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脸子》剧组贵州探班记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一项长期发展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申请者只需提交一份纪录片故事大纲和一份适当的制作预算,即可参加初步遴选。由专家组评定后,最终给评选出的 8 个优胜的提案提供拍摄资金和播出渠道。《脸子》就是从众多提案中脱颖而出的一个纪录片剧组。
  
  探班日记:
  2007年2月4日星期日 上海多云 贵州晴
  
  下午两点我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与《脸子》剧组的成员会合。三点半的飞机,大家都已经到齐了。5个人只带了些轻便的随身行李,把大量的拖运重量留给了拍摄设备、服装和道具。为了更有效地收取行李,剧组在每件行李上都贴上《脸子》剧组的LOGO,一时间在机场里面吸引了不少旅客的眼球。
  


  作为这个剧组的随行采访记者,我和他们登上了同一班飞往贵阳的飞机。傍晚六点左右飞机降落在贵阳群山的怀抱当中。剧组的行李的确要比其他旅客的好认,出了关口,接待剧组的是剧组合在贵阳团委的朋友,热情好客的贵州人把我们送到了事前安排好的旅馆,还在一个十分具有当地特色的饭店给我们一行人接风。路上制片人和导演就开始联系起了纪录片中的一号人物——沈福馨教授。当晚住在贵阳郊区的沈教授赶到了我们住的旅馆和我们聊起了剧本。
  与此同时,摄影师和服化道也在洗手间里面忙开了,两个人在制作明天拍摄要用的反光板。录音师冲当了花絮摄影师的角色,忙着记录这个忙碌的夜晚。
  剧组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2007年2月5日星期一贵阳 晴
  
  对于贵州,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地无三寸平,天无三日晴”,可似乎老天爷特别给这个年轻人组成的纪录片剧组“脸子”,正式拍摄的第一天,贵阳的天空特别的晴朗。上午十点在贵阳通往安顺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和自己驱车赶来的沈教授会合后,在沈的车内剧组拍摄了影片的第一个镜头。
  到达村子后,顾不上吃饭的制片人和导演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影片中的男二号人物——熊光明(苗族)。在村里食堂为剧组准备饭菜的同时,他们已经和熊老伯聊起拍摄的安排了。
  出于拍摄时间和效率上的考虑,剧组决定全体人员就把住处安在了山脚下的村民家里。虽然那里的条件远比不上贵阳的旅馆,但大家那天晚上都睡得很香。
  
  2007年2月6日星期二云山屯多云转晴
  
  在公鸡的打鸣声中,我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没想到其他的工作人员比我起得还要早,最早起来的还属于两个初到山里面生活的女孩子,我猜想也许是知道自己的梳妆时间要远远的长于男孩子的缘故。
  上午主要的工作是大家集体出动,把所有当天要用的拍摄设备从山下的住处抬到山上的村子里。起初我还以为这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在帮他们的同时,才意识到这里是云贵高原,海拔高度将近2000米,要比在上海或者北京搬运东西累上不少,何况还是山路。
  由于上午的重体力劳动,中午饭大家吃得都特别香。在拍摄的间隙,服化道不声不响地做起了几天后拍摄需要用的将军头盔。这个道具非常值得说一下,不是没有时间在上海做好带来,而是怕在飞机的运输过程中损坏。他的原材料是一个普通的安全帽子、一个漏斗和少许牛皮。在完成了整体造型后还需要喷漆和上金色的水粉。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云山屯晴
  
  经过昨夜的赶制,早上道具头盔已初见雏形,上完黑色漆后,制片人迫不及待地试戴了起来,随后几乎每个人都戴了一遍,还包括村里的孩子。
  拍摄采访时,小孩子总是在采访对象旁边跑来跑去,很多采访的声音都不能用了。在实在没有办法劝说小朋友离开我们的情况下,剧组只能把小朋友们也吸收进了工作人员的行列,让他们做起了小助手,举举反光板之类的工作是他们最乐意干的活。当然劳动是会得到报酬的,棒棒糖是他们最喜欢的礼物。
  经历了三天马不停蹄的拍摄后,大家在体力上都有点透支了,尤其是剧组的两个女孩子,不是没有洗澡的条件而是没有时间。于是在拍完烧面具的镜头后,全体坐上当地一个朋友的汽车,进城洗澡。也就是在这时,剧组的录音师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她向往已久的工作机会正在向她招手,但是,笔试的时间却与剧组的拍摄计划完全冲突。
  顿时她的抉择成为了整个剧组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去城里洗澡路上,大家都在帮着她出谋献策,制片人还想方设法地拖人找关系帮她延迟笔试的时间,但由于事情来的实在是太突然,当晚没有任何结果。
  
