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沿线的支点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语言服务的视角,从“一带一路”对支点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要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梳理了烟台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语言环境建设 烟台市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81-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共同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沿线中心城市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烟台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要打造成“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必须充分发挥其沿海的地域特征,保持开放姿态,加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前期的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经济、旅游、城市建设或公示语翻译等方面,对于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研究相对匮乏,也很少有专篇论述烟台市语言环境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初步调研,梳理出目前烟台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以期助力烟台的城市化进程。
一、语言服务视角下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意义
“语言服务”指为两个以上使用不同语言的集团或个人提供两种或多种语言服务,在多民族、多种族的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的语言服务指为某一群体或个人服务。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指国家或政府为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作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及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来烟台投资和发展的外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因此城市语言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语言环境建设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
城市公示语规范,涉外服务部门和窗口服务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官方网站等多语服务水平高,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促进烟台外向型经济发展。
2.通過借鉴国内语言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烟台的城市国际化进程
作为与青岛、大连等地域特点类似的沿海城市,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先进的国际化城市均借助举办国际或国内重大赛事的契机,召开语言环境建设论坛和出台一系列语言环境建设政策,皆为烟台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比如在烟的韩国人和韩资企业相对较多,若市民的韩语水平能在现状基础上有所提高,便能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4.为“语言服务”学科的发展提供个案支撑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环境建设作为语言服务学的重要内容,对城市语言环境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考查和分析,对促进学术界对“语言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审视和“语言服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和理论支撑。
二、烟台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
语言环境的内涵包括外语人口数量、外语出版物和外文媒体的比例、外文公示语等指标,本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文献检索等方法梳理了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
1.缺乏系统的语言环境建设规划
在城市国际化建设进程中,一些国内外大城市的经验均有借鉴意义。比如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制定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开展了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战略研究。同样,深圳、西安也专门出台相应的语言政策,为城市的语言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杭州、青岛、沈阳等城市也纷纷对语言服务行业进行评估以提高城市的语言服务水平。相比较,我市仍缺乏系统、科学、成文的语言环境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
2.市民对“语言能力”认识不足,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群众性外语活动欠缺
首先,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国人学好用好汉语;其次是外语能力,即对国际通用语——英语的掌握能力;最后才是其他语种的应用能力。经过调研,虽然我市某些地区方言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但汉语普通话的推广程度比较理想,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能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外地人或外国人提供服务。然而相比较汉语的推广,市民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尽理想。大多数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等功利目的,无法使用英语与外国人正常交流,服务行业尤其如此。市民其他语种如日语、韩语的水平也难以满足日常沟通、交际的需求。
3.窗口服务行业及相关涉外部门外语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规范的语言使用能有效地发挥语言服务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随机向在烟的外籍人士(外国留学生、外籍游客、驻烟单位的外籍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50%的调查者认为景区、公园和博物馆的外语环境相对较好;旅行社、飞机场和金融系统的国际语言环境最好。由此可见,烟台作为海边旅游城市,在旅游特色方面的语言环境建设令人满意。
此外,40%的调查者认为语言障碍在生意洽谈中最普遍,另外医疗、公共交通、住宿、购物等方面的语言问题也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4.公共场所外文公共标识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待规范
