态上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教师温和地与学生亲近,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但同时在学习上要严厉管理、管教。仪态上庄重威严,学生由此心生敬畏,谦卑恭敬礼让恰到好处自然而安。其次,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公私分明。“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之间不相互牵连,不相互影响,对每个教师来说都很难,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我调控能力的充分体现。最后,“其身正,不令其行。”正人需先正己,身正为范,只有端正自身的行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才会有说服力,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德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一)借鉴我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
孔子“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其仁爱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性。在教育生活实践中,经过经验的积累归纳总结,整理了一系列完整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不仅孔子,我国古代其他教育家有关德育的优秀思想也在历史的银河中光彩夺目。孟子提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利观;墨子提出“兼相爱,天下治,交相利,天下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德育思想理论的产生必定和培养其的土壤有关,如果忽视或否定了我国的本土德育文化,必将会导致水土不服,德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我国古代一些传统德育方法的确有一些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认识,还不能直接用于当前的道德教育中,但瑕不掩瑜。水必有源、木必有本,当今德育要继承古代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继承才会有创新。只有我们能全面认识古代的德育思想,完成时代性转换,才能找到适合当今时代的德育之路。
(二)遵循德育规律,切忌急功近利
道德教育的成功是靠“养成”而非“速成”。《论语》中孔子在培养学生时从不硬性强求。在制定教育目标中,孔子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让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能够向善,并且能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进行人格的完善。同时培养其判断力,学生有所疑惑时,给足思考空间让其思考,并要求在日常生活如洒扫庭除间注意道德行为。《论语》中孔子特别看重把“仁爱”“亲情”作为基础的情感作用。他从人的心理角度立意提出许多有关仁的解释,并联系人的血脉亲情等基础生活要素,从而让其道德教育充盈了心理感染力。我们当前的德育活动仅仅强调简单的认知,形成了“无情空心”的现状。德育从根本上看是个人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约束规范的碰撞,“无情空心”的教育会直接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恶的不良情绪。
(三)充分发掘德育载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各种德育资源,如果将这些德育要素加以整合,便会对学生产生综合全面的影响。比如,孔子认为高雅的音乐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对音乐课进行压缩;再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的言行举止会令学生沾染等。所以,我们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方面不断充分发掘德育载体。以舒适的物质环境展现宽广、敦厚的文化积淀;以自信严谨的教师姿态对他们言传身教;在平等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結语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部不朽之作,《论语》中蕴藏了孔子极为丰富的德育理论和具体实践,它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全世界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论语》中关于德育的思想更是精彩深刻,虽历经沧桑,但却蕴含着对当今时代仍有积极意义的合理观点和魅力智慧,为促进学生品质的全面发展和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彧,陆卫明.《论语》中的隐形德育智慧探析[J].长安大学学报,2016,18(1):103-107.
[2]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理论学刊,2006(9):102-104.
[3]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42-44,49.
[4]钟爱娜.《论语》中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论语》;德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08-02
《论语》所呈现的德育活动中,孔子与诸多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不是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教学相长。教师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且在教的过程中整合已有知识或是注入新的“血液”,学生则在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激发学习积极性,学会质疑、思考,将所学知识融入道德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而不是以一种被“灌输”、被“输入”的被动姿态面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如《师说》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笔者在下文将以教师与学生为角度探究《论语》中所蕴藏的德育智慧。
一、教师教育学生的德育方式
(一)对话问题式
对话问题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就所学内容以对话的方式如反问、设问、提问等进行。《论语》全篇内容主要以对话的方式记载,这些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家常闲聊,而是以学生的疑问为发端,孔子给予其回答而非答案,学生据此继续回答,这一来一往间的对话虽然简易通俗,蕴含的哲理却引人深思。这一些问答的方式又可以细分为生问—师答式、师问—生答式、生问—师避而不答式、师引导生问—后师答式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生问—师答式,又可以细分为“一问一答式”“两问两答式”“三问三答式”“四问四答式”。“一问一答式”方式简单明了,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告诫子贡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两问两答式”是弟子对问题不甚了解,孔子则及时引导,而不是将答案和盘托出,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从宋国来到孔门求学,经常处于忧愁和恐惧中,孔子便开导他只要自己没有错误,没有罪过,就不必忧惧。这便是做人要仁义道德,光明磊落,不违背良心,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自身反省每天的行为,没有内疚惭愧,就能够心安理得。每个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内省无罪就无需忧愁恐惧,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性追求。
(二)对比强调式
