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种途径:明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力度,深化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深层合作。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上世纪末以来,为解决应用型商务人才短缺问题,同时响应国家提倡职业教育的号召,全国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十多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艰难的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具有一定英语应用能力的商务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被各院校所接受,成为了主流认识。然而,在探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沿海地区有些院校推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行业先导”为理念,依托行业协会和公司,直接将公司运营中的实际需要融入到课程设置中。订单式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强化了行业知识技能,发挥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作用。除此模式外,有的高职院校探索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这种模式由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四个要素组成校内学习、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四个平面,从而构成立体“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模式考虑到政府的主导性和企业的参与性,从办学体系上丰富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也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时代感和开放性。此外,还有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团体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开创了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有诸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或双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也被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有的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三、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过程缺乏特色
  在确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选用教材时,往往受到学校历史传统、软硬件设施及教师资源的限制,难以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完全接轨,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培养机制很难体现“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重在培养就业能力”的特点。从而使商务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难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教学改革滞后
  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时,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学时分配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注重专业基础课,力求从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夯实基础;有的院校则倾向于加大专业课的学时比重,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商务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同为商务英语专业,而课程设置却大相径庭。因此,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分配不同学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课程设置的不同认识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差异。有的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的忽视了商务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评价方面,大多数院校还是非常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由于对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还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遇瓶颈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发展,纷纷采取了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但近些年,校企合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主动开辟途径,寻求企业合作伙伴。而实际上,多数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实训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配套,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尽管院校想与企业合作的热情很高,但其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往往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出台的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在企业往往得不到兑现,行业政策措施不配套,使得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在政府主导下,企业与院校建立起合作关系,也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总之,目前校企合作正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
  1.明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在确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克服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创造条件,使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企业。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应能满足行业经济的需求,定向服务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应努力把企業一线对专业能力的需求融入到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中,体现“市场为先导”的人才培养观念,突出灵活多样的职业特色。只有专业定位准确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突出职业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2.加大力度,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创建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和分配要科学、合理,体现市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其次,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教学内容要基于企业一线的操作过程,随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要学。评价手段要改变以一两次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做法,给学生提供课堂参与、作业练习、实习考核等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机会。
  3.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深层合作
  (1)学校要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学校要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尤其要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训条件建设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开展,尽可能使学生的实训教学与企业实际相一致。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等同于到企业实习。学校针对这一环节要制订明确的计划,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同时接受企业的专人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2)保障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不能只让高职院校获利,一定要保障参与企业的应得利益,尽可能扩大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否则校企合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流于形式。此外,政府还要继续深化、落实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政策及行业配套措施,并努力使之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中国青年报,1999,(2).
  [2]张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李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4).
  [4]王崇凯.谈高职高专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其他文献
按强弱分群饲养:将病雏及时挑出隔离。雏鹅的强弱差异较大,因此在育雏期间要根据雏鹅体质的强弱、体重大小等进行分群饲养,对弱群鹅要精心饲养和加强管理,否则易出现强欺弱发生挤
本文以随笔的形式记叙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的一次美术实习课的过程。本文翔实记录了川西高原壮阔秀美的自然风光、风物人情及学生们的实习生活。叙述了实习过程中同学
由兰州军区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第451医院承办的兰州军区第九届普通外科学术会议于2009-10-17~18在两安市武警陕西总队秦武宾馆胜利召开。会议得到了兰州军区联勤
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讲授内容事先编排和制作,表达手段多样化,能够大幅度提高信息量、改善课堂结构、扩大知识面和避免人为错误,其优势非常明显。但随着其在教学过
[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程的大众性与研究生课题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课程的不重视,加上教师授课方法的不匹配,极大的削弱了课程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1 1”教学法,立足以学生为核心,融合并互补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认可,抽离了普遍的规律性内容供学生日后研究用,增加了学生积极性,巩固了教学成果。  [关键词]:“1 1”教学 人
1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3~6胎母猪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头胎、2胎母猪为30%~35%,7胎以上为5%~10%.
传统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信息垄断性过强和查找极为不便等弊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需求,亟待进行改革。而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管理的弊端,还具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式,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全面培養了学生的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的无性繁殖技术。经过100多年的辛勤探索,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目前各个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生物学、农学、林学等)都积极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
目的:观察伴有休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颈静脉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随机分为7组。采用双
笔者对某驻军医院血站2年内进行了在温度相当的条件下,站内采血与采血车采血的献血反应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