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局外:华裔美国人的尴尬视角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安泽参加了7次向全国广播的初选辩论,在一夜之间成了美国政坛最有名的华裔面孔

  纽约“上州”与纽约市迥然相异,大片大片的主要是乡野,几乎全被森林覆盖。这里纬度与中国东北相当,3月底时还是暮冬季节,日照时间尚短。早早降临的夜幕,难免给寒冷的天地蒙上一层怪异的氛围。然而,真正让杨安泽感到不安的,是站在食品店入口处的三个中年人。三人戴着连衣帽,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其中一人抬起头来,皱着眉头瞪了他一眼。据杨说,那眼神中含有责备的意味。
  于是,多年以来,杨安泽又一次感觉到了作为亚裔的敏感,乃至自卑。
  杨安泽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在此次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中,原本寂寂无闻的他表现出色,声势压过了不少党内新星。他够格参加了7次向全国广播的初选辩论,也就在一夜之间成了美国政坛最有名的华裔面孔。然而,他在退选一个多月后于《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时评,却让不少人大为吃惊。
  杨坦承,他在美国做律师,办公司,成家生子,甚至还参选总统,对美国已经有了很强的归属感,少年时常有的亚裔敏感早已烟消云散;竞选总统时偶尔碰到的种族歧视言论,他也是风吹脚踩,不以为意;但这次因他人的一瞥而突然回潮的感觉,显然是现时的大环境造成的。
  新冠肺炎给不少社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摧毁了所有人的安全感。有人要找替罪羊,于是,仇视亚裔的事件便频频发生。有意思的是,《华盛顿邮报》还在杨文中嵌入了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关于大量仇亚事件报道的链接。那么,该如何治疗这突发的仇亚病疫呢?杨安泽说,大喊“不要种族歧视亚裔人”不会有用,需要的是行动,而他所开的药方是:
  “我们亚裔美国人需要通过使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拥抱和展示我们身上的美国性。我们得站出来,帮助我们的邻居,捐赠用具,投票,穿戴红白蓝(笔者注:美国国旗的颜色),给救助组织捐款,尽我们所能促成目前的危机尽快结束。”
电视剧《初来乍到》海报

  他们还跑到请愿网站,大量签名并捐款保护警察。

捅了马蜂窝?


  杨文于4月1日下午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一经上线,后边就鞭炮点火般地爆出了600多条评论;在推特上,更像是大节时的烟火,到第二天时就已经燃放出了6000多条评论。这些评论不少火药味浓烈,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杨氏疗法。有人直呼对杨氏大失所望,以后再也不会支持他了。而这些批评之声主要来自亚裔。
  《初来乍到:回忆录》的作者黄颐铭,在推特上道出了极大的揶揄和不屑:“早就给你们说过,杨安泽就是个叩头如捣蒜的成大叔。去他妈的,你个美国孬种。你真的认为有着一个可以说出‘中国病毒’的总统的国度,会因为你穿戴红白蓝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了吗,你个菠萝包子?”
  行将扮演《复仇者联盟》系列中唯一亚裔英雄“尚气”的加拿大演员刘思慕,在推特中稍微客气一些:“伙计耶,我可要说不了,我们群体毫无疑义地抵制这篇文章。”
  韩裔演员连尚业,言简意赅地声明“不是这样”,却加了四个着重号。
  杨的本家,笑星杰妮·杨真的穿着一身红白蓝,跑到街上散发消毒巾和写着“我是美国人”的简历,还举着写有“你不对我‘仇恨犯罪’就请按喇叭”的告示。
  杨的另一位本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杨致和告诉美国电视机构说,杨安泽拿到了扩音器,说话时就应该先稍作思考才行。
  杨安泽在文中还提到二战时“日裔美国人为了表明他们是真正的美国人而以最高的比率志愿参战”。这故事一直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然而,日裔美国人却提出强烈异议。
  二战时,12万日裔美国人被非法赶进10個集中营,其中最有名的是苹果园集中营。据此命名的苹果园委员会,就是为保持这段历史记忆而成立的。该委员会共同主席布鲁斯·恩布雷告诉国家电视机构说:杨文“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据老人们回忆,当年一些组织就是指示他们要做‘优秀的美国人’,而做个美国人本就应该足够了的”。
6月5日,美国加州洛杉矶,数百市民聚集在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亚凯迪亚市游行

  网上百科《传承》的创办执行主任汤姆·池田说:杨提到二战时的日裔美国志愿兵,尽管开始时他们确实是自愿参军,但是,后来政府开始从集中营征兵。“实质上,他们是从监狱中被征兵役,别无选择地为将其家人囚禁于铁丝网后的国家而战。”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热内·田岛-彭尼亚在推特上回应杨文,贴出了她叔叔穿着军装和她祖父母的合影。照片是在铁丝网后的集中营中拍的。“从军和捐躯,从来就不是通往被接纳的金门。认为非得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属于这个国家的想法令人气愤。”

大潮下的逆流?


