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匹配机制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企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供给不匹配状况越来越突出,亟待解决。基于此,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对企业人才管理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供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二者出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失衡。最后,从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五个维度出发,提出有效提升就业供求匹配度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供给;匹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185-02
  在政府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转型困境,传统行业中大量员工被解雇,创新型人才缺口增大,因此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扩大。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从数量上看,高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招聘的需求;但从质量上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导致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不匹配。然而,二者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导致招聘时企业与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弱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未达到企业标准,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调整等。因此,需要采取更多改革创新的方式来提高企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供给的匹配度,充分发挥企业资本与大学生人力资源要素的最大效用,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人才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2018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继续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1]这意味着未来,政府将会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释放更多被占用的资源,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还有待健全。
  1.企业应建立人才数据库,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众多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HR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全面了解应聘者,容易错过优秀的人才。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渠道不完善等原因,高校毕业生无法及时准确接收到企业招聘信息,导致企业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既不利于企业人才招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求职。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人才数据库,主动与高校合作,不断吸收高校优质人才,为企业储备充足的新型优秀人才。
  2.企业应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是劳动力要素,并且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人才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引入相关机制,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采取最适合企业的战略,储备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供给提出的新要求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2]。这意味着,未来大学生就业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成功就业。
  1.大学生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要求,为更好地就业,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因此,要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进行工作实习,从而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便于日后就业可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2.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客观看待每个岗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专业、能力和兴趣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招聘要求精准定位自身能力,发掘并突出自己的“闪光点”,让HR一眼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招聘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特性,成功推销自己[3]。此外,大学生应以更宽的视野看待目前就业形势,实现多渠道就业,如可以进行基层就业、中小微企业就业和国家战略开拓一线岗位就业等[4]。
  三、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匹配机制存在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平稳态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体稳定,因此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难以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导致就业市场出现劳动力供求失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失衡,更体现在质量上的失衡,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1.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较少。由于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入职后企业的培训成本会很高。同时由于大学课程的原因,大学生在校没有充分完整的时间,只能利用寒暑假参加实习工作,然而假期时间也较短,他们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高。因此在实习期间,大学生很难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难以将自己最佳的状态呈现在企业面前。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从中挑选优质的人才,并加以培养,为长期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所以,企业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无法覆盖大部分高校毕业生。
  2.企业与大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为快速有效地挑选出优秀人才,企业在招聘中往往会设置较高准入门槛,如只招聘“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无省级以上荣誉的学生不招聘等,使那些实际上很优秀的大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企业便因此错过了可能很适合招聘岗位的人才。同时,在招聘过程中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家庭背景等隐形门槛,导致就业市场不公平不透明,加剧了企业和大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性。   3.大学生的求职对象集中性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倾向于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薪资稳定、福利良好的工作岗位,因此这些企业招聘的岗位每年都出现应聘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而一些中小微民营企业则由于企业知名度不高、岗位发展前景不好或者工作环境不佳等原因,却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同时,毕业生求职还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并定居。因为一线城市的经济水平高,工资待遇好,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工作发展机会多,教育水平也比较先进。
  4.大学生的企业忠诚度低。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逐渐明白员工培训及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每年会将一部分利润专门用于员工培训及其職业发展等方面,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准备。然而,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性提升,当代大学生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在工作期间一旦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退缩和逃避,频繁跳槽,使得企业在培训投入方面损失较大,因此对大学生的企业忠诚度持怀疑态度。此外,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出于“保底心理”会随便找一个单位先签订合同,然后再去寻找更理想的职业。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便会撕毁合约,而这种行为使得原来的企业损失了较高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5.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差。目前大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如经费不足、与企业合作机会少等,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这样就容易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是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知识。而未真正领会知识的精华,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并且还会给学生制造一种误解,也就是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对日后的工作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导致他们不重视大学的理论学习,从而恶性循环,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低。
  四、总结与建议
  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企业用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供给不匹配的问题,已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想提高二者的匹配度,使劳动力供求匹配机制顺畅,必须加强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协同作用[5],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用,实现大学生就业精准供给,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1.政府应该平衡分布教育资源,合理规范就业市场。由于专业要求不同,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要较强,因此高校会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对于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对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不高,因此高校容易忽略社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政府应平衡分配对高校工科类专业和社科类专业的投入资源,为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便于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更全面深入理解知识。如政府可以在高校和企业间起桥梁作用,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合理规范二者合作,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6]。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管作用,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进行矫正,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创建一个公开透明的就业环境。
