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的国际性与主体性: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校长,各位贵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早安。非常容幸能有机会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意见。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政治大学有幸主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我刚才看到福建省教育厅放在本次论坛宣传资料里的第三届论坛照片,心里觉得非常温暖。当时,来自海峡两岸50多所大学的校长集聚在政治大学,就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交换了意见。还记得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很多校长谈到了许多例子,其中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大家高度的共识,那就是如何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主体性。
  今天,我想延续这个主题,探讨一下最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教科研的国际性与主体性。我们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主体性,希望能够为两岸的大学教育、高教科研发展找到一个根基。如果我们失去了中华文化的脉络,“长出来”的知识就是不真实的,没有办法真正地依附在这块土地上,并成长得更加强壮。这几年,两岸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确实花了很多钱。因为有重点经费的支持,所以两岸都在不断追求研究卓越,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竞争。我们可以从数据中清楚地看到,两岸的期刊论文篇数在大幅度地增加,国际学术参与度也在逐年提升。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目前我们能够列入科技领域全世界前十名的领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我就不再赘述。正是大家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列入世界百大排名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也正是因为高教配合国际化的进程而不断向前发展,海峡两岸才对国际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有越来越多的境外生来到海峡两岸就读大学。
  在高等教育研究各项指标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几个严重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大学排名和评鉴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期刊论文以英文的发表为优先,学术多元价值与本质未被重视,忽视人文社科研究价值。第二个挑战,学术成果非常强调国际发表,学术研究欠缺内在动机与在地关怀。很多的学者可能发表了非常多的学术论文,但是距离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很遥远。第三个挑战,研究视野不够宽,未见新领域或创新理论、学派形成。第四个挑战,相对来说,教师们真正能够落实大学本科教育教科书编写的意愿低,大家之作尚待努力。第五个挑战,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过度地强调特定地域的学术研究。第六个挑战,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虽然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的论文和专利数持续增加,但真正能够转移给产业界使用的比例偏低。在台湾,我们看到大学高教的快速进展对人们的生活是“无感”的。因此,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值得大家在今天的论坛上共同思考。以台湾为例,我们的基本收入中,工研院约占10%,中研院约占5%,大专院校约占1%。换句话说,政府花了100块钱给教育机构,教育机构能够转移给产业界的是5块钱,这种落差也是我们今天所关心的命题。其实,台湾这几年不断地在反省。台湾治学盛产,但治学应用稍差,真正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情并没有因为台湾资讯科技的进步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追求高教科研国际化的同时,建立高教科研的主体性,是我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我觉得有三件事情值得大家努力去做。第一,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换句话说,海峡两岸大学所做的基础科学要能够转换成为应用研究,智慧财产转换成为产品,另外再加上商品设计,带动更多新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科技创新的价值链。如果我们只有前端的基础科学,没有其他业务或其他活动的配合,那我们的知识对于在地的影响将是非常薄弱的。
  第二,建立人文观点的科技创新。也就是说,科研的题目有上千万,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做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从学者的立场来看,最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值得我们去追寻;但是从国计民生的观点来看,在地问题的解决才更值得我们去投入。我觉得,能够从人民真正的需求出发,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人民增添福祉,这才是科研未来努力的方向,而非只是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而已。科研虽然是一个学术的探讨,本身没有价值的探讨,但以人为本,创造价值,应该说是我们从事科研的同时应该注意的。
  第三,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国纷纷提出创新方案,期望能为国家注入新的成长动能。为了让民众得到实际的帮助,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区域型经济体快速兴起。区域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体,创新路径成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创新的动力和源头,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大学应该责无旁贷,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大学与研究机构可以运用丰富的知识资本和人文社群,开放校园,引导外界参与,吸引外部资源投入。以大学为核心的都市再生计划,进行在地生活实验,激发创意、创新与创业的能量,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形塑地方特色,成为世界各国探索高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地思考大学如何镶嵌于知识城市之中。每所大学所承担的使命不同,正如各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不一。此外,大学所产生的影响不应局限于科技层面,更应对商管服务系统与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影响。大学与城市必须更仔细地检视,在知识经济下的优势策略与彼此共同的目标,大学与城市必须同心协力,针对不同议题发展可行的合作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换,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城市的发展。政府需要重新检视资金运用的弹性,找出大学、当地政府及各次级区域间共同合作的诱因。大学与区域连结的面向可以扩展至所有活动,例如提供终身学习课程,协助开发知识密集型就业机会,辅导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并愿意留在当地发展。OECD鼓励大学积极参与区域及城市发展。从2005年开始,OECD就主张大学在传统的教学与研究任务之外,强化在地的连结,对区域作出具体贡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个国家、29个区域完成了大学参与区域发展计划的调查与报告。