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探究性实验课的尝试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izh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内的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实验教学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从教育理念上更加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科学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1 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为例,谈科学实验探究课程的改革。
  
  2 设计思路
   燃烧和灭火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2种常见的现象中蕴涵着一定的化学原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本节的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逐步学会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的科学方法,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强调学生合作学习3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点燃一只火柴让学生观察现象,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入课题;然后提出燃烧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一个问题——水下的白磷如何燃烧,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在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他们如何熄灭自己点燃的火焰,依据什么,从而归纳出灭火原理;最后,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视频加强对学生安全自救知识教育。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反思评价—结论—应用实践。
  
  3 学情分析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进行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火这种现象非常熟悉,尤其是火柴的使用,因此本节课从观察火柴的燃烧入手,学生倍感亲切。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本课学习活动之中。
   <课堂实录>
   师演示:点燃一跟火柴,先火柴头朝下一段时间,后火柴头朝上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生1:火柴熄灭了。
   生2:火柴向下燃烧时燃烧旺,火柴向上燃烧时燃烧不旺并逐渐熄灭。
   师:你能就实验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火柴头向下继续燃烧,向上反而熄灭了?
   师:燃烧和灭火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4.2 构建新知
  4.2.1 燃烧的条件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构建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笔者就是遵循这一理念来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的燃烧事例回忆描述,归纳出燃烧的定义,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提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然后各组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指导,通过分析,达成共识。最后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课堂实录 >
  学生桌上有提供用品,教师桌上有备用的其他用品。小组讨论,2人一组。教师巡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组1:验证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把2根木条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上点燃,看在哪处先燃烧。
  组2:验证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把木条和小煤块同时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看哪种物质先燃烧。
  组3: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点燃一只蜡烛,然后用集气瓶罩住,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
  组4:验证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把小石子和小木条分别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看哪个能燃烧。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可行吗?我们来分析。首先思考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验证燃烧需要氧气应控制什么条件?
  生:控制氧气条件。比较相同物质、相同温度下在有氧气和无氧气条件下是否都燃烧。
  师:如何创造有氧气、无氧气条件?
  生:有氧气的条件是把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没有氧气的条件是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
  师:设计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实验中应该控制温度这个条件。用小木条和小煤块进行实验与用小木条分别在外焰和内焰加热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
  生:用小木条与小煤块比较不同物质燃烧时是否需相同温度,用小木条分别在外焰和内焰加热是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情况下是否燃烧。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
  师: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需比较什么?
  生: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都与氧气接触时是否燃烧。
  教师肯定实验方案,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汇报结果:
  组1: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将点燃的蜡烛用集气瓶罩住,过一会儿,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组2: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一定温度。把小木条和小煤块同时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小木条很快燃烧,而煤块很长时间后边角发红,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组3: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一定温度。把2根小木条同时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加热,在外焰加热的很快燃烧起来,在内焰加热的过一会儿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组4;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用坩埚钳分别夹住小木条和小石子,分别放在酒精灯外焰,木条很快燃烧而石子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你们提出的假设正确吗?
  生:正确。
  师:说明燃烧需要3个条件。
  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后,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笔者又创设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先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学生感受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有固定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由此知道为什么有的物质易燃,有的不易燃。然后演示课本上“燃烧条件”实验。由于白磷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先在水下放上白磷,把原来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在2只干燥的大试管中,再用带有气球的塞子塞紧,然后同时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说明理由。待叙述理由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如何使试管中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燃烧起来?学生很快答出:给试管中的红磷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燃烧,向水下白磷通入氧气。教师演示给试管中的红磷在酒精灯上加热,学生实验向水下白磷通入氧气。继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实录>
  进行实验验证(提供不同温度热水、白磷、用来向水下通入空气的注射器和漏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把水下的白磷点燃了吗?
  大部分同学说点燃了,2组同学说没有。
  师:你们分析不能点燃的原因了吗?
  生:分析了,可能是水的温度不够。
  师:老师这里有数字化实验室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测试水的温度。
  取不燃烧的一组和燃烧的一组分别测水温,大屏幕上分别显示为35.1 ℃、64.7 ℃。
  4.2.2 灭火原理“灭火原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已能很好地掌握燃烧条件,“灭火原理”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因此,笔者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没有再设计探究实验,而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说出自己是如何灭掉实验中点起来的火,从中归纳出灭火的原理。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再次使学生体验到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从而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不能只把火点起来,还要会把火熄灭。请大家说一说在刚完成的实验中你把点燃的火如何熄灭的?根据什么?
  生1:把木条晃动几下它就熄灭了。晃动时风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木条的着火点以下。
   生2:木条深入到水中,使木条与氧气隔绝,火就灭了。
   生3;用嘴吹灭蜡烛,是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生4:把木条折断,拿走可燃物使木条火焰熄灭。
   生5: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隔绝氧气。
   师:根据同学们说的方法归纳出灭火原理。
   生: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
  4.3 反馈练习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是否知道对于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火灾一旦发生应如何处理。
   (1)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火灾如何灭火?说出灭火原理。
   ①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导致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
  ②液化器罐使用不慎发生火灾。
  ③农村家中堆放的柴草起火。
  ④电器起火。
  (2)讨论交流:为什么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而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
  4.4 安全教育
   本节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燃烧现象蕴涵的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火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意义,以及不当用火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火、防火。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这部分内容采用视频,播放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然后教师演示实验:一低一高2只燃着的蜡烛,用一只大烧杯罩住,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说明了什么。目的是为讲解发生火灾时逃生方法奠定基础。再用视频播放:高楼起火逃生办法。最后要求课下学生自己通过报纸、书籍、电视、上网等方法,搜集发生火灾时逃生自救的知识,以及调查哪些地方安装灭火器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写成小论文然后相互交流。
  4.5 本课小结
  课堂实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火柴头向下继续燃烧,向上反却熄灭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火柴燃烧时热气上升,火柴头向下时,周围温度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所以火柴能继续燃烧。火柴头向上时,火柴梗在火焰的下方,周围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所以火柴不能继续燃烧。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收获?
  生1: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条件,知道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
  生2:知道燃烧既有利又有害,我们应合理利用它。
  师:关于燃烧和灭火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燃烧条件并不准确,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我们讲过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的燃烧是指通常所说的燃烧,即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物质不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小结过程中没有忘掉课题引入时提出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起到首尾呼应作用,使这节课上得比较圆满。
  
