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1)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1)水平衡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的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为1.16亿t/年;(2)可持续总产产量差为-67.85万
其他文献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理解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3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169511个住户样本,本文揭示了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促进土地流转提供科学参考。结果发现:(1)2003-2013年间,土地流转率从17.09%上升到24.1%,年均增幅近0.7个百分点;南
水乃生命之源,缺水,所以找水。人类诞生之初,就傍水而居,依水为命,择高避其害。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导致的缺水,使得水循环中的地表水资源变得匮乏或难以利用,于是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成了目前唯一途径。不过,这地下水也是块不折不扣的硬骨头,想要彻底拿下,就要把硬骨头上的三块老大难问题一一解决。
地质是山水之形,文化是山水之神,地质和文化的融合是山水生命共同体形与神的高度合一,彰显其奇特的"精气神",宣显其独特形象与气质。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组合等的不同,所处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环境差异,往往彰显异彩纷呈的文化特质,吸引广大地质人的爱恋目光,吸纳诸多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有时,静下心来,翻翻照片,看看山水林田,更会爱上醉美地质,也会不
翁文灏(1889—1971)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也是近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第十届会长。已有研究指出,他在地质矿产调查、地层古生物、地质图、地震、煤炭、
西汉时期,张骞奉武帝之命联合西域,从此西域诸国与中原天朝血脉相连,华夏儿女遍地开花;唐朝盛世,玄奘西行历尽艰难险阻。千百年后,丝绸之路上承载着富硕喜悦的驼铃声仍遥遥在耳,敦煌莫高窟里记载着文化秘语的佛像与壁画还依稀在目,今天的西域尤是历史学家汤因比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