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轮枪与盒子炮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轮手枪,最早的现代手枪。美国牛仔们用它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它是杀手近距离行刺的最佳选择。驳壳枪,战斗性能最佳的手枪。中国人用它创造了独特的射击技术,它凝聚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
  
  美国西部开发的早期,牛仔们经常使用燧发式手枪,这种手枪也叫火石式手枪。在反映19世纪初期生活的影片里,我们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很长,靠撞击火石产生火星,引燃火药,发射子弹。这种手枪的射程极短,而且准确性极差,据说只有将枪口靠近对方才能将其射倒。
  当时还流行一种绰号叫胡椒瓶的手枪。它的枪管多得像胡椒瓶上的眼。
  据美国的史料记载,1849年出现的”淘金热“中,到加利福尼亚州发财的人,腰间都要挂上一支胡椒瓶手枪。胡椒瓶枪属于前装枪,它每一个枪管里都装有发射药,然后再往里面装弹丸。每发射一次只有一个枪管发射出弹丸。然后拨动转轮对正中线,再击发下一次的射击。作为手枪,胡椒瓶枪非常笨重,以至于单手持枪时根本无法瞄准。
  世界上第一支左轮手枪是由一个叫塞缪尔·柯尔特的美国人制造的。1830年,年轻的柯尔特乘坐一艘帆船,经非洲好望角去印度旅行。在远洋航行途中,寂寞难耐的柯尔特最大的乐趣就是摆弄舵轮。酷爱枪械的柯尔特有一天突然从不时离开又回到原来位置的舵轮上,找到了改进胡椒瓶手枪的灵感。他回到自己住的船舱,记下了这偶然得来的想法,就是这个想法铸就了他在枪械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柯尔特的聪明之处是他只留下胡椒瓶手枪上的一根枪管,其余的都截短了,变成了一个转轮式的弹巢。为了便于携带,柯尔特的弹巢做得不大,一般情况下能装6颗子弹。转动转轮,子弹就可以逐发对准枪管发射出去。
  更重要的是,柯尔特左轮手枪最早采用了膛线枪管。膛线一词英文音译为“来福”,以至于人们常以为是来福步枪最早使用了膛线。膛线是枪管里车出来的螺旋形的同心圆,膛线使子弹发生旋转,飞行得更稳定,速度更快。由于当时的加工工艺落后,制作不出步枪使用的长膛线枪管,所以,膛线最早只用在了左轮手枪上。这样,左轮手枪成为当时威力最大,射击速度最快的手枪,在残酷的杀场上大显身手。
  但对于今天的使用者来说,左轮手枪最大的优点不在于它的威力,而是它对瞎火弹的处理。即使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人也能想象,在紧急情况下遇到瞎火弹,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使用左轮手枪,遇到一颗瞎火弹,只要再扣一次扳机,瞎火弹就离开了火线,另一颗子弹又会上膛。这种原理简单,又万无一失的可靠性,是刺客们近距离行刺时选用左轮手枪的原因。而这种可靠性即使是今天制造的自动手枪也无法比拟。
  由于转轮的存在和弧形手柄的设计,左轮手枪成为手枪里最具美感的一种枪。然而这位枪中的美人却相当寂寞。在左轮手枪发明30年后,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左轮手枪才第一次作为军用手枪在战争中使用并开始普及。
  柯尔特死后11年,也就是1873年,柯尔特公司推出了一款叫“拓荒者”的左轮手枪,这种手枪成为西部人竞相购买,相互炫耀的一种手枪,它受到警官、牛仔和罪犯的普遍欢迎。
  西部片里那些快得来不及眨眼的拔枪动作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快速的拔枪并不是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的虚构,因为拔枪的速度往往决定了生死。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快枪手,曾经有一个叫奥杰拉的枪手保持着从出手到击发只用六分之一秒的纪录。
  左轮手枪发明160多年后,它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依然保持着柯尔特发明时的样子,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老枪,但它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岁月是对这种世纪老枪最好的褒奖。
  左轮手枪虽然深受人们喜爱,但作为军用武器却表现平平。左轮手枪最大的问题是每次装填子弹要用较长时间,作为军用武器不太适应战时的要求。
  美国人开发西部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与印第安苏族部落争夺土地而著名的霍恩河战役。那时候装备了左轮手枪的白人军队非常傲慢,在行军途中,指挥官命令把马刀运回营地,他认为靠左轮手枪和步枪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但在实际作战中,这支部队被使用冷兵器的印第安人消灭了。因为使用手枪的白人骑兵,在完成第一次射击之后,来不及装填弹药。所以,在左轮枪最盛行的时候,人们就在想,左轮枪弹巢里的第六颗子弹打完后,怎么能迅速地把第七颗子弹推入枪膛。这样,作为手枪史上的一次革命,半自动手枪诞生了。
  半自动手枪实际上就是自动装填子弹的手枪。它不用像左轮手枪那样一颗颗向弹巢里装填子弹,而是使用标准化的弹匣。当第一颗子弹上膛,被击发出去后,出膛的火药会在枪管里产生后冲力,把枪的击针向后顶回到初始的位置,而一个联动的弹簧在这一瞬间把第二发子弹送到前一发子弹所处的射击位置。这样循环不止,直到一个弹匣的子弹打完。这样的装弹方式被称为自动循环装弹。1896年,德国毛瑟公司用这一技术设计了半自动手枪。这就是有名的毛瑟手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驳壳枪。
  驳壳枪的枪套通常是个木头盒子,“驳壳枪”可能是英文“BOX”一词的音译,就是盒子的意思。这个盒子除了装枪还另有用处。它可以安在枪把上成为一个枪托,以提高射击精确度。
  1932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一种很像冲锋枪的全自动毛瑟手枪,这种枪和半自动手枪有什么差别呢?
