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9年党龄,32年教书育人,12年奉献在科大,20年艰难病史……用这四组数字来概括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学科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刘秀艳教授再合适不过了。
和她接触没有距离感,她怡然自若,笑容可掬,简约而又真实。她待人实,做事实。她虽然将至花甲之年,却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干起工作,精神不逊40年前。刘秀艳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一生做好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
秉烛照人,以生为先
“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刘秀艳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刘秀艳所教的课程涉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获,她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其中有些课程章节她甚至要从头学起。在婚姻法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所生子女的法律问题,这部分知识是难点,于是她自费购置相关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清楚地解释了人工生殖技术知识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一起探讨了法律面临的新问题。学生们感到这样才能学得透。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很强,刘秀艳力求给学生最新鲜的知识。2013年11月12日19:00,新闻联播全文播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她看到后立即决定调整第二天的教学方案,放弃原有讲课安排,连夜整理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第二天课上,同学们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学习到中央精神。同学们纷纷说,这才是真正的政治课。
讲课容易,讲好课难,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这门课,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知识、阅历和人格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刘秀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在文革期间,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她从事这门课教学的32年里,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更大。为了不与学生们产生“代沟”,刘秀艳不断研究新问题,紧跟新形势,充实新内容,始终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创新教学形式,累积下来,她回答学生的提问上千条,涉及学习、社会活动、勤工俭学、交友、恋爱、结婚、就业、成才等方方面面。学生对她的课不仅没有隔阂,反而感觉非常亲切。许多学生这样评价她:“刘老师是在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从事教学。”环工学院2013级学生郭乔琪说:“刘老师上课绘声绘色、如话家常,甚至让同学感觉不到那是课堂,完全是大家坐在一起感悟人生,探索人生的真谛。”
立德树人,以身为范
如果不是事前知情,是看不出她已患糖尿病20年的。刘秀艳说:“这是自己的问题,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
刘秀艳调入河北科技大学时,正值学校部分新专业设立之初,急需任课教师接受新的教学任务,开设专业课程。对此,刘秀艳主动承担了婚姻法、继承法、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为研究生开设的4门课,一共7门,又都是新课程,这意味着要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每天白天都要上课,每天晚上都要备课,周六、周日也连续不能休息。对于时年已过50岁而且患病的刘秀艳来说这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她硬是接了下来。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秀艳从没有无故旷过一次课,即便是因病住院甚至动手术,她都坚持等到假日或课程空档期间。刘秀艳患病这么多年,但很少在同事们面前提起,也从未因此影响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只有少数同事知道,刘秀艳每天需要注射两次大剂量的胰岛素。
刘秀艳还是学校十六大、十八大宣讲团成员。有一次,她答应给一个学院做宣讲,不料此时她的糖尿病病情加重了,医生要求她住院观察,可是这个时间和原定宣讲日的时间发生了冲突。谁也没有想到,在宣讲日当天上午她提前办理了出院手续,下午如期做了宣讲。宣讲结束后,她已是疲惫不堪。同事们都说她,这是何苦呢,又不是不能做调整。她说:“我又不是动不了了,既然答应的事情就不要反悔,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007年是河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年。基于对刘秀艳的信任,文法学院讓她担任20个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并指导21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这在全院教师中是任务最重的。但刘秀艳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她多次召集这些毕业生开会,反复辅导。当时在校外上图书馆资料库不方便,她就在家给学生下载对选题有价值的学术资料,尽管每页只花4毛钱,但一年累计下来也花去了几百块钱。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论文,刘秀艳逐字逐句修改,每篇至少修改3遍,最多达6遍。20个班学生的试卷究竟核对了多少遍,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个加班的节假日,最后换来的成果是21名学生顺利完成答辩,20个班的试卷无一差错。
玫瑰予人,以己为梯
刘秀艳调入河北科技大学之前,曾长期在高校担任中层领导职务。2002年来到河北科技大学后,她却心甘情愿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刘秀艳经常说,搞教学和科研决不能自私,没有业务交流,形不成团队,就不可能做出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刘秀艳主动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带领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做好传帮带工作。她的同事、文法学院教师王丽静说:“刘老师从不倚老卖老,从不拿架子,是个心胸宽广、特别讲奉献的人。当我们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而徘徊不定的时候,我们会看看刘老师怎么做,在她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刘秀艳做人实实在在,做学问扎扎实实。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她经常不顾身体的不适,带领课题组的老师们到各地调研、座谈、考察,仅“邯郸市循环农业建设评价研究”一个课题,她们就到邯郸去了十多次;在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期间,她带领课题组跑了4个县20多个自然村,串户调查245人;为了完成河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研究,她们冒着酷暑跑建筑工地、进工厂车间、走饭店厨房开展调研。
刘秀艳的人品和学识还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2013年6月,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案件复杂难以下判,特委托刘秀艳参与案件研讨。为此,她加班加点,依据法律出具一份详细的专家咨询意见。裕华区人民法院主管副院长王慧看了以后,赞扬刘秀艳“为人实在,态度认真,意见书说理充分,可靠可信”。
12年来,她先后完成了10门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教学工作量500学时以上。
12年来,她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12部,其中以第一完成人出版学术专著4部;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牵头引进的科研经费122.35万元,计入自己业绩的67.175万元,其余均计入合作伙伴的业绩中。
12年来,她两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河北省“三育人”标兵称号,获得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一等奖,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良。
12年来,她始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12年来,她应各学院和各部门的邀请,先后进行的讲座达300多场。
明年,刘秀艳就要退休了。有人劝她不必那么辛苦,凡事说得过去就好。刘秀艳却说:“我热爱教育工作,我要用一生去做好。”
和她接触没有距离感,她怡然自若,笑容可掬,简约而又真实。她待人实,做事实。她虽然将至花甲之年,却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干起工作,精神不逊40年前。刘秀艳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一生做好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
秉烛照人,以生为先
“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刘秀艳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刘秀艳所教的课程涉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获,她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其中有些课程章节她甚至要从头学起。在婚姻法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所生子女的法律问题,这部分知识是难点,于是她自费购置相关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清楚地解释了人工生殖技术知识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一起探讨了法律面临的新问题。学生们感到这样才能学得透。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很强,刘秀艳力求给学生最新鲜的知识。2013年11月12日19:00,新闻联播全文播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她看到后立即决定调整第二天的教学方案,放弃原有讲课安排,连夜整理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第二天课上,同学们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学习到中央精神。同学们纷纷说,这才是真正的政治课。
讲课容易,讲好课难,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这门课,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知识、阅历和人格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刘秀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在文革期间,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她从事这门课教学的32年里,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更大。为了不与学生们产生“代沟”,刘秀艳不断研究新问题,紧跟新形势,充实新内容,始终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创新教学形式,累积下来,她回答学生的提问上千条,涉及学习、社会活动、勤工俭学、交友、恋爱、结婚、就业、成才等方方面面。学生对她的课不仅没有隔阂,反而感觉非常亲切。许多学生这样评价她:“刘老师是在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从事教学。”环工学院2013级学生郭乔琪说:“刘老师上课绘声绘色、如话家常,甚至让同学感觉不到那是课堂,完全是大家坐在一起感悟人生,探索人生的真谛。”
立德树人,以身为范
如果不是事前知情,是看不出她已患糖尿病20年的。刘秀艳说:“这是自己的问题,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
刘秀艳调入河北科技大学时,正值学校部分新专业设立之初,急需任课教师接受新的教学任务,开设专业课程。对此,刘秀艳主动承担了婚姻法、继承法、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为研究生开设的4门课,一共7门,又都是新课程,这意味着要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每天白天都要上课,每天晚上都要备课,周六、周日也连续不能休息。对于时年已过50岁而且患病的刘秀艳来说这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她硬是接了下来。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秀艳从没有无故旷过一次课,即便是因病住院甚至动手术,她都坚持等到假日或课程空档期间。刘秀艳患病这么多年,但很少在同事们面前提起,也从未因此影响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只有少数同事知道,刘秀艳每天需要注射两次大剂量的胰岛素。
刘秀艳还是学校十六大、十八大宣讲团成员。有一次,她答应给一个学院做宣讲,不料此时她的糖尿病病情加重了,医生要求她住院观察,可是这个时间和原定宣讲日的时间发生了冲突。谁也没有想到,在宣讲日当天上午她提前办理了出院手续,下午如期做了宣讲。宣讲结束后,她已是疲惫不堪。同事们都说她,这是何苦呢,又不是不能做调整。她说:“我又不是动不了了,既然答应的事情就不要反悔,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007年是河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年。基于对刘秀艳的信任,文法学院讓她担任20个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并指导21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这在全院教师中是任务最重的。但刘秀艳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她多次召集这些毕业生开会,反复辅导。当时在校外上图书馆资料库不方便,她就在家给学生下载对选题有价值的学术资料,尽管每页只花4毛钱,但一年累计下来也花去了几百块钱。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论文,刘秀艳逐字逐句修改,每篇至少修改3遍,最多达6遍。20个班学生的试卷究竟核对了多少遍,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个加班的节假日,最后换来的成果是21名学生顺利完成答辩,20个班的试卷无一差错。
玫瑰予人,以己为梯
刘秀艳调入河北科技大学之前,曾长期在高校担任中层领导职务。2002年来到河北科技大学后,她却心甘情愿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刘秀艳经常说,搞教学和科研决不能自私,没有业务交流,形不成团队,就不可能做出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刘秀艳主动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带领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做好传帮带工作。她的同事、文法学院教师王丽静说:“刘老师从不倚老卖老,从不拿架子,是个心胸宽广、特别讲奉献的人。当我们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而徘徊不定的时候,我们会看看刘老师怎么做,在她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刘秀艳做人实实在在,做学问扎扎实实。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她经常不顾身体的不适,带领课题组的老师们到各地调研、座谈、考察,仅“邯郸市循环农业建设评价研究”一个课题,她们就到邯郸去了十多次;在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期间,她带领课题组跑了4个县20多个自然村,串户调查245人;为了完成河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研究,她们冒着酷暑跑建筑工地、进工厂车间、走饭店厨房开展调研。
刘秀艳的人品和学识还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2013年6月,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案件复杂难以下判,特委托刘秀艳参与案件研讨。为此,她加班加点,依据法律出具一份详细的专家咨询意见。裕华区人民法院主管副院长王慧看了以后,赞扬刘秀艳“为人实在,态度认真,意见书说理充分,可靠可信”。
12年来,她先后完成了10门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教学工作量500学时以上。
12年来,她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12部,其中以第一完成人出版学术专著4部;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牵头引进的科研经费122.35万元,计入自己业绩的67.175万元,其余均计入合作伙伴的业绩中。
12年来,她两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河北省“三育人”标兵称号,获得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一等奖,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良。
12年来,她始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12年来,她应各学院和各部门的邀请,先后进行的讲座达300多场。
明年,刘秀艳就要退休了。有人劝她不必那么辛苦,凡事说得过去就好。刘秀艳却说:“我热爱教育工作,我要用一生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