  2007年2月8日星期四云山屯晴
  
  录音师没有走。也没有再提回上海的事情。也许是这个团队的凝聚力让她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忙碌着。
  上午制片人和导演兵分两路,一组留在山上联系后续的拍摄事宜,一组则去村子下面的屯堡博物馆拍摄面具和家谱。在完成了一天的拍摄计划后,我还给他们拍了一张站在阳关台上的集体照。
  黄昏,接我们的汽车到了山脚下,我们就这样离开了工作了四天的云山屯。临走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儿问录音师:你们还会回来吗?录音说:会的。小孩伤感地说到:等你们回来,我们也老了。这几句话让录音师百感交集。
  晚饭前,摄影师出于好奇去惹一只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狗,万万没有想到被狗妈妈看见了,服化道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继续去跟小狗玩儿,不幸被冲上前来保护它的狗妈妈咬破了羽绒服,但幸好没有伤到皮肉。她没顾得上休息,便开始赶做第二天战争再现的场面所需要的道具。大家也没闲着,也都开始帮着做了起来。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周官村多云
  
  由于昨天晚上大家都累坏了,起床的时间比原定的八点大约晚了一个小时。部分道具还需要在上午赶制,原先准备好的道具旗上的“明”字也还没有写好,于是面具厂的厂长叫来了附近村子的教书先生代笔。但他写的那个字似乎和我认识的那个“明”字有不小的区别。
  上午拍摄的主要是再现明朝战争的大场面,在面具厂厂长发哥的张罗下,我们几乎找来了面具厂里所有的工人来出演影片中的士兵。换上衣服后还真的像那么回事。但要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就不像让他们换上衣服那么容易了,制片人几乎叫破了嗓子,尽可能地让这只队伍看上去像是六百年前的正规军。
  傍晚收工后,剧组把一台村民家的电视机搬到了院子里让所有参与演出的人一起看当天的录像,一阵接着一阵的笑声回荡在那天的小村里。
  
  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周官村多云
  
  结束了昨天大场面的拍摄,可谓翻过了一座大山。今天早上剧组的工作就要比昨天的轻松了不少。早上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拍摄昨天战争场面的分解镜头,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好拍,更主要的是为了节约有限的拍摄经费,据制片人透露大场面的人员费用还是很可观的,所以剩下的拍摄人员不到昨天十分之一。于是制片人和导演分别扮演起了将军和苗民,打斗的时候经常发生两人抢镜头的现象。还好,摄影师是比较理智的,最终拍出来的都是看不出脸的具体模样的景别。
  受到上午的戏影响,服化道也加入到了演出的队伍中,她所扮演的是明朝将军的夫人,没想到穿上当地服装,梳起当地妇女发型的她还真的是有那么几分古代女子的神韵。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周官村多云到阴天
  
  早上,导演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计算自己买的面具的数量和价格。出于对面具的痴迷,他还一度想向制片人借钱买更多的面具,制片人没有同意。
  午饭过后全体人员出发,前往附近镇子上的小学操场,拍摄地戏剧的大汇演。演出还吸引到了不少当地媒体的关注,贵阳电视台和当地的安顺电视台的人都闻讯赶来拍摄和报道。
  下午四点左右,太阳还没下山,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贵州山区的拍摄也基本上告一段落。
  傍晚回到安顺市区的旅馆,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2007年2月12日星期一黄果树晴
  
  由于前几天的日日赶工,制片人提供了一个让大家放松的机会——前往贵州最富盛名的黄果树瀑布游览。当地接待我们的朋友过高地估计了摄影师的酒量,导致摄影师在剧组赶往贵阳的途中呕吐不止。幸好有剧组的两个女生在场,帮了不少忙才让摄影师缓过来。也就在他清醒一点儿的同时,他开始不停地埋怨自己在昨天拍摄地戏剧汇演的时候,没有多带一盘带子导致很多宝贵的镜头无法拍摄的失误。
  就这样一路颠簸,傍晚剧组到达最后一站的拍摄点——沈教授的家。考虑到采访的便利,剧组选择了沈教授家对面的部队招待所落脚。这时候的摄影师还没有完全摆脱酒精的影响,勉强布置一下灯光还行,机器实在是拿不动了。幸好制片人和导演都是摄影出身,在等他缓过来之前,各自拍摄了部分素材。别人代劳不是摄影师的风格,最后的一些重要的镜头还是在他恢复之后拍摄的。
  
  2007年2月13日星期二贵阳晴 上海雨
  
  今天是剧组在贵州的最后一天,早上在沈教授家交换完照片后,大家各自去买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制片人还瞒着摄影师去买了一个小蛋糕,因为今天是他24周岁的生日。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全体人员都知道这个举动,只有摄影师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登机的时候制片人把蛋糕送到了空姐的手中。飞机起飞一个小时后,遇到了非常强烈的气流,颠簸中从广播里传出:各位乘客我们现在的海拔高度是10000米,舱外温度是零下40℃,请大家系好安全带。今天对于22排C座的陆先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祝他生日快乐。顿时飞机里面掌声一片。晚上九点半全体人员抵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迎接他们的是各自的家属和第二天的情人节。就此,十天的拍摄圆满结束。
  