  2.社会应该提供真实准确的就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招聘平台的作用。社会各部门应积极贯彻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完善安全的就业信息咨询平台,有效克服大学生求职的盲目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第三方招聘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招聘与大学生求职之间的联动作用。一方面,及时更新大学生求职信息,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平台收集信息的优势,及时更新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利于大学生精准就业。
  3.高校应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加强校企合作。高校是培养人才之地,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因此,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精准定位就业市场需求。同时,高校还应(下转195页)(上接186页)设置非专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切实解决高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7] 。
  4.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健全员工培养机制。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以利益最大化来考虑一切问题,应该主动积极与高校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便于日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企业还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不能仅以学历高低、学习成绩以及获奖情况等来判断应聘者优秀与否,要适当放宽招聘标准,改变以往只招收“211”或“985”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规定,杜绝招聘中的“院校歧视”[8],为高校毕业生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求职环境。此外,企业还应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及员工培训机制,充分保障员工自身利益,进而提升员工对企业认可度和忠诚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5.大学生应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树立新型就业观念。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愈加迅速,各行各业相互渗透,出现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甚至是不同行业间存在着“人才共享”的现象,因而大学生储备广泛的知识对其职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改变固化的旧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地区、每个岗位,不要只盯住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热门企业,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并且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全方位了解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就业信息不对称度,有效进行“求职定位”,并适当“推销”自己,实现岗位的精准供给。
  参考文献:
  [1]  郑亚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N].人民日报,2018.
  [2]  教育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Z].2018-11-28.
  [3]  郝燕.大学生择业观与用人单位需求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2):21-22.
  [4]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Z].2018-11-30.
  [5]  徐丽红.以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教育科学,2018,(4):55-60.
  [6]  张建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2):154-155.
  [7]  王君涛,沙治邦.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及培育路径——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8,(7):653-659.
  [8]  肖辉.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厦门地区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7.
  [责任编辑 陈 鹤]
其他文献
摘 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针对发展传统农业受限的山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致力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分支。以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的发展为例,从林毅夫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以期推进产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结构经济学;政策建议  中图
期刊
摘 要: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人们对时尚产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土品牌女装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但是受行业内外环境的制约,本土品牌女装的经营模式比较保守和传统,不利于设计制造、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发展,亟待创新。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以浙江嘉兴的华之毅时尚集团为例,探讨本土品牌女装SPA模式的运营策略,以期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为加快中国本土品牌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启示。  关键词:品牌
期刊
摘 要:以200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件为契机,采用双重差分法,根据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前后的研发投入等指标,与非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对比,发现直接减按15%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有效激励企业提高企业科研投入,反而成为企业避税筹划的工具。通过研究,以期为今后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率;税收优惠;双重差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创业担保贷款是政府给予贴息扶持的一项政策性贷款,由人社部门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为创业者个人或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合作经办银行发放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进行贴息,用于支持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扩大就业。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自实行以来,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切实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有效就业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然而,政策门槛较高、扶持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限制了
期刊
摘 要:金融是新兴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金融在支持一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其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墨西哥、韩国与阿根廷作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支持异化为金融危机的典型案例,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货币高估引起外汇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不完善及政府债务积累。因此,面对我国金融体系薄弱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应通过合理控制外汇风险、提高政府偿债能力及健全金融体系等措施,防范潜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镇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思路及实践,提出推动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思路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镇江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140-02  镇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低碳试点城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分别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建立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2013—2017年间辽宁省内14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此基础上,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纵向趋势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分别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提出积极
期刊
摘 要: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一波三折,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为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依据股东背景和监管部门的不同,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分为银行系、厂商系和第三方系三种类型。尽管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基本相同,但由于所处监管环境的不同,不同类型的租赁公司在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设计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租赁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剖析,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对于促进租赁
期刊
摘 要:以宁波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兼职市场的现状、影响兼职供需错配的因素,对大学生兼职供需错配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兼职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学生兼职动机较为积极,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专业相关性低的兼职工作,对其自身素质水平提升的帮助较小;在影响兼职供需错配的因素中,“兼职动机”“兼职类型”“兼职的专业相关性”“兼职渠道的有效性”和供需错配有着正向相关性,其中“兼职的
期刊
摘 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工程,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品牌活动,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键词:品牌实践育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