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建构者·实践者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90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育界,张兴华应当是一个被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他是特级教师,但又与一般的特级教师不同:从语文特级教师转为数学特级教师。学科的转化,可见他知识背景的丰富;学科的“穿越”,可见他经验结构的完善。这自然让我们想起于漪和霍懋征,从原先所学学科改教后来的学科,游刃有余,功成名就,创造了跨学科的奇迹。这样的特级教师难能可贵,当下尤为需要。张兴华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成为研究对象。
  他是数学特级教师,但又与一般的数学特级教师不同,即他不只是个体研究,而是形成了一个团队;他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带徒弟,而是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徒弟;他带的徒弟,几乎都成了特级教师,而且是全国颇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尤其是,这一团队并未因张兴华的退休而解体,至今仍然是神不散的共同体——其实,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上,张兴华并没有退休。这是不多见的现象,应当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
  如果以上两个不同,还只是在表征上,那么往深处讲,张兴华更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则是他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和实验的深度,是他的理性,是他的功底,是他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也正是这个原因,张兴华才会带出一个优秀团队,才会带出有影响的一批徒弟。这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张兴华的小学数学教育视野十分开阔,但又十分聚焦,其聚焦点是小学数学教学心理。这是个理论性很强的课题,应当由学者们去研究。但是,张兴华从当师范生开始就喜爱并开始关注心理学,尤其是教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做了教师、当了校长、成了特级教师以后,更是潜心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未间断,从不言退,一如既往,步步深入,终于在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和试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在小学数学教育历史上应当是写下一页的。所以,理论性研究并非与小学教师无缘,小学教师也可以成为一个学者。张兴华正是这样的研究者、探索者、建构者,从某种意义上看,张兴华就应当是一个学者。
  细量张兴华的研究,不难发现他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张兴华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宗旨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他在著作中引用蒙台梭利的话作为题记:“只要儿童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并且受到心理偏离正轨的折磨,人类就将永远是不正常的。”张兴华在教学实践中,已真切地感受到儿童心理偏离正轨时所遭受的折磨,要消除折磨,必须让儿童心理回到正轨上去,让儿童真正像儿童,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去促进他们的发展,那就要找寻已经迷失了的心理正常轨道,找寻已经丢失了的自然发展规律。张兴华心中有儿童,他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儿童,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儿童数学教学研究。与其说张兴华是小学数学教育专家,还不如说,他首先是儿童教育专家。
  其二,张兴华的儿童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学习心理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兴华就把研究的视野投向儿童的学习。他坚定地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而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握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关注和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二是关注儿童认知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关注与研究,又归结为两个重点:激发儿童对数学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探索的愿望,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了解并认识周围世界;从学生已知的和未知的出发,把“新知之舟拴在已有知识的锚桩上,随时准备起航”。显然,张兴华把对儿童数学学习的研究筑建在儿童学习心理研究之基上,因而更具科学性,更具理性,也更为有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提出来的,帮助学生学习不只注重实践、体验,也注重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是一种深度的见解,开辟了一条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路。
  其三,张兴华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鲜明特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自然融合。数学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20世纪中叶,由于艺术对科学的排斥,产生了有效教学概念,追求教学的科学性;而当下的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性又拒绝了艺术性,有可能沦为标准化的训练甚至僵化的教学模式。张兴华从来不剑走偏锋,而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統一在一起。他的态度是科学的,方法是艺术的;逻辑是严谨的,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深邃的,呈现的方式是活泼的;坚守的理论是鲜明的,展现的过程是简洁、易懂的。这是一种教学特质,进而形成教学风格。其实,这是另一种剑走偏锋。之所以如此,不能不回到张兴华的知识结构、学养储备以及个性特点上去。他会朗诵,声情并茂;他会唱歌,深情动人;他会讲故事,出神入化……多才多艺,自然在数学教学中闪烁出艺术的光彩。于是,张兴华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具有独特的个性。
  张兴华很严格,无论对教师还是对自己。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洞察张兴华的心理世界,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真正在思考着的“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最能生动演绎出,张兴华是一个严格的“我”,一个理性的“我”,一个研究的“我”。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其他文献