  后记
  
  目前《脸子》已经完成初剪,正在进一步的制作音效和调整同期声的进程中,三月底将完成全片。致于影片的出路,它将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某栏目中播出,还有可能选送上海国际电视节的纪录片单元评选。
其他文献
说起相声演员换工作,许多人也是迫不得已。作为曾经辉煌的相声艺术,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和优秀作品的匮乏,致使当年红遍中国的许多人不得不转向影视等其他方面。其中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冯巩冯老师。用当下一句流行语就是——太有才了!  可能大家对冯老师的印象是每年春节晚会上和牛县长牛群的对口相声,基本上在很多年里大家对春节晚会的盼望就是赵本山加冯巩。不过这二位的精力和能力都颇大,赵本山自己拍电视剧,弘扬二人转,最近
期刊
《影像与底层》座谈会   地点:广东美术馆  时间:3月10日    座谈主题为《影像与底层》,主发言人为影评人崔卫平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邓启耀,主持人为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杨晓彦,作家吴亮、广东美术馆王璜生亦参与讨论。   会上,大家就影像工作者表现底层空间的疑虑、电视对于底层空间乡村社会文化的颠覆等问题作以讨论。    芝加哥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芝加哥国际纪录片节号称是全美最最要的
期刊
遥·控——上海当代艺术馆多媒体与互动艺术展  地点: 上海当代艺术馆(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  时间:2007年3月4日—2007年4月18日    “遥·控”是上海当代艺术馆建馆第十个展览,这座也藏在上海人民公园里面的美术馆也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所知晓。  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对当代艺术中科技运用的一次探索,是艺术作品与今天的多媒体观众的一次错综复杂的相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艺
期刊
去年年底结束的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是第四届了,负责本届电影节的华南师范大学甘小二老师把影片送过来的时候,自己也仍在忙新电影的事情。  很早以前广州华农师范的刘炜老师介绍广州的DV情况时,就曾经给我介绍过广州大学生电影节。这是一个在南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校之间交流的电影节,几届下来,尽管艰难,但在广州地区的确为学生之间的影像交流起了不小的作用。  本期看吧邀请的嘉宾张献民老师也是本届电影节DV单元的
期刊
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日本港口城市横滨迎来了第29届东京录影节颁奖典礼。以往的颁奖典礼都在东京举办,这一次改到主办单位JVC公司所在地横滨市。3月3日,在横滨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同时进行了大奖作品的放映以及评委和来自海外的被邀嘉宾、获奖者的论坛。    关于TFV    JVC东京录影节(TOKYO VIDEO FESTIVAL简称TVF)是一个国际个人录影节。从1978年开始举办,每年一
期刊
去香港是去看电影的。虽然有自己的影片参展,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去看电影。电影节基本上就是个大银幕超级市场,在那里可以有选择的看别人的电影,看喜欢的电影。当然,要想看电影首先就得下决心出门转转,哪怕是去和平街北口的碟店淘几张DVD,那也少不了折腾。可是有些电影就非得坐飞机才能看的上,这也说明了中国的电影环境(或者说是观影环境)的尴尬现状。当然,飞机票是人家给买的;当然,不看电影也死不了人。当然,也还有
期刊
拍摄时间:2006年  制作设备:Panasonic DVC180A  剪辑软件: adobe、premier pro 7.0  时间长度:60分钟  制作时间:2006年      吧主说话:  暗花。对于这部影片我不想说太多,只想说这部名字让人浮想联翩的电影,有点意思。  这部影片获得第四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DV竞赛单元一等奖。    内容介绍:  她叫凤。在别人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粗鲁的女人,
期刊
拍摄时间:2006年2月16日-2月21日制作设备:松下 AG-DVC180BMC   影片长度:56分钟  制作时间:2006年2月21日-10月27日      吧主说话:  影片让人想起了《法国中尉的女人》,但我想作者并不会在以那么繁复的东西,重要的应该是自己。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影片中两条线索都以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事件加以改编,融入古装和武打,体现了独特的创意。整部影片旨在讲述一个引人思考
期刊
拍摄时间:2006年春节  制作设备:夏普vl-z111D  Adobe Premiere Pro 2.0  影片长度:43分10秒  制作时间:2006年3月    吧主说话:    选择这部影片的原因是被影片中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尤其是后半部分记录者的关注点的转变之后。    剧情简介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瑶山一家人过春节的生活。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瑶山一家人到镇上购买年货、孩子们上山放牛做游戏、女人
期刊
在鄂西北荆山山脉腹地,一条漳河静静流淌,河边至今有以古法造纸的百年作坊。漫山遍野的毛竹和丰沛的水资源成就了这个百年作坊。由于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古老的造纸技艺得以留存至今。漳河源头造纸作坊的主人都是100多年前来自江西的陈氏家族。在中场这个地方,只有三户人家,族长陈三爷年龄最大,陈三爷出生的时候,陈氏家族正是鼎盛时期,家中有私学。后来家道衰落,现在造纸工艺更是无人继承。漳河源的年轻一代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