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师说:“开火”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ch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国的大学里,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常常要做presentation(陈述或演讲)。例如,在期末考试或参加由导师主持的课题组的讨论会时,学生要就某一个论题作presentation。学生们对此都很认真,事先查阅许多资料,然后将发言提纲以及一些相关的图表事先印在透明塑料胶片上,在陈述时用投影机打出来。借助投影灯,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大方的手势,陈述者那架势还真有点像在做学术报告的满腹经纶的学究,让人肃然起敬。
  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课题小组。课题组每月开一次会。在会上每个小组成员首先作十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讨论。在我参加的第一次会上,我对其中一位成员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很想当面提出异议,但又不知这样做是否合适。因为英国人素以含蓄著称:他们从不说谎,但从来也不会告诉你实话。我想我应该入乡随俗,不要轻举妄动,但内心又蠢蠢欲动,欲一吐为快。我的老师是一位爽快的女士,她从我的表情看出我有异议。她说:“看样子你有不同看法。”我没料想到她能看穿我的心思,来不及告诫自己要说“不”,竟木然地如实说了个“是的”。她接着说:“OK,Shoot!”(好,开火!)在她的“命令”下,我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开火”了,尽管有点顾虑。
  在后来的每次月会里,我们总是这样刀来剑往。我的老师就是挑起一场场战火的“罪魁祸首”。当有人就某人的论点提出反对意见时,她会说:“他攻击你的论点了。反击!”或者说:“捍卫你的论点!”正是在老师的“开火”、“进攻”、“反击”、“捍卫”等这类含有火药味的词语的煽动下,我们互相间频频发起“进攻”。在不断的“厮杀”过程中,我们不仅互相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还解决了课题中的一些问题,并为课题提出许多有创意的设想。这种月会其实还真是一个小型学术沙龙。
  英国人非常讲究礼貌,平时互相间彬彬有礼,但在辩论时却唇枪舌剑,竟然毫无愧色。英国国会上下两院开会时,紧张激烈的辩论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内阁成员还是影子内阁成员大都具有辩才。在陈述时,他们引经据典,上下古今,妙语如珠;在辩论时,他们唇枪舌剑,雄辩滔滔,尽量攻击对方在政策以及治党方面的弱点。当一方代表讲到精彩之处时,本方就一起发出喝彩的声音。若对方不同意发言者的看法可以一起发出嘘声起哄,就是首相讲话也有被起哄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平时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和涵养的英国人与这些近似粗野的举止联系在一起。国会议员本应该是礼貌的典范,但他们在辩论时却如此大失风范。英国人在听音乐会时,正襟危坐,悄然无声,就连咳嗽也要拼命压住,待一曲终了时趁大家热烈鼓掌时才敢咳。他们优雅的举止令我大为敬佩,但他们的“辩态”却又使我大跌眼镜。可是英国人认为这种“辩态”是一种传统,是民主、自由、开明的表现。平民百姓不仅可以从电视、电台的实况转播看到,而且可以进入国会旁听(你只要在开会前花一两个小时排队就会有机会进国会大厦旁听),在唾沫可以溅到的地方,看议员们咄咄逼人、妙趣横生的辩论。
  伦敦海德公园有个演讲角,在演讲角里任何人只要摆上一个小梯,挂上一个旗号就可演讲。演讲的话题大都是些政治主张,宗教教义,环保措施,等等。虽然演讲者大多是些“散兵游勇”,但个个神情激昂。听者中还有人频频发问。在演讲者与听众有相悖的观点时,就会爆发一场激烈的辩论。在有辩论的地方,双方辩论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有点面目“狰狞”,气势汹汹,哪怕是理屈词穷也要辨下去,决不甘拜下风,英国人那彬彬有礼的风度荡然无存。因此,在英国辩论时你可以有理有据地尽情“开火”,但在其他场合,你可得小心,不要随便“开火”,否则“走火”就后悔莫及了。
  (余娟摘自《海外》)
其他文献
那天,女儿忽然问我:“爸爸,有过让你感激的人吗?”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很纳闷,小孩子怎么会问起成人化的问题。可女儿的话还是让我三十多年的芳华,一下子从深藏的记忆里浮起,很多事历历在目。  自我们兄妹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爱。那时家里穷,全靠父母干活挣工分,我尝尽了生活拮据的滋味。但他们再饿,也不会让我们空着肚子。队里偶尔分点大米饭,他们绝对舍不得吃上一口,拿回家让我们兄妹几个打
期刊
为别人开一朵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开一朵花。在别人开心、快乐的时候,自己又何尝没有感觉到幸福呢?  失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租门面开了一家鲜花店,用以贴补并不太富裕的家庭生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没有特别醒目的标志,我的鲜花店生意惨淡。为了招揽生意,我决定将一些鲜花从店里搬出来,这样,门口就被打扮得花团锦簇。  一天过后,我打开门时,突然发现自己门前摆着的几盆鲜花不见了。仔细一看,却摆在右边饭
期刊
大学毕业前,我们几个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实习,公司安排我们做文秘。当时我觉得堂堂大学生,干一个公司的文秘,应该绰绰有余。  在培训时,总经理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大学生要从倒水开始学起,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他说一是态度问题,倒水就是要有服务他人、服务老板的意识;二是技术问题,先倒与后倒,多倒与少倒,快倒与慢倒,上给下倒与下给上倒,前倨后恭倒与前恭后倨倒,笑着倒与绷着倒,转圈儿倒与固定倒,都大有讲究,