通过调研发现烟台市车站、机场、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外语标识,但仍存在诸如中式英语、歧义、零翻译等翻译不规范问题。一些语音系统的发音也存在不地道现象。全市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企业的菜单设计中的双语普及率及规范化均有待提高,缺乏双语和多语咨询服务机构,语言服务系统有待完善。 5.语言服务种类单一、英语较普遍、日语韩语相对较少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应用普遍,但作为沿海城市的烟台,有自身的特点,韩企和日企,尤其是韩企在烟台外资企业中占比较大。但在商铺、旅游景点或是公共场所的标识中却大多只见英文,不见韩文和日文,成为制约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烟台语言环境建设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城市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语言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将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发展的大局,邀请语言专家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语言环境建设的总方向,并制订阶段性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科学开展语言服务调研,建立城市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健全城市语言服务体系。
2.提高市民的语言意识,促使市民自觉提高语言能力
加强针对市民的语言环境建设宣传,提高其语言意识,同时创造社会外语学习环境,组织外语学习活动等提高市民的外语水平。比如:开展“旅游英语100句”、公益外语讲座、组织外语游园会、咖啡吧等活动;此外,注重中外文化礼仪和常识方面的普及,提高活动的文化品位;举办外语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筹备作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市民的参与热情,构建常态化的外语学习环境。
3.提高城市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第一,规范城市公共场所外语標识。首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会等机构的语言专家组建公示语翻译团队,对公共场所、菜单等的标识语提供地道、准确的多语种翻译,并将其作为重点出版物出版发行。其次,对于成熟的中外文翻译,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逐步制定系列的《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文件,统一标准。再次,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关的地方标准和国际通用准则,有计划地定期对重点区域公共服务场所、商业设施、医疗机构、机场等的公共标识进行修改和规范。与此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进行行业自查或组织志愿者定期检查各类公共场所的英文菜单和标识语的规范情况,全面推动我市餐饮、饭店、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英文标识语的普及和规范。
第二,通过培训等活动提高涉外部门和服务业的语言服务水平。积极支持烟台市涉外服务部门和公交、出租车、商场、医院、银行、邮政、旅游景区等窗口服务行业的语言环境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针对涉外窗口服务人员的实用教材和读物,有计划地邀请语言专家对相关服务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尤其注意加强对涉外部门公务员的外语水平和文化意识的培训,满足其日常工作需要。
4.依托驻烟高校,组建城市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
组建一支精通普通话、方言、外语的志愿者队伍对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在市教育局、市外办等单位的组织和协助下,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组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具备外语能力的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作为语言资源的集合地,多语种资源丰富,外语人才聚集,是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主力,因此应充分发挥驻烟高校的语言优势,建立语言人才战略资源储备库,组建一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外语服务志愿者队伍。不仅可以为我市承办的各种国际活动提供语言人才储备,还可以在平时深入社区、街道、窗口和机关开展各种外语培训活动和为亟需语言服务支持的火车站、机场、医院、公共交通和公安部门提供志愿服务。
5.构建多语种的城市语言服务体系
首先,完善公共语言服务系统,丰富服务内容。
“人”和“物”是语言服务的两大构成要素,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促进城市信息发布、咨询、求救、电话信息系统等多语种的服务系统建设,如在政府监管下开通“多语种咨询和语言服务系统”,接通市长热线、医疗救助、公安报警、信息查询等热线,方便外籍人士的信息咨询和求助。这种国际化的语言服务是良好的投资、旅游和居住软环境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氛围,为政府和企业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提供国际化形象支持。
其次,建立多语言的政府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烟台政府网(www.yantai.gov.cn)已经对烟台的景点、交通、古迹、美食等进行了分类,并且开通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的多语界面,但就信息量和更新度而言,外语界面的情况差强人意。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政府相关网站平台,定期更新内容、发布政策公告、开展国际语言环境的问卷调查,了解外籍人士对公共场所英文标识、多语言服务系统以及交通、餐饮、金融等涉外服务部门和窗口行业的满意度情况,征集其对语言环境建设的建议等,不断改善我市国际语言软环境。
再次,依托驻烟高校,加强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
语言专门技术人才的素质决定了城市语言服务水平。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完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针对烟台市5所驻烟高校所开设的语言类课程的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需积极寻找高校培养的人才与语言服务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等多样化、应用型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为完善烟台市的城市语言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语
本文对烟台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做了初步梳理,认为要改善城市的国际语言软环境,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进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建议充分发挥驻烟高校在语言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语言服务和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借鉴国内外语言服务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旅游和居住的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惠邦,兰木初.现代社会需要双语服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107-111.
[2]丁浩.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基于高校城市多语言志愿服务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78-80.
