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即指在熟练掌握某一技术的基础上,保持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理念,让自身的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得到提升。伴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在中职教育的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发展的体现和需求。笔者针对工匠精神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一、工匠精神培养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1.1 促进社会转型
几十年的改革開放让中国逐渐转变未制造业大国,但与德、日、美等国的差距仍十分显著。德国的双立人刀具、炒锅以及日本的马桶、电饭煲等都成为了中国民众的首要选择,这对中国制造人而言不易于一种警示。充分学习了德国工业制造业的精神后,我国借鉴德国“工业4.0”,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其中的关键并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引进来,在和国际接轨的基础上,鼓励人民脚踏实地,引导工匠精神回归,让产品品质提升,打造真正具备影响力的超级品牌。
1.2 创造企业生存基础
有数据显示,延续超过200企业往往集中于日、德、荷兰等国,这些企业的长青和成功皆基于企业间工匠精神的传承。企业管理层间对工匠精神的坚持让其对产品品质的卓越性有所追求,从而把企业创办为百年传承。当中国现阶段所具备的人口红利优势的逝去和生产成本的提升,这导致中国想要保证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份额,必须要坚持工匠精神。
1.3 促进社会信息化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这一新的销售、信息传播渠道,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都会得到广泛传播。信息不对称情况被改善,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重新掌握话语权,借助鼠标和键盘对其进行评价,让劣质产品和低质量服务无处可藏。所以,工匠精神必须蕴藏于企业生产中的每一流程,让产品的品质达到极限并不断创新,在信息化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
1.4 推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市场经济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实践中的无缝连接、直接上岗是基本需求,所以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其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工匠精神”的塑造,让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职业产生敬畏感。如此让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社会、企业的高度认可,帮助学校塑造良好声誉,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拜托招生困境。
1.5 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在中职学校中,去培养目标只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当企业在聘用员工的时候,不仅仅对其专业技能有需求,更对其职业精神,即谨慎、细心、专业、耐心。所以,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宗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学生们不仅仅以技能提升为学习中心,更重要的是让工匠精神蕴含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中,保障学生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二、中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建设氛围
出于建造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目的,中职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专业化进程,让人才培养处于专业的职业精神培养环境中,让工匠精神渗透入中职学生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采取平面广告等形式,用古代典故如庖丁解牛、鲁班造锯;现代匠者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等的故事来向学生们宣扬工匠精神,讲述在德、日、美等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让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2.2 让工匠精神渗透专业课程教学
在中职教育中,教学模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教育者的教学重点应从理论教育转移至实践。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专业提点的基础上,从自身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将就业能力视为教育导向,将工匠精神渗透入教学的全过程,让中职院校的教育特定得以体现。
2.3 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中职学生需要在极短的几年间对生产、服务技能进行全面了解,这样短的时间决定了我们学生无法成为大国工匠。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而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基础综合技能。我们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关注其个人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对一门技艺进行了解,并获得职业迁移能力。
2.4 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我国企业的材料、生产线和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是一致的,但我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却与其差距显著,这往往就是“工匠精神”缺乏的体现。所以,中职学校必须要采取校企融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经过工学交替实践。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相互结合,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让学生在完善理论架构的过程,提升技术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锻造工匠精神。
三、结语
在专业教育中,其核心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载体。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度,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近学生的内心,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职业精神,对自身的职业怀有敬畏之心,提升自我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2]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22):258.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技工学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一、工匠精神培养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1.1 促进社会转型
几十年的改革開放让中国逐渐转变未制造业大国,但与德、日、美等国的差距仍十分显著。德国的双立人刀具、炒锅以及日本的马桶、电饭煲等都成为了中国民众的首要选择,这对中国制造人而言不易于一种警示。充分学习了德国工业制造业的精神后,我国借鉴德国“工业4.0”,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其中的关键并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引进来,在和国际接轨的基础上,鼓励人民脚踏实地,引导工匠精神回归,让产品品质提升,打造真正具备影响力的超级品牌。
1.2 创造企业生存基础
有数据显示,延续超过200企业往往集中于日、德、荷兰等国,这些企业的长青和成功皆基于企业间工匠精神的传承。企业管理层间对工匠精神的坚持让其对产品品质的卓越性有所追求,从而把企业创办为百年传承。当中国现阶段所具备的人口红利优势的逝去和生产成本的提升,这导致中国想要保证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份额,必须要坚持工匠精神。
1.3 促进社会信息化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这一新的销售、信息传播渠道,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都会得到广泛传播。信息不对称情况被改善,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重新掌握话语权,借助鼠标和键盘对其进行评价,让劣质产品和低质量服务无处可藏。所以,工匠精神必须蕴藏于企业生产中的每一流程,让产品的品质达到极限并不断创新,在信息化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
1.4 推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市场经济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实践中的无缝连接、直接上岗是基本需求,所以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其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工匠精神”的塑造,让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职业产生敬畏感。如此让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社会、企业的高度认可,帮助学校塑造良好声誉,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拜托招生困境。
1.5 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在中职学校中,去培养目标只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当企业在聘用员工的时候,不仅仅对其专业技能有需求,更对其职业精神,即谨慎、细心、专业、耐心。所以,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宗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学生们不仅仅以技能提升为学习中心,更重要的是让工匠精神蕴含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中,保障学生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二、中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建设氛围
出于建造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目的,中职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专业化进程,让人才培养处于专业的职业精神培养环境中,让工匠精神渗透入中职学生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采取平面广告等形式,用古代典故如庖丁解牛、鲁班造锯;现代匠者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等的故事来向学生们宣扬工匠精神,讲述在德、日、美等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让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2.2 让工匠精神渗透专业课程教学
在中职教育中,教学模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教育者的教学重点应从理论教育转移至实践。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专业提点的基础上,从自身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将就业能力视为教育导向,将工匠精神渗透入教学的全过程,让中职院校的教育特定得以体现。
2.3 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中职学生需要在极短的几年间对生产、服务技能进行全面了解,这样短的时间决定了我们学生无法成为大国工匠。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而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基础综合技能。我们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关注其个人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对一门技艺进行了解,并获得职业迁移能力。
2.4 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我国企业的材料、生产线和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是一致的,但我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却与其差距显著,这往往就是“工匠精神”缺乏的体现。所以,中职学校必须要采取校企融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经过工学交替实践。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相互结合,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让学生在完善理论架构的过程,提升技术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锻造工匠精神。
三、结语
在专业教育中,其核心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载体。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度,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近学生的内心,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职业精神,对自身的职业怀有敬畏之心,提升自我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2]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22):258.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