  5 教学评价
   这节课能紧紧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活跃,教学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预设。正是因为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学生设计方案时,如果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用品进行设计,然后交流,最后看能不能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用品代替做实验,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开放式实验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思考空间,给了学生学习提高的机会,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时间的调控、突发问题等。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机智的应变能力、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灵活机动地驾驭动态的教学过程。
   另外,设置最后一问,更是本节课的闪光之处,可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数字化实验设备,利用温度感应器测量水的温度,解释白磷在热水中不燃烧的原因,这一做法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数字化实验设备会将各种特征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表述,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其他文献
许多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课件时,一方面感到这个软件简单实用,另一方面又经常感到它在制作“对象”动态效果上的局限性。为了增强课件的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需要利用插入“视频对象”的手段来弥补其在这方面的不足。如何在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插入视频对象呢?在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插入视频对象有以下2种方法。    利用PowerPoint的WMP控件插入影片  
1 前言    EDA课程是高校电子类教学及实验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EDA课程概念性、实践性、工程性极强,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并要结合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具体的项目实践。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在采用成套的CPLD/FPGA实验箱来开展EDA课程的实验教学。而实际上,在基于Verilog HDL或VHDL硬件设计语言的学习上,CPLD与FPGA的开发是完全相同的,其中CPLD价格较低。为了激发学生
细节是小说情节中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小元素。如果把情节比作树枝的话,那细节则是满树的花蕾。教学时,小说类文本中的细节常常是被忽略的风景。此类文本篇幅较长,老师们往往只关注长文短教,品味不到细腻感。殊不知小说原本就是“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没有细节的描写,作品是不可能打动人心的。如何教出小说类文本的细节之美,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细节教学。  一、品读细节,感知人物形象的鲜活与丰满  1.品语言
《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五下)一文,作者林海音以平实质朴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丰富而奇特的联想,把我们带进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之中。在教学“系铃铛的遐想”这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充分感受“我”的内心,感受童年的美好。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骆驼队打头的那一匹为什么要在脖子下面系一个铃铛呢?“我”和爸爸关于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
为了着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快我县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步伐,根据省教育厅和县教育局工作目标,要求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在2008年9月1日前必须建立和完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并保证下学期教学使用。为此,县教育技术装备站于2008年2月26日组织全县普通高中分管校长前赴杭州外国语学校,学习考察该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  学习考察期间,杭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郭兆良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和
本文论述了在新形势下仪器设备的“普九”达标与政府招标采购工作。结合3年来天津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装备工程实行政府采购的实践,介绍天津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在政府招标采购中非常独特的做法,指出教育部门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做好仪器设备的政府招标采购,这正是新形势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关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达到“十一五”期间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潭、湾”等15个生字,会写“湾、名”等9个字,会写“群山、树木”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地图,介绍台湾:在我国的东南方向,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台湾岛,它是我国的第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充满理趣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2.借助字理、传统故事、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传统文化,初步感知《人之初》的内容。  3.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熟读成诵,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引导自主识字  1.今天我们学习的《人之初》选自《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用的课本,从中,
“对比”是一种阅读策略,有两种方式:一是类文对比,即相似的、同类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另一种是文内对比,即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段落、技巧进行对比。“质问作者”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它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寻找作者意图、表达清晰度及组织思路上。笔者两次执教《理想的风筝》,从“对比阅读”走向“质问作者”,从“学习阅读”走向“在阅读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思维看得见。  一教对比入手  《理想的风
总体性能了解    松下DP-1820P型复印机是一款能够满足小型办公需要的多功能一体机。该款机器除了有一般的文本、图片或半色调文稿的复印(最大复印尺寸为A3幅面)功能外,还可进行网络或脱机打印,打印时最高分辨率可达到600 dpi;如果用户购买了选购件网络扫描仪模块(DA-NS180),就可进行分辨率为600 dpi的网络单色扫描;如果用户购买了选购件传真通信板(DA-FG180),就可采用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