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说一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推动策略。第一,想象——让我们一起勾勒未来。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创新最大的动力。世界各国均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基层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诉说完整的故事,共同勾勒未来。大学是由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组成,应该积极参与梦想的形塑,更应扮演创意的守护神,让创意成真。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区域和国家都在不断努力地与本地大学、居民合作,对未来做更好的规划,例如芬兰、澳大利亚。2009年,因金融风暴的影响,台湾政治大学与其他学术单位合作,召集了100位年轻朋友,做2025年台湾产业力想象。   第二,实践——发展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所有的梦想都应该得到实践,否则只是空谈。几年来,先进国家均倡议大学镶嵌于城市脉络,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引擎。大学和产业、区域间的合作不是基层的生产合作,也不仅限于实验室间的研发合作,而应提升到区域发展、城乡创新的全面合作。各国或地区应鼓励大学建立生活实验室,共同想象未来生活,勾勒整体形貌,协助寻找各项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以创意的方式加以展示,并作为沟通平台,建立进一步实践推广的基础。生活实验室以使用者为中心,能够考虑到多元生活的脉络。在世界上,生活实验室做的最成功的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技术实验室(MIT Media Lab)。过去的20年里,该实验室一直都扮演着探索未来生活的角色,在健康、能源等领域都有着相当成功的表现。实际上,欧洲生活实验室网络遍及全球,目前有320个生活实验室,分布在46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科研解决方案。比如,芬兰、比利时、瑞士等都有具体的基地,结合大学的科研进行试验。
  第三,试点——大学与地方联手。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与地方合作,并结合本地的人文脉络,融入社区进行生活实验,共同打造创意基地。大学应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积极改造闲置空间,同时对大型科技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在地实验,增加城乡创意元素,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让每一个城乡都成为创意城乡。我们可以在全世界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芬兰赫尔新基-维基生态城、奥地利盖星(Guessing)再生能源城、日本北九州生态城、美国芝加哥绿街道计划、韩国松岛未来生活创新服务实验区等。这些都表明科研不仅是一种学术的产物,同时是一个新时代,或者是我们未来生活的一个形塑。它会让人“有感”,让大家觉得科研是跟人在一起的。
  第四,整合——建立跨领域合作平台。创新常来自边陲,最好和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它又需要进行跨领域的协调整合。因此,设计一个“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的协调整合机制”,建立公共信任,重点支持大型创新专案,同时促进所有创新参与者彼此间的互动、流动与共同演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谁来整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我个人觉得,大学责无旁贷,可以在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学里有一群有知识且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具有专业的执行能力,有一批愿意为社会付出的教师。如果这件事情做的好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带动大的区域创新。当然在这种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出一种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公共治理机制,将是在未来的大学发展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在追求卓越研究的过程中,要兼顾国际性与主体性,同时考虑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这样才能让大家有幸福感。人文创新要强调“以人为本、在地创造、共创价值”,通过“想象、实践、试点、扩散”的程序,系统地思考未来的发展,逐梦踏实。大学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与角色,建立跨领域整合平台,落实“产业创新人文化、区域创新国际化、社会创新专业化”的策略。
  (本刊根据现场录音和PPT整理)
  编辑 李广平
其他文献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近日发布的《开放门户2013:国际教育交流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赴美国学习的国际生人数达81.9644万人,较2011-2012学年增长7.2%,其中有44%是女性。来自中国、
摘 要:美国州立大学与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校类型和职能上具有相似性。文章结合美国州立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适中、设置标准规范、覆盖面广等特点,参考管理跨度理论和知识创新群理论,提出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应适当减少学院数量,学院设置应以综合性为导向,新增学科专业应以与现有学院合并为首要准则。调整理学院和工学院的设置是规范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学科层次  
给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器。其论域在系统响应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节,形成了论域的自调整。用此算法对二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证明了自调整论城的模糊控制器与固定论域的控
《门户开放》是一份专门介绍美国对外教育交流及全球国际学生流动情况的专业性报告,自1954年起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每年发布。该报告的产生基于美国对外教育交流领域中“政府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西木区(Westwood)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顶尖的综合大学之一。该校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4年3月27日报道,欧洲委员会将在未来三年内加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和优化活动,并出台政策以确保实施质量。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4年5月21日发布的数据,2013年德国新参加双元制职业学习的学徒人数仅52万多,为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记录,较2013年减少4.2%,
据英国广播电视新闻网2014年5月27日报道,英国家长在子女的职业选择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家长的观点往往落伍或信息不全面。英国院校联合会(AoC)的调查显示,在20
据国家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11月22日报道,荷兰高校计划吸引更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学生就读。目前,共有800名印度学生和1250名印尼学生就读于荷兰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