对比强调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两种与教育目的相关的事物进行对比,将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强调突出,以表达其批评或赞扬态度的德育方法。这种德育方式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尤其用于事实明晰、原则性不容破坏的情况之下。孔子生平最痛恨小人,所以他主要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彰显君子的好德和贬低小人,措辞犀利,情感鲜明,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邢,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在教育学生时,孔子有严格清醒的分辨能力,明辨是非,要求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而不只是虚无缥缈地空谈。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他将奢侈与俭朴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褒俭贬奢,突出强调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告诫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意识,这样才能经得住艰苦条件的锻炼。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倘若要运用这种褒贬直接的德育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糅合其他的德育方法,灵活运用。
(三)因材施教式
因材施教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别实施的带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子曰:“性相近,習相远也。”孔子教导我们:由于学生之间所处的背景环境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其中必定会存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而这些不良行为能够在后天的培养下有所改变。教育者基于学生的不同,为学生量身制定教学计划。如不同的学生来求教“仁”,孔子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对性格浮躁话多的司马牛,告诫他说话要小心谨慎;面对身为官员的仲弓问仁,告诫他推己及人,服务于民众;面对天资聪颖有政治头脑的子贡,告诫他要结交各类贤达的杰出人才对国家有所贡献;面对热衷政治的子张,告诫他为人要庄重、宽厚、诚实、勤勉,这样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重用。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面对同一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相同的固定答案,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榜样示范式
榜样示范式主要强调的是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具有影响作用的德育方法。如果学生年龄越小,那么就越容易热衷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事事、处处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直接转化为有意识的德育方法。在这方面,孔子严于律己,用颇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首先,在教学仪态上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教师温和地与学生亲近,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但同时在学习上要严厉管理、管教。仪态上庄重威严,学生由此心生敬畏,谦卑恭敬礼让恰到好处自然而安。其次,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公私分明。“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之间不相互牵连,不相互影响,对每个教师来说都很难,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我调控能力的充分体现。最后,“其身正,不令其行。”正人需先正己,身正为范,只有端正自身的行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才会有说服力,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德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一)借鉴我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
孔子“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其仁爱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性。在教育生活实践中,经过经验的积累归纳总结,整理了一系列完整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不仅孔子,我国古代其他教育家有关德育的优秀思想也在历史的银河中光彩夺目。孟子提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利观;墨子提出“兼相爱,天下治,交相利,天下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德育思想理论的产生必定和培养其的土壤有关,如果忽视或否定了我国的本土德育文化,必将会导致水土不服,德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我国古代一些传统德育方法的确有一些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认识,还不能直接用于当前的道德教育中,但瑕不掩瑜。水必有源、木必有本,当今德育要继承古代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继承才会有创新。只有我们能全面认识古代的德育思想,完成时代性转换,才能找到适合当今时代的德育之路。
(二)遵循德育规律,切忌急功近利
道德教育的成功是靠“养成”而非“速成”。《论语》中孔子在培养学生时从不硬性强求。在制定教育目标中,孔子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让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能够向善,并且能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进行人格的完善。同时培养其判断力,学生有所疑惑时,给足思考空间让其思考,并要求在日常生活如洒扫庭除间注意道德行为。《论语》中孔子特别看重把“仁爱”“亲情”作为基础的情感作用。他从人的心理角度立意提出许多有关仁的解释,并联系人的血脉亲情等基础生活要素,从而让其道德教育充盈了心理感染力。我们当前的德育活动仅仅强调简单的认知,形成了“无情空心”的现状。德育从根本上看是个人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约束规范的碰撞,“无情空心”的教育会直接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恶的不良情绪。
(三)充分发掘德育载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各种德育资源,如果将这些德育要素加以整合,便会对学生产生综合全面的影响。比如,孔子认为高雅的音乐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对音乐课进行压缩;再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的言行举止会令学生沾染等。所以,我们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方面不断充分发掘德育载体。以舒适的物质环境展现宽广、敦厚的文化积淀;以自信严谨的教师姿态对他们言传身教;在平等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結语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部不朽之作,《论语》中蕴藏了孔子极为丰富的德育理论和具体实践,它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全世界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论语》中关于德育的思想更是精彩深刻,虽历经沧桑,但却蕴含着对当今时代仍有积极意义的合理观点和魅力智慧,为促进学生品质的全面发展和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彧,陆卫明.《论语》中的隐形德育智慧探析[J].长安大学学报,2016,18(1):103-107.
[2]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理论学刊,2006(9):102-104.
[3]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42-44,49.
[4]钟爱娜.《论语》中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