  杨安泽的文章发表两个月后,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光天化日之下死于白人警察德雷克·沙文膝下的视频,震撼了美国的灵魂。
  不少人第一次感到,美国社会真的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绝大部分美国人,无论种族,都觉得抗议者乃至暴力抗议者的怒火可以理解。不少人,包括各个族裔,都直接参与了抗议。就是从心底不认同打砸烧抢的人,也会在此时三缄其口,以给遭遇不公的人发泄的机会。   就是在这样一股排山倒海式的大潮中,却汹涌着一股不为一般美国社会知晓的暗流:美国的汉语网站、汉语论坛和汉语社交媒体。
  其主帖大多是从他处转载,没有来源,也没有作者姓名,不少都是宣告性的文章,没有佐证,没有推理,却满是乱情式的宣传鼓动。其后的大部分跟帖则更是只有一两句话,武断、粗鲁,掷地有声,不少用语都无法在文明场合里转述。
  综述起来,这些信息所揭示的世界主要有以下几点:
  西方社会根本就不存在针对黑人或其他少数族裔的歧视。恰恰相反,西方社会给了他们太多的优惠待遇。上学和就业等优惠政策都一味地向他们倾斜。社会福利更是被他们独占,因而培养了一大批懒人,懒惰则代代相传,成了美国社会永远抹不去的疮疤。政治正确使黑人成了不能碰也不能说的新型上层种族。
  黑人不仅没受歧视,他们还是最歧视亚裔的族群。他们依靠优惠政策抢占了亚裔的升学和就业机会,还最瞧不起亚裔,动不动就对亚裔动粗、行窃。
  他们被捕、被拘禁、死亡率高,是因为他们犯罪率高,罪有应得,根本不是因为美国执法和司法不公。
  抗议者打砸烧抢,毁坏文物,完全是某种文化革命再现。
  白左在欧洲开放穆斯林移民,在美国放纵拉美移民,一味迁就黑人和拉美裔的特权要求,放纵示威者打砸烧抢,说明西方民主社会已经末日来临,整个欧美社会已在迅速步南非取消种族隔离政策后的失败后尘。
  最让华裔忧虑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里受白左思想熏陶,支持乃至参与黑人的抗歧视运动。
  除了发布以上论点,他们还跑到请愿网站,大量签名并捐款保护警察。

模范少数民族?


  有人会说,网络、自媒体的东西都是人家瞎掰的,不足为凭,不必当真。也许吧,只是,这种一般认为不必过分顾忌社交后果情况下的言论,或许更能反映一个群体的真实心声。而且,上述不少说法虽然挑战智力、情理下限,不忍卒读,但在某个层面上,却不过是杨安泽文章的翻版:杨安泽呼吁亚裔表现得更加美国。
  在未到美国之前,我就听不少美国朋友说,中国人在美国被尊为模范少数民族:听话、不惹事、不犯法、重视教育、勤劳肯干、成功富有。听了这话,心里自然很是受用,也觉得理所当然,咱们中国人嘛。

  默默无闻、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绝不是自由社会中任何种族的模范行为。
5月29日,华盛顿市中心唐人街街景

  虽然来美国后,我渐渐觉得模范少数民族的说法味道不对,但是,也没有深究。初读杨文后,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杨安泽在呼吁我们做个名副其实的模范少数民族。这次重读,才发现他在文章中并没有出现过“模范少数民族”一词,不过,文章的意思还是非常明显。当然,他还列举了二战时日裔美国兵的事迹。
  几乎是众口一声,大家都说“模范少数民族”一词是加州大学社会学家威廉·彼德森在1966年1月9日发表于《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我认真研读了原文,并没有找到“模范少数民族”一词。文章倒是用了“问题少数民族”一词。而这,正是模范少数民族提法的症结所在。
  彼德森文章的题目是《成功故事:日裔美国人的做法》。文章一开始就说,若论哪个族群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最多,没人会想到日裔,但是,日裔二战时被关进了集中营,大部分人丢失了全部家当,所有人都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受此不公的日裔美国人不怨天尤人,依然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在夹缝中寻找并非高端的上学、做工、创业机会,所以,与问题少数民族如美国黑人等迥异,极大比例地过上了富裕、安定的生活。
  文章发表的上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开始结下丰硕成果的年代。文章完全忽略美国黑人被迫为奴、任人贩卖、殴打、宰割的血泪史,却拿一个比例极小的成功个例说事,其目的显然不是树立模范,而是鞭挞问题。
  其实,所谓的模范民族从来就不会像描述的那样美满。老爱提及二战时日裔美国兵事迹的人却往往忽略掉:将近300名日裔宁可被捕坐牢,也决不上战场;5589个美国出生的日裔宁可放弃美国国籍,也拒绝被关进集中营。那些所谓自愿参战或被征赴役的人,其结果更是催人泪下:日裔组成的442战斗团奉命营救被困的211名美国军人。三天恶战之后,营救成功,然而442团损失整整800号人。英雄事迹?还是替人送死?见仁见智。但是,你能责怪日裔美国人对杨安泽提法的愤怒吗?
  华裔、韩裔、印度裔、犹太裔,后来也都挤进了所谓模范少数民族的圈子,但是,你若稍微了解美国社会就会知道,默默无闻、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绝不是自由社会中任何种族的模范行为。恰恰相反,公民社会会竭力鼓动其成员以任何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话就说,有理就讲,有怨气就要发泄。实在没办法了,还得祭出违法暴力抗争。
  “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是这次不少抗争者打出的标语,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自由社会的运作理念。