  扣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的自动手枪,叫作自动手枪;扣一次扳机,可以进行连发射击的叫作全自动手枪。
  从武器的发展规律来看,自动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轻武器的射程和精度都没有太大的进步,唯有火力一直在加强。从手动装填到自动装填,从半自动射击到全自动射击,当年的毛瑟自动手枪正好适应了这个潮流。可以说毛瑟自动手枪是一把开风气之先,颇具前瞻性的手枪。
  尽管毛瑟手枪在枪史上的地位显赫,但它的价格过于昂贵,当时每把要25美元,而同时期其他的手枪价格才几美元。所以,毛瑟手枪很少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在战场上使用。英国人称它为“扫帚把”、德国人叫它“牛蹄子”,似乎都不登大雅之堂。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对毛瑟手枪有强烈的好感,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中国人很喜欢毛瑟手枪,称它为“盒子炮”。除了盒子炮、驳壳枪,中国人还给毛瑟手枪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比如“自来得”、“二十响”。
  旧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可是世界上一共生产了150万支毛瑟手枪,其中三分之一都卖到了中国。毛瑟手枪为什么会在中国风行呢?
  从毛瑟手枪1896年诞生到1939年停产,中国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长期的内战使各派力量都把自己80%的财政收入用于战争开支。而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列强对中国实行重型武器禁运,禁运的项目有机枪、步枪,但不包括手枪。带有木盒托的毛瑟手枪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当步枪用,自然会得中国人喜爱。事实上,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大 批订单,毛瑟公司早就倒闭了。
  从战争的角度看,中国大量使用毛瑟自动手枪不是偶然的。中国军队重火力一向不足,像欧洲那种完全拼火力的大规模的阵地战在中国较少发生,相反,却发生了大量的机动作战。因此,中国军队对于近战火力的需求就比其他强国大得多。
  毛瑟自动手枪150米的射程,每分钟40发~120发的战斗射速,10发~20发的装弹量,正好弥补了老式步枪和机枪火力之间的空缺。本来这个火力空缺应该由冲锋枪填补,但是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无法提供大量的冲锋枪和弹药给部队。中国军队大量装备冲锋枪是在二战之后,美国库存了大量冲锋枪,才开始援助中国国民党军队。
  由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就不难理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事装备极为落后的中国,盒子炮的威力是如何地不可小视。
  毛瑟手枪即使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仍是作战性能最好的手枪。所以它在战争中,受到从士兵到将军乃至元帅的普遍青睐。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军缴获的毛瑟手枪要逐级上交,仅供首长或警卫人员使用。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挎的盒子炮多”。
  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里单独展示着一支驳壳枪,这是1944年聂荣臻司令员奖励给河北曲阳县民兵英雄李殿冰的。
  毛瑟手枪在中国被应于各种战斗。正是因为大量地使用,中国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驳壳枪使用技术。
  在战斗中,人们发现毛瑟自动手枪在射击时,枪口跳动得厉害,第二发以后的子弹不容易命中目标,聪明的中国人想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冲锋手枪射击技术,用以控制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的问题。方法简单得很:把枪身转大约90度射击,虽然枪口仍然跳动,但可以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的射击面,对分散的敌人具有冲锋枪扫射的杀伤效果。而这个易如反掌的办法,四方竟无一人知道。
  欧洲的轻武器评论家说,中国人把毛瑟手枪当作冲锋枪使用,创造了一套很有效的