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爱点燃大爱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为了孩子”是现今家庭教育的主流观念。这种狭隘的爱把孩子与他人、集体、社会割裂,置身于孤岛,成为德育问题的根源。只有实行大爱教育,培养孩子大爱精神,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品格。
  关键词:狭隘的爱;割裂;孤岛;大爱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27-03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打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接连不断发生……这时候寻问“中国教育怎么了”,将根源归咎于教育本身是不公平的:不是教育先出了问题,恰恰相反,是社会对教育的伤害深入骨髓。
  一、孤岛中的孩子:影片《走路上学》的寓意
  影片《走路上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部山区的孩子瓦娃一家住在江的这岸,彼岸是学校,之间没有桥。瓦娃每天都艳羡地看着姐姐溜索过江上学。但是,他只能艳羡——因为妈妈曾有过溜索差点摔下江中的经历,因此严禁瓦娃溜索。抵挡不住诱惑,瓦娃偷偷地溜过江去,到学校教室外偷听上课。那天,姐姐溜索过江时绳子松了,掉入了滔滔江中……瓦娃陷入了自闭。最后,千呼万唤的桥终于建成,瓦娃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了。这是一部充满爱的影片。据导演彭家兄弟透露:“当初创作这部电影时,就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够鼓舞和提升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爱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满激情,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去追求梦想、憧憬未来。”——这大概是影片的本意。但是,转念一想,其实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爱啊!父母、长辈千般疼万般爱,爱的教育也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对地上的垃圾视若无睹,对他人的态度如此冷漠、骄横,对弱小生命可以毫无怜悯甚至于残忍虐杀?我宁愿把这部影片解读成一个寓言——一个关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寓言。因为爱,妈妈把瓦娃禁锢于此岸,不让他学溜索、不让他过江。因此,他无法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地去学校上学。他的生活中,没有浪漫的唐诗,没有手工课制作的风车,没有快乐的游戏,没有一起戏耍的伙伴。姐姐便成了瓦娃唯一的寄托。一旦这个心灵慰籍丢失,瓦娃的世界便随之崩溃——孤独,乃至后来的自闭——瓦娃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孤岛中。仔细想来,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竟然是妈妈的爱!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陷入爱与孤岛的死循环!
  二、家庭教育狭隘的爱是孤岛悲剧的主要原因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家庭教育左右着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爱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现在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爱,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大胆表现、勇于创新的良好品格。但是,当爱走向另一个极端,结局便南辕北辙,孩子的命运偏离了正轨。“一切为了孩子”——父母们信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的权利和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还罢了,最致命的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父母们无时无刻不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你是受所有人宠爱的,你是最棒的,你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如此等等——无论是否本意,也无论家长、教师再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关心他人热爱社会,都是无用的——在身教和由此引起的心理暗示的共同作用力下,语言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爱是自私的、狹隘的爱。它忽视了对尊重、责任、同情等美好品质的培养,造成孩子对自身感受极端维护乃至漠视他人感受、集体意识淡薄乃至公德观念缺失、丧失了责任心和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与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态度逐渐偏离正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扭曲,渐渐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割裂,置身于孤岛。“如果成年人百依百顺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孩子就会长成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一个充满刁钻古怪念头的角色,一个骑在亲人头上的小霸王。”——苏霍姆林斯基。何止是“亲人”头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青少年自杀率: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因,全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人。自杀者平均年龄32岁。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1988年)。而且这个年龄段自杀人数还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以60万人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青少年犯罪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姑且不论自杀、犯罪的具体原因,其背后反映出来的,难道不是对他人尊严、权利的漠视和责任心的严重缺失么?
  三、以大爱点燃大爱——架起走出孤岛的桥
  爱既是“最简单”的要素,更是最根本的要素,是品德的核心:对自己的爱是自尊自信,对他人的爱是尊重、同情、善良,对集体对社会的爱是公德心、责任感。要帮助孩子走出孤岛,唯有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实行大爱教育,以大爱点燃大爱,从培养大爱精神着手培育种种良好品格。
  1.家庭教育:树立“战略上重视孩子,战术上轻视孩子”思想。“爱子必以其道。”父母的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方能爱得其所、爱有所值。①弱化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现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独生子女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恐惧导致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置于中心地位,时间、精神、物质等等统统围绕孩子转。这种做法无形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自己是世界中心的错觉,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扭曲。应树立“战略上重视孩子,战术上轻视孩子”的指导思想,指导家庭教育。思想上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尽量满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合理需求;但是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予以淡化。向孩子明确家庭成员民主平等的原则,包括物质在内的分配不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面前尽量不以孩子为中心开展话题;家庭活动不以孩子意志为中心安排;在家庭生活方面,给自己一点闲暇同时也有利于给孩子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如此等等。②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理念已经成为共识。需要强调的是,爱是有原则的。尊重并激励孩子的同时,还要尊重客观规律。没有原则的爱即是溺爱,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私的爱——它教会孩子的,其实只是爱自己。溺爱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除了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外,还表现在滥用激励手段。为树立孩子的自信,不顾事实一味表扬奖励。陈鹤琴说:“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滥用表扬不但使孩子对激励手段麻木,更容易骄纵孩子心理,容易让孩子滋生目中无人、天下第一的思想。惩罚措施错失。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为维护孩子,对孩子出现错误舍不得批评乃至惩罚;其二,很多家长是舍得批评惩罚孩子的,但是对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比如教师对自己孩子实施批评惩罚时则显得义愤填膺,不分青红皂白维护孩子,在孩子面前批评甚至是辱骂、殴打教师。这样的做法使孩子丧失了责任心和对道德规范、纪律乃至法律等规则的敬畏之心。首先必须明确,惩罚是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其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愤怒,而是为了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必须承担后果。其次,惩罚的方式是多样的,必须采取尊重孩子人格尊严、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而更容易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方式,如剖析个中道理;如让孩子静坐反思,让孩子采取相应的正确方法做一件事,等等。功利性地强加意愿,这是传统的家长专制观念作祟。家长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发展。于是乎一是下了诸多禁令,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二是让孩子上中、英、数、图、音、体各种课外辅导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塞得满满的。此外,因为焦虑而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错误实施超度的体罚也是其中一种表现。这些做法,不但扼杀了孩子自由活泼成长的机会,还对孩子的人性造成扭曲。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所说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梅皆病。”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③以身作则实施大爱教育。菲尔丁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心里。”这是典范的作用。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可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育孩子要关爱他人,却在经过乞丐身边时视若无睹。孩子说:“爸爸,给那人一点钱吧,他好可怜。”爸爸说:“骗钱的。”——孩子在这样矛盾甚至是虚伪的教育中成长,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身作则,关爱身边的人,说教百句,不如身体力行一回:对身边的人多关心,言行多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对陌生人伸出援助的手,关心公益,带孩子一起参与义工活动,等等。