抹不去的文化印迹?


  尽管不少亚裔明星用最为美国俚语式的腔调,表示了对杨安泽的不屑,但是,只要稍稍吹开表皮,还是不难发现亚裔文化的痕迹。就是这急于表现出最地道的美国表达方式本身,也从反面映衬了其内心深处的自卑:瞅见没有?我可比你更美国。
  亚裔作家最喜欢用的书籍名字,就是“Typical American(典型美国人)”的某种形式的变异。黄颐铭用的“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就是谈美国新移民时最常规的用语。他在推特上回复杨安泽的回帖时说:杨不该“建议人们表现得更美国,因为我们没有做任何事情來引起人们对我们美国性的怀疑”。然而,黄在这整个过程中竭力表现的就是,他可是比任何人都更美国了。他还在另一条推特中,贴出一张他穿着美国国旗在和一堆美国女人狂欢的照片。
  刘思慕出生于哈尔滨,5岁时移民美国,在推特上抵制杨安泽的呼吁后,又马上跟了一贴:“澄清推特:我全心全意支持我们大家(人类)都应该在这次危机中站出来,尽力而为。”
  至于杨安泽的提法到底错在了哪里,还得等一位美国黑人指出。
  辛迪加专栏作家勒纳德·匹茨开篇明义:杨给亚裔的建议“绝对是能想象得到的最坏的建议。确实,坏到令人痛心……很难想象有比这更浅薄、更令人愤怒或更无知的建议。我们每人当然都得尽力缓解(新冠)危机,可这为什么非得是亚洲人的特殊任务?他们为什么非得向种族主义白痴们证明自己?”
  他接着说,亚裔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种族主义问题是种族主义者的。“亚裔没有义务向那些追打他们、朝他们吐痰的人证明自己。治疗偏执狂者的仇恨不是他们的工作。不是的。治疗偏执狂是偏执狂们自己的工作。”
  看到没有?杨安泽文章问题的本质,不是要让人表现得更美国,而是要人向那些歧视自己的人表现得更美国,而是表现的方式不是回击那些歧视自己的人,进行抗议和斗争,却是更加努力地表现,像是将功折罪似的。
  杨安泽的召唤、亚裔对杨氏召唤的批评、汉语网站上对抗争运动的咒骂,在某种层面上,所反映的都是同一个心态。亚裔传统上都来自威权国家,就是在自己的故土上也不曾有过真正的主人翁感,往往会讨好当权者,以求得一口息事宁人的生息。到了新大陆,这种凄惶感依然挥之不去,不仅自己谨小慎微、遵纪守法,更对那些喜欢抗争闹事的人群嗤之以鼻,充满激愤。西方文明刚开始在东方传播时,中国知识分子羡慕之至,但是,当他们有机会到了西方,看到人家社会似乎杂乱无章,于是大失所望,不少甚至退化为保皇党。
  殊不知,积极抗争、主动参与,正是西方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亚裔坐在自己靠勤爬苦做、省吃俭用挣来的舒服居屋中对黑人充满鄙视时,不少黑人在竞技场上变幻着惊人的绝技,在演播室里创作着精妙的作品,在权力的长廊中规划着新的运作模式。当亚裔还在思考着如何争取到别人的认同时,不少不受亚裔待见的族裔已经当仁不让地宣告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不错,宣告的方式之一就是抗争,包括暴力抗争,乃至打砸烧抢。
  责任编辑谢奕秋 xyq@nfcmag.com
其他文献
“Echo,你等我6年,我有4年大学要念,还有2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  这是荷西对三毛说的话。彼时三毛是在马德里念书的大三学生,荷西只是西班牙的一个高中生。  三毛问:“我们都还年轻,你也才高三,怎么就想结婚了呢?”  荷西说:“我是碰到你之后才想结婚的。”  后来三毛回到故乡,未婚夫意外去世,她再次回到西班牙。这一次,命运将她与荷西牢系在一起,此生不渝。  这样的爱情,恐怕是尘世间
在如今一些东亚国家的网络语境下,声讨“田园女权”“伪女权”的声浪不断。  日本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到,“厌女”同时来自男性和女性,男性蔑视女性,女性则自我厌恶。她从文学作品、社会事件、家庭关系等各方面,来分析日本社会的“厌女症”。在韩国,女星如果被认为大肆宣扬赋权女性,便会被公众和粉丝挞伐。  “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但在近两个世纪,因被广泛使用而生成了不同意义。简
