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成为了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用性相对较高,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教学的乐趣,尤其是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缤纷的信息技术课堂,更是教学中急于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就试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简要谈谈缤纷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学生;信息技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1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
教师要发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最佳方式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完成相关的作业任务。这样能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自己去摸索、去实践,从而去真正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而言,是相对比较特殊的。首先,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理论基础,其次又要学生拥有运用这些信息技术的能力,比如word、ppt、excel、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就第一部分理论部分而言,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尤其是在学生还未能认识到这些理论的重要性时,往往会出现教学中教师自己在讲,而学生自己在做其他事情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小组合作的模式。比如在教学第一章信息的基本特点时,笔者就让学生围绕“在做作业时,在网上拷贝他人的文章是否可以作为自己的知识?”“上网除了聊天、看视频还能干什么?”“在网上反正大家不知道我是谁,就可以随便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这样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就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们了解信息技术(电视、报刊、网络等)的优缺点,让他们能够客观的认识并对待信息技术。
不止是理论部分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部分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将合作学习的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些较为基本的知识,比如删减文档、新建文件夹等基本的word操作,一般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九年级上册中“多媒体作品设计”是内容相对较多的部分。笔者就将整个班级的35个人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为期半个月。首先让他们完成一份计划书,即进度表以及分工。如有些同学负责材料的搜集和素材的处理,有些同学负责寻找音频视频等材料,有些同学负责各个场景的跳转,有些同学又负责整体风格的把握。这样,在5位同学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彼此都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又能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去完成这个作业,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同时,在制作过程中,笔者进行参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关于flash内容中的技术问题。
2 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模式的探索
分组讨论的模式相对于小组合作,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的便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进行分组讨论能够调动整个课堂的氛围,让教学更加有趣且多样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分组讨论比较适合于理论教学,比如“信息技术的利弊分析”,“信息技术存在的必要性”等等。通过分组讨论,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这些相对单调的内容。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进行“辩论赛”等活动,通过激烈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即关于信息技术,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
再比如一些实践操作中,如八年级下册“用OUTLOOK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块内容时,笔者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首先笔者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又是用哪些软件进行收发邮件的。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了解到,针对初中这个群体而言,一般用QQ邮箱比较多,那么笔者就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其他的收发邮件的方式,进而引导出“OUTLOOK”这个信息传递的形式,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收发邮件,同时运用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体验,结合引擎搜索,讨论出它和其他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也让学生回顾了引擎搜索的内容,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真正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个信息课堂教学模式。
3 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就是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老师为了图方便,在教学任务布置中进行“一刀切”,其实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对于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它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同样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会不一样,有一些家里条件较好的,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操作比如word、引擎搜索、收发邮件等常用的问题早就已经学会了,而有些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操作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给他们一些“进阶版”的作业,比如将自己的作业做成一个作品进行课堂展示。这样的教学能够尽可能大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热情。
4 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
顾名思义,师生互动相对于以上两种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参与程度会相对较多一些。因为虽然说是要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是完全没有教师的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很难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是会乱了套的。其实,笔者在这里的师生互动,主要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遇到的一些困难,教师需要给出多大程度的帮助以及教师让学生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活动时,教师对秩序的管理。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展示呢?所谓的课堂展示与多媒体演示相类似,都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课程的生成性以及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强调教学的非线性无序性。懂得上课技巧的教师往往将一些教学难题抛回给学生,或者尝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会采用“灌输式”教学,因为一旦进行灌输,所教的内容不仅不能很好的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那么教师该怎么做?