  2.学校德育:实施以大爱为中心的情景德育引导孩子树立大爱观。学校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无疑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是,时下的学校德育仍然偏向于说教,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班会、主题队会等德育阵地的宣传难以触动孩子心灵,无以载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应摒弃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德育方式,把德育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在实践中去感受德育观念的成就感或失落感,引导他们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为人师表以身模范,美好品质首先必须在教师身上体现才能让孩子信服,德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教育孩子要有公德心,教师看见垃圾必须率先捡起;教育孩子关心他人,教师必须先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教师必须先尊重孩子;教育孩子语言举止文明有礼,教师必须自己语言举止文明有礼;教育孩子要讲诚信,教师不能对孩子失信;如此等等。②开展以大爱为主题的情景德育,引导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爱、理解爱、传递爱、回馈爱,营造大爱氛围。感受爱:孩子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爱。但爱的泛滥和无度则造成麻木,使孩子缺乏对爱的敏感。要让他们具备爱,首先必须让他们感受爱的喜悦。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家庭的爱,如让孩子调查了解家长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家庭开支以及孩子身上的支出所占比例;让孩子一起完成家务体会艰辛;让孩子谈谈当天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哪些爱心故事,等等。理解爱: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學校一些严格的道德要求可能让孩子一时无法理解,让孩子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教师应引导孩子理解其目的和意义。如帮助建立孩子与家长沟通机制、建立孩子与教师的沟通机制;等等。传递爱: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施与爱的成就感或失落感。可以让孩子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把事情经过、对方反应、自身感受简单记录下来。当爱得到肯定时,可以感受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当爱被忽视时,可以感受其失落,提醒孩子要善待他人的爱。回馈爱:引导孩子在收到他人爱的举动时及时回馈,譬如一个微笑、一声道谢,并适时回报。③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责任感上。在完成了营造大爱的集体氛围后,应对孩子强化集体观念,如集体每一位成员包括教师在内,积极参与、认真严谨、齐心协力地进行每一次能获得集体荣誉的比赛、竞赛;多开展集体内部的各种比赛、趣味活动;注意结合在集体中的表现评价孩子;定期开展为学校、为社区服务的集体活动;等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人的爱是道德的核心。只有通过实施以大爱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抵挡、削弱社会对教育的冲击侵蚀,实现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宋秀英,季玉然,于晓辉.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
  [7]草根.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DB/OL].(2011-03-23)[2011-08-20].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4/00/09/3_1.html.
  
   作者简介:袁晓晖(1973-),男,小学高级教师,文学学士,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目的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以特色学校建设为引领,以争创群众满意学校为宗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学校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色引领;关注民生;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9-02  我所领导的水泥小学座落于牡丹江市温春镇,现有教师59人,开设17个教学班,学生七百多人。近年
期刊
摘要:如今,单亲家庭中“问题少年”的数目呈上升的趋势,因为父母的离异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一些孩子不同程度地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甚至以极端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单亲孩子的教育常常让教育者束手无策,既头疼又无奈。本案例笔者试从情感教育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以帮助单亲孩子茁壮成长。  关键字:单亲家庭;阳光;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5
期刊
摘要:只奖不罚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评价方式。不管在班级管理中还是在英语课堂中,作用之大,效果之好,有目共睹,因此是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只奖不罚;奖励性评价;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9-02  只奖不罚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实践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思路,提出作为班主任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用心去引领和教育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让他们的人生之路绽放出幸福之花。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工作;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思想教育;用心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农村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事关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一部部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搬上荧屏,向观众展示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们歌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之时,这些电视剧所反映的现代化给农村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也将深深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通过以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轰动的几部电视剧为线路,展示了农村现代化的历程,同时希望引发我们对农村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的更多探索。  关
期刊
摘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特色品牌,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14家IT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别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研究认为:只有与知名企业深入合作进行宽口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同时让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是否适用是关系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针对以往“封闭式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宁夏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I的教学为例,从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步骤对“开放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该模式在现阶段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摘要:目前“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如果时间过多,次数过于频繁,将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浪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机会成本。本文将从行为学角度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隐性逃课;行为学;群体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2-02     现在很多高校老师和
期刊
摘要: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对如何做好大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38-02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学理论阐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2-0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的声情意的感染力,以学生为审美的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