摘要: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建树不凡的教育家,本文选取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李吉林这五位大家,重温他们独树一帜的重要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解放儿童”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叶圣陶的“不教之教”思想、斯霞的“童心母爱”思想以及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汲取这些思想对于当今核心素养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思想核心素养教育  德国哲学家利奥·施特劳斯曾经把那些登峰
期刊
摘要:为了充分地了解区域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从2013年春学期开始,连续六年对全区小学2012级学生进行跟踪调研,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围绕口算教学开展序列化、专题化的研讨,旨在建立各年级、各口算类型的常模数据库,构建区域口算达标标准,引导学生走向自由、自动化的口算,走向灵活、创新性的口算。实践表明,术与理同在,在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算法的口算教学颇有成效。  关键词:口算能力;区域调研;口算教学  
期刊
摘要:“真学课堂”的学习单,是集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课后练习单为一体的课堂导学单。预习单让学生学有所备,研学单让学生学有所悟,练习单让学生学有所得。“三单”协同,帮助学生解构旧知、理解新知、重构认知、巩固拓展、迁移应用,经历真实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真学课堂”;学习过程;预习单;研学单;练习单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可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法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学习单也应运而生。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中,与分数或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融入加减变化后有多组分数或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小学没有学过方程的方法时,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份数法”:将分数或倍数关系转化为份数的比的关系,利用不变量搭桥,找准对应的份数,再利用变化量对应的份数,求出每份数,从而求出其他未知量。份数和每份数是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基本量,更贴近学生习惯的“整数视角”。这个方法体现了基本量思想和
期刊
摘要: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利用几何直观,带领学生不断辨析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抽丝剥茧,理解并内化运算规律。教学中,有匹配问题情境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形”中提升对“数”的认识;有凸显数学本质的动态呈现,让学生对“合着算”和“分开算”算式的结构特征与内在联系印刻入心;有发展模型意识的抽象呈现,让学生经历富有层次的表征过程后,顺理成章地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  关键词:几何直观;
期刊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助力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素养发展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扎实推进,应当紧扣教学目标,明确价值方向;立足实际调查,明析认知水平;创设具体情境,引领认知发展;借助拓展作业,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认知;行为养成  小学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
期刊
摘要:学习理解类活动有助于梳理概括语篇内容,应用实践类活动有利于描述與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迁移创新类活动则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习活动观下的英语语篇教学设计,三类教学活动要逐层递进,促使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条宏观的学习路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理解和巧妙架构。  关键词:学习活动观;英语语篇教学;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
期刊
最近人们对于语文教材“定于一尊”颇有些议论,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觉得人们似乎忽略了语文教育其他更多、更严峻、更基本的问题: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程的特性用工具性与人文性能否涵盖得了?  从语文的内在逻辑上对此二者加以审视,究竟孰先孰后?经历了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洗礼,在当下日益国际化、外语教育几乎有点涉嫌协从“文化殖民”的语境里,母语的地位究竟还稳固不稳固;语文教材一直炙手可热的主
期刊
摘要:以关键人物为线索,串联起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破解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的难题。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学术研究成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关键人物梁启超的思考与实践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透视清末民初大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北洋军阀;梁启超;关键人物;历史事件  以关键人物为线索,串联起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破解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
期刊
到一所“诗性的学校”教“诗性写作”  2014年11月间,我到浙江的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对一群初中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展开写作集训,运用的理论正是“诗性写作金字塔”的体系。  对我来说,在这里教“诗性写作”是适得其所,因为在我看来,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就是一所“诗性的学校”。  这所学校在2013年秋季成立,傍山而建,面向大海,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2014年5月,当我初次受邀来这里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