期刊
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别人的难题,“老师”、“老板”、“老大”、“老总”……该选择哪一种来称呼领导?而同事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最好呢?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刘波所在的是事业单位,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他就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在称谓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为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出错。一个星
期刊
当你用心选择的礼物给你的朋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时候,你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就是你的初衷——赠送礼品是一种礼节,也是为了给朋友带来欢乐,而不是为了要得到回馈。    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我感到非常高兴,“送礼物”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到友情的珍贵。不过我也经常遭遇关于礼物的尴尬——收到礼物后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为什么呢?它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让人满意。  中国的节日很多,大家也很喜欢在节
期刊
Sarah没有想到,当初的一念之差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好的机会。   Sarah是成都人,高三时,不想离开家乡的她“理所当然”地报考了成都本地的西南财经大学,学习金融。   “金融专业是一个很国际化的专业,上大学以后,开始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同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这时候就特别想出去看看。”Sarah自身的优势除了成绩好,还有一点就是英语强。从初中开始,她就在成都一个德高望重的英语老教授
期刊
多年不见的同学在聚会上相见了,几年不见,她变了许多,这种变化不光是体现在外表方面,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知性韵味。谈话间,得知她居然开了一家公司,并且经营得相当不错。  仅几年的时间,她便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很是有些不解,当然,更多的则是羡慕。大家纷纷让她讲讲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她笑了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太深奥的道理,我只是让身体里这粒成功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身体里的这粒种子,听起来让人
期刊
刚大学毕业时,我在一家企业做文员,我总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可老总每次讲话时都说,我们这个单位是人尽其才,让每个人尽量发挥其长处,可我那时还是觉得特郁闷,没有人理解我,我心情极其不爽。  回到家里,向父母讲起工作的事,总是心不在焉。父亲见状,通过询问我的同事,知道我恃才傲物,有些心高气傲,他左开右导,可我总是听不进去。  后来,我竟神经质地觉得,别人在轻视我,对同事我也爱理不理的,一时显得很孤立,但
期刊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其专著《教育的秘诀是真爱》里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成功在于选择。他讲了自己的经历:1971年,孙云晓初中毕业,开始在社会上流浪谋生,先后干过泥瓦匠、纸箱装订工、监狱看守等杂活儿,但他最迷恋的是写作。他疯狂地写过诗,也写过故事和小说,虽然发表过,却说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闯荡北京,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时,他才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内心的渴望还是现实的出路,选择文学作为自己
期刊
拿破仑与妻子参观了卢森堡大公国第一国立小学。在那里,他们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款待。在辞别的时候,拿破仑给该校校长送上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  他说:“为了答谢贵校对我,尤其是对我夫人约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仅今天呈上一束玫瑰花,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的法兰西国家存在一天,我都将每天亲自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作为法兰西与卢森堡友谊的象征。”  时过境迁,疲于连绵的战争和此起彼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