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治理的百年实践及启示

来源 :长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to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乡村民众价值塑造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肩负民族复兴与时代进步的人民政党,从其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演进中把握乡村现实所需,在契合时代脉搏中深化了乡村文化治理,既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又改善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培育了乡村民众的价值观念,全方位地提升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层次与水平。因此,审思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总结其内蕴的价值与意义,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启迪,从而
其他文献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以来,为了支持会展业应对疫情影响和复工复产,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会展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构建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在疫情下出台的82份会展产业复工复产政策进行政策内容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会展业复工复产政策存在政策工具结构失衡、政策目标整体分布不均、政策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存在文本发布数量少且时间集中,政策文种的权威性、约束力较弱和颁布机构分布集中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政策结构、加快出台会展业应对政策、建立跨行业协同机制等建议。
人们将生态利益视为非物质性的利益。生态利益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系统性等特征。如何处理好具有这些特征的生态利益与人类行为的短期性、局部性、私利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生态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西方学者探索克服“公地悲剧”“搭便车行为”的理论,但私有制无法真正解决生态问题。我国公有制为解决生态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但也存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强空间规划与产权制度设计,约束人的短期行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与系统治理规范,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探索市场化评估制度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是切实改善农村基本生活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发展进程,加快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支持,并得到立法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积极跟进。然而,由于前期工作不足、城乡二元发展状况、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复杂性等因素,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的理想面临诸多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从方案优化、立法支持、财政投入、宣传引导、工作策略、技术和产业支撑、强化监督与责任等方面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改革进程。
目前,一场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位居智慧社会行业第一方阵的传媒业随着5G的普及应用,其传媒格局、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央提出媒体融合战略的目标是为了推动传统主流媒体掌握网络舆论空间的主导权,并能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这就要求传统主流媒体立足于自身的使命与担当,构建起一个运行在互联网上、与公众及社会各界具有广泛联系的媒体平台,由此聚集起海量用户,建立用户黏性,进而以数字化为引擎,因应数字时代传播需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或新兴媒体集团。
在国家公共养老服务难以全面覆盖农村和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互助养老的内核是互助,公共性是其发展基础和根本动力,而现实中的公共性缺失则直接导致了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老年人互助意识淡薄以及村民在互助养老中参与不足。在农村改革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乡土公共性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宗族制度衰落和村级组织凝聚村民作用弱化、村庄整合能力下降相伴随的村庄的日益原子化,而村庄的空心化与原子化相叠加,又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公共性危机。促进农村互助养老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培育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范式的转换。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是以实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目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同时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治理四个维度上实现全面协同发展目标。在经济维度上,实现创新发展与效率提升;在社会维度上,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环境维度上,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不仅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逻辑的一脉相承。当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更应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凝心聚力的作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和使命感,人民是文化强国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因此,从多维层次去关注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能充分体现人民强、国家强、文化强的
2018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党政机构改革,旨在改变公务员行政动力不足、惰政、怠政、疏政、观望、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等现象,提高新发展要求下的行政体系效能。但一些研究发现,改革后公务员队伍中这些现象没有完全消除,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滞阻因素。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环境四个维度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发现,公共服务精神缺乏、对公共利益感知认识不深、事业心不强、工作目标不明确、官僚主义行为惯性、负面群体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组织保守和“防卫”惯性、激励不足以及大体制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都是重要的原因。要有效提高公务员
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和反腐败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较大发展,巡视体系更加规范,巡视范围全覆盖,巡视方式不断创新,在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创新观念,不断完善巡视制度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巡视队伍建设,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合理利用巡视成果,推动巡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在我国对薪酬相对固定的公务员而言,促使其努力工作的主要激励更多是对职业前景的考虑.关于职业生涯高原对工作态度及其行为的消极影响,针对企业领域的研究已有不少,但针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