[3]问丽俐.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5]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
责任编辑:张蕊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语言环境建设 烟台市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81-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共同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沿线中心城市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烟台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要打造成“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必须充分发挥其沿海的地域特征,保持开放姿态,加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前期的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经济、旅游、城市建设或公示语翻译等方面,对于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研究相对匮乏,也很少有专篇论述烟台市语言环境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初步调研,梳理出目前烟台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以期助力烟台的城市化进程。
一、语言服务视角下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意义
“语言服务”指为两个以上使用不同语言的集团或个人提供两种或多种语言服务,在多民族、多种族的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的语言服务指为某一群体或个人服务。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指国家或政府为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作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及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来烟台投资和发展的外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因此城市语言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语言环境建设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
城市公示语规范,涉外服务部门和窗口服务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官方网站等多语服务水平高,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促进烟台外向型经济发展。
2.通過借鉴国内语言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烟台的城市国际化进程
作为与青岛、大连等地域特点类似的沿海城市,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先进的国际化城市均借助举办国际或国内重大赛事的契机,召开语言环境建设论坛和出台一系列语言环境建设政策,皆为烟台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比如在烟的韩国人和韩资企业相对较多,若市民的韩语水平能在现状基础上有所提高,便能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4.为“语言服务”学科的发展提供个案支撑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环境建设作为语言服务学的重要内容,对城市语言环境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考查和分析,对促进学术界对“语言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审视和“语言服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和理论支撑。
二、烟台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
语言环境的内涵包括外语人口数量、外语出版物和外文媒体的比例、外文公示语等指标,本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文献检索等方法梳理了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
1.缺乏系统的语言环境建设规划
在城市国际化建设进程中,一些国内外大城市的经验均有借鉴意义。比如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制定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开展了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战略研究。同样,深圳、西安也专门出台相应的语言政策,为城市的语言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杭州、青岛、沈阳等城市也纷纷对语言服务行业进行评估以提高城市的语言服务水平。相比较,我市仍缺乏系统、科学、成文的语言环境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
2.市民对“语言能力”认识不足,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群众性外语活动欠缺
首先,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国人学好用好汉语;其次是外语能力,即对国际通用语——英语的掌握能力;最后才是其他语种的应用能力。经过调研,虽然我市某些地区方言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但汉语普通话的推广程度比较理想,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能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外地人或外国人提供服务。然而相比较汉语的推广,市民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尽理想。大多数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等功利目的,无法使用英语与外国人正常交流,服务行业尤其如此。市民其他语种如日语、韩语的水平也难以满足日常沟通、交际的需求。
3.窗口服务行业及相关涉外部门外语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规范的语言使用能有效地发挥语言服务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随机向在烟的外籍人士(外国留学生、外籍游客、驻烟单位的外籍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50%的调查者认为景区、公园和博物馆的外语环境相对较好;旅行社、飞机场和金融系统的国际语言环境最好。由此可见,烟台作为海边旅游城市,在旅游特色方面的语言环境建设令人满意。
此外,40%的调查者认为语言障碍在生意洽谈中最普遍,另外医疗、公共交通、住宿、购物等方面的语言问题也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4.公共场所外文公共标识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待规范
