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wum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搭台”,营造自探共研环境
  
  我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一般都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如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为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先讲了“死海不死”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对海水的思索、探究中。然后进行了马铃薯的沉浮的试验: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杯中,结果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放入另一杯液体中的马铃薯浮。启发学生猜测、讨论,结果引出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与前面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虽已知道液体不同,但肉眼观察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尝。为了解开孩子心中的谜,进行了“液体加热”的观察试验。加热后白粒的出现,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样很自然的进入第三环节。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就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看。这样学生就卷入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了。经过试验得出:当食盐溶解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随后又分组调制了一杯糖水、一杯碱水、一杯味精水进行观察。试验成功后,学生反思得出:原来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液体发生了变化。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思索待下节探索。这试验为下节做了铺垫。
  
  二、让学生分小组合作
  
  我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试验:先随机抽取了10个学生先后在我的引导下单独研究“热传递”的问题,结果孤军奋战中,有的同学对我演示的实验现象根本提不出一个问题。有的在我的启发下能提一些问题,但却无法做出合理的猜想;有的学生能提出一两个猜想,但却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也有的学生想出了方法却不会操作。试了10个人,没有一个能比较完整的完成研究活动。后来,我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来研究同一问题,结果没有需要我如何细致的引导和启发,各组学生都能“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合计”着,完成了探究实验。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仿佛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能得到更多的启发,虽然他们的交流言语和方式在我们大人眼里有的还是那样的“简陋”、不准确,但事实他们合作得很好,有几组完成得非常出色。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假如我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协作,那么“科学探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意味着“无为”和“失败”。但“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却能使孩子们得到了“资源互补”,得到了相互启发。正是这种方式,使他们拥有了“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合计”的机会,从而使各自“零散”的想法能相互“凑合”、相互“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可行……同时,这种“面对面”、“手牵手”的合作方式还让他们学会了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与自我调整,学会了同伴问的真诚相处,他们体会到的将不再是应试状态下的那种孤独无援与你上我下的激烈竞争,而是同一目标下的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团队精神)……而这些是我们用十倍的灌输也无法做到的。此外,这种方式,还浑然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主动”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喜欢“科学探究”,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引伸,延续探究活动
  
  重视学生的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实效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养成随时关注科学现象的习惯。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手抄报,让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再比如学习《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教师不妨进行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能不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些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人,让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收获。
  
  四、激励评价,培养自主探究情感
  
  有人说,好教师是一座宽容的桥。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正展示了教师宽容的人格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宽容实际上给了学生信心与动力。科学探究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遵循“无错原则”,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接受和处理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所谓“错误”,使师生之间始终是零距离的伙伴方式。当学生的探究获得某种成功时,哪怕是一丁点儿,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成功体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
  总之,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与条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努力探究过程中“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宁强县逸夫小学陕西724400
其他文献
问题是科学的生命之源。《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同时还强调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科学的本质。
本文就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衰减问题,作了讨论,并给出了估算公式,进行了实例计算。
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双点压力机单边传支产生滑块倾斜的理论公式;阐明了此种滑块倾斜规律;指出了设计、使用、维修应注意的问题。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天都和大人生活
研究CPI先行指标的构建方法。首先,把各种具体因素及其综合作用对CPI的影响分解为即期影响和预期影响,然后运用多元统计方法量化这2种不同作用。研究表明,在指标运行的转折点
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有一二十年了,我一直都带低年级的课,几乎每天都会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本着对孩子们负责的态度,我进行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反思及调查,整理出几个比较突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犯错时教师应有的态度    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应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尤其是在课堂上犯错的学生,如果老师停下讲课批评这位同学,不但会使其它同学分心,还会影响老师的心情进而接下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否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过程,要使学生成为有素养的、会学习、敢创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立足点要从“以教为中心”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上来。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认真研读教材,在阅读中受到启迪    数学
校园网建设趋势从基本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再进入到最新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整合的精简的网络架构、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成为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技术主流。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接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该区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发现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原来,语文教学就这么简单。  也许是机缘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一篇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关于《简单语文》的文章,于老师认为语文中的“简单”应该有
作为全新的一种通信技术,近年来,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中存在的系统复杂、信道衰落、功耗大等诸多问题。本文在简单介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