提及影视作品中的常客—黑帮、海盗、黑客、巫师以及警察—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种刻板印象—他们的职业隐秘,身份未明,离暴力血腥与光怪陆离很近,游离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界,甚至与神力结合。  但如果把他们拉出灰色地带,另单讨论,会像万花筒被调为了另一个角度一样,呈现出令人讶异的面貌。  比如,那些臭名昭著的惡棍们,可能是时尚大帝、投资天才,甚至仿佛变成了正义大侠。他们的活动并非100%都是粗鲁的,但要注意,那也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机场的名字叫“Esenbo?a”(音为艾叁博阿),这个词到底从何而来?  笔者一直在土耳其工作,算来在安卡拉时日不短,经安卡拉机场辗转于土耳其各个城市的机会也不少。一挥手,“先生哪里?”“Esenbo?a.”从没考虑过名字是什么意思。  一日,笔者和同事们经过机场,话题自然被引到了机场的名字上来。据说当地曾发生过一场大战,战争双方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蒙古人部队,战争结果以奥斯曼土耳其
3月11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作人员在科勒齐阿里帕夏清真寺内消毒  就在土耳其宣布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对门的邻居也生病了。  邻居是一对跨国小情侣:巴西男模和他的土耳其女友。平时他们一直玩高分贝音响,一夜之间突然安静了,但隔着墙壁能听到他们的咳嗽声。  正逢冬春交接,感冒的人多,起初我没有太在意,直到他们大吵了一架。模糊听到女孩说“我不想死”,男孩一边咳嗽一边说“我已经接
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为伊朗而战的阿富汗人死在叙利亚,但今年5月,至少有200名 Fatemioun成员死亡  优厚月薪及居留许可  今年6月,Jehantab接到35岁的丈夫海德尔从伊朗首都德黑兰打来的电话:“我要去叙利亚了……我可能回不来了。很少有战士能从叙利亚残酷的冲突中活下来。”Jehantab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她说海德尔是被伊朗当局许诺的月薪700美元以及居留许可所诱导
剧是剧,现实是现实,谁能不明白?  蔡小小最爱韩剧,入门即《天国的阶梯》。继母恶毒作梗,女主忍辱负重。没用呀,痴情男女灾祸不断,从眼疾失明,到不治之症,“第一集就很惨了,我陪着一把鼻涕一把泪”。  还有《蓝色生死恋》,苦命情侣和双双怨偶。她小时候,韩剧那时的套路即如此。  剧情“狗血”,韩剧及其受众一度被标签化。但蔡小小说,不是韩剧让人多愁善感,“而是看韩剧的人,本来就是感性的吧”。  后来,韩剧
在俄国诗坛,莱蒙托夫顶着“伟大诗人”的桂冠,名字常排在普希金之后。喜欢俄国文学的中国读者,无人不晓得莱蒙托夫。据说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就有了中譯本,我研读苏联文学时,读的是余振译的莱蒙托夫的诗歌,以及翟松年译的《当代英雄》。  人们在读莱蒙托夫作品的时候,即会感觉到他曾备受情感折磨。爱情对他而言,时而如“天国情愫之高尚”,时而若世俗情欲之猛烈。他爱过很多女人,给她们写过情诗。这些女人既千娇百
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行人车辆稀少,液晶屏上显示新冠防控相关信息  新冠疫情不仅入侵人类细胞,也侵入城市肌理。停工停课以后,城市也像染了病毒的身体一样失去活力,冷清的街道仿佛“沉睡”了一般。  大城市作为经济动脉,它们的“面貌”喻示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民众的生活。如今,很多重灾区城市已经度过“疫情高峰期”,开始复工复学。人们的生活总算“前进”了一些,街区也随之重回熙熙攘攘。  美國在4月16日颁
唐纳德·特朗普会在什么地方度过就职典礼前夜?他会遵循传统选在布莱尔宫,还是选择更奢华的地方——比如以他的名字命名并且跟布莱尔宫只隔了几条街的奢华酒店?  比白宫更私密  过去40年中,美国历任候任总统都会在白宫对面的国宾馆度过就职典礼前夜。第二天早上,候任总统会在这栋历史名迹里与家人及朋友共进早餐,“就职日”由此拉开序幕。早餐之后,再去白宫与即将离任的总统及第一夫人开简会,接着前往国会大厦宣誓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