通过调研发现烟台市车站、机场、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外语标识,但仍存在诸如中式英语、歧义、零翻译等翻译不规范问题。一些语音系统的发音也存在不地道现象。全市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企业的菜单设计中的双语普及率及规范化均有待提高,缺乏双语和多语咨询服务机构,语言服务系统有待完善。 5.语言服务种类单一、英语较普遍、日语韩语相对较少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应用普遍,但作为沿海城市的烟台,有自身的特点,韩企和日企,尤其是韩企在烟台外资企业中占比较大。但在商铺、旅游景点或是公共场所的标识中却大多只见英文,不见韩文和日文,成为制约烟台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烟台语言环境建设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城市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语言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将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发展的大局,邀请语言专家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语言环境建设的总方向,并制订阶段性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科学开展语言服务调研,建立城市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健全城市语言服务体系。
2.提高市民的语言意识,促使市民自觉提高语言能力
加强针对市民的语言环境建设宣传,提高其语言意识,同时创造社会外语学习环境,组织外语学习活动等提高市民的外语水平。比如:开展“旅游英语100句”、公益外语讲座、组织外语游园会、咖啡吧等活动;此外,注重中外文化礼仪和常识方面的普及,提高活动的文化品位;举办外语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筹备作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市民的参与热情,构建常态化的外语学习环境。
3.提高城市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第一,规范城市公共场所外语標识。首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会等机构的语言专家组建公示语翻译团队,对公共场所、菜单等的标识语提供地道、准确的多语种翻译,并将其作为重点出版物出版发行。其次,对于成熟的中外文翻译,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逐步制定系列的《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文件,统一标准。再次,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关的地方标准和国际通用准则,有计划地定期对重点区域公共服务场所、商业设施、医疗机构、机场等的公共标识进行修改和规范。与此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进行行业自查或组织志愿者定期检查各类公共场所的英文菜单和标识语的规范情况,全面推动我市餐饮、饭店、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英文标识语的普及和规范。
第二,通过培训等活动提高涉外部门和服务业的语言服务水平。积极支持烟台市涉外服务部门和公交、出租车、商场、医院、银行、邮政、旅游景区等窗口服务行业的语言环境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针对涉外窗口服务人员的实用教材和读物,有计划地邀请语言专家对相关服务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尤其注意加强对涉外部门公务员的外语水平和文化意识的培训,满足其日常工作需要。
4.依托驻烟高校,组建城市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
组建一支精通普通话、方言、外语的志愿者队伍对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在市教育局、市外办等单位的组织和协助下,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组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具备外语能力的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作为语言资源的集合地,多语种资源丰富,外语人才聚集,是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主力,因此应充分发挥驻烟高校的语言优势,建立语言人才战略资源储备库,组建一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外语服务志愿者队伍。不仅可以为我市承办的各种国际活动提供语言人才储备,还可以在平时深入社区、街道、窗口和机关开展各种外语培训活动和为亟需语言服务支持的火车站、机场、医院、公共交通和公安部门提供志愿服务。
5.构建多语种的城市语言服务体系
首先,完善公共语言服务系统,丰富服务内容。
“人”和“物”是语言服务的两大构成要素,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促进城市信息发布、咨询、求救、电话信息系统等多语种的服务系统建设,如在政府监管下开通“多语种咨询和语言服务系统”,接通市长热线、医疗救助、公安报警、信息查询等热线,方便外籍人士的信息咨询和求助。这种国际化的语言服务是良好的投资、旅游和居住软环境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氛围,为政府和企业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提供国际化形象支持。
其次,建立多语言的政府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烟台政府网(www.yantai.gov.cn)已经对烟台的景点、交通、古迹、美食等进行了分类,并且开通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的多语界面,但就信息量和更新度而言,外语界面的情况差强人意。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政府相关网站平台,定期更新内容、发布政策公告、开展国际语言环境的问卷调查,了解外籍人士对公共场所英文标识、多语言服务系统以及交通、餐饮、金融等涉外服务部门和窗口行业的满意度情况,征集其对语言环境建设的建议等,不断改善我市国际语言软环境。
再次,依托驻烟高校,加强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
语言专门技术人才的素质决定了城市语言服务水平。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完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针对烟台市5所驻烟高校所开设的语言类课程的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需积极寻找高校培养的人才与语言服务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等多样化、应用型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为完善烟台市的城市语言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语
本文对烟台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做了初步梳理,认为要改善城市的国际语言软环境,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进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建议充分发挥驻烟高校在语言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语言服务和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借鉴国内外语言服务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旅游和居住的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惠邦,兰木初.现代社会需要双语服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107-111.
[2]丁浩.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基于高校城市多语言志愿服务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78-80.
[3]问丽俐.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5]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