笔者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认识到本章的内容是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应该说内容比较枯燥。此时,教师就让学生自告奋勇,让班里的几位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多媒体文件(本班的学生制作的是PPT文件)让他们自己来展示这个发展历程,同时,笔者也对一些制作过程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多一些动画制作,每一张PPT要尽量美观,字数控制要恰当等等)。这样在展示时不仅能让学生能够在较为新奇的环境中学习,对于制作这个课件的学生,也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激励其他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能够完成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这个角色的巧妙转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认真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对于相对出彩的作品,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展示,当然在此之前笔者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给予一些建议对他们之前上交的作业进行一定的改进。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比如笔者在演示完一些excel的操作之后,笔者会让一些学生进行当堂的演示,并将一些学生们常有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当然,给与学生的课前演示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并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分类保留,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参考借鉴,增加教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堂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当然这也不过是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各位读者可以自己去多加摸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帅建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创作》选修模块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重庆 400037
关键词:学生;信息技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1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
教师要发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最佳方式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完成相关的作业任务。这样能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自己去摸索、去实践,从而去真正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而言,是相对比较特殊的。首先,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理论基础,其次又要学生拥有运用这些信息技术的能力,比如word、ppt、excel、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就第一部分理论部分而言,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尤其是在学生还未能认识到这些理论的重要性时,往往会出现教学中教师自己在讲,而学生自己在做其他事情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小组合作的模式。比如在教学第一章信息的基本特点时,笔者就让学生围绕“在做作业时,在网上拷贝他人的文章是否可以作为自己的知识?”“上网除了聊天、看视频还能干什么?”“在网上反正大家不知道我是谁,就可以随便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这样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就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们了解信息技术(电视、报刊、网络等)的优缺点,让他们能够客观的认识并对待信息技术。
不止是理论部分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部分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将合作学习的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些较为基本的知识,比如删减文档、新建文件夹等基本的word操作,一般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九年级上册中“多媒体作品设计”是内容相对较多的部分。笔者就将整个班级的35个人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为期半个月。首先让他们完成一份计划书,即进度表以及分工。如有些同学负责材料的搜集和素材的处理,有些同学负责寻找音频视频等材料,有些同学负责各个场景的跳转,有些同学又负责整体风格的把握。这样,在5位同学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彼此都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又能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去完成这个作业,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同时,在制作过程中,笔者进行参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关于flash内容中的技术问题。
2 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模式的探索
分组讨论的模式相对于小组合作,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的便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进行分组讨论能够调动整个课堂的氛围,让教学更加有趣且多样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分组讨论比较适合于理论教学,比如“信息技术的利弊分析”,“信息技术存在的必要性”等等。通过分组讨论,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这些相对单调的内容。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进行“辩论赛”等活动,通过激烈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即关于信息技术,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
再比如一些实践操作中,如八年级下册“用OUTLOOK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块内容时,笔者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首先笔者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又是用哪些软件进行收发邮件的。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了解到,针对初中这个群体而言,一般用QQ邮箱比较多,那么笔者就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其他的收发邮件的方式,进而引导出“OUTLOOK”这个信息传递的形式,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收发邮件,同时运用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体验,结合引擎搜索,讨论出它和其他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也让学生回顾了引擎搜索的内容,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真正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个信息课堂教学模式。
3 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就是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老师为了图方便,在教学任务布置中进行“一刀切”,其实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对于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它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同样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会不一样,有一些家里条件较好的,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操作比如word、引擎搜索、收发邮件等常用的问题早就已经学会了,而有些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操作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给他们一些“进阶版”的作业,比如将自己的作业做成一个作品进行课堂展示。这样的教学能够尽可能大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热情。
4 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
顾名思义,师生互动相对于以上两种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参与程度会相对较多一些。因为虽然说是要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是完全没有教师的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很难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是会乱了套的。其实,笔者在这里的师生互动,主要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遇到的一些困难,教师需要给出多大程度的帮助以及教师让学生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活动时,教师对秩序的管理。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展示呢?所谓的课堂展示与多媒体演示相类似,都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课程的生成性以及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强调教学的非线性无序性。懂得上课技巧的教师往往将一些教学难题抛回给学生,或者尝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会采用“灌输式”教学,因为一旦进行灌输,所教的内容不仅不能很好的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那么教师该怎么做?
笔者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认识到本章的内容是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应该说内容比较枯燥。此时,教师就让学生自告奋勇,让班里的几位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多媒体文件(本班的学生制作的是PPT文件)让他们自己来展示这个发展历程,同时,笔者也对一些制作过程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多一些动画制作,每一张PPT要尽量美观,字数控制要恰当等等)。这样在展示时不仅能让学生能够在较为新奇的环境中学习,对于制作这个课件的学生,也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激励其他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能够完成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这个角色的巧妙转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认真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对于相对出彩的作品,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展示,当然在此之前笔者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给予一些建议对他们之前上交的作业进行一定的改进。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比如笔者在演示完一些excel的操作之后,笔者会让一些学生进行当堂的演示,并将一些学生们常有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当然,给与学生的课前演示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并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分类保留,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参考借鉴,增加教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堂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当然这也不过是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各位读者可以自己去多加摸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帅建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创作》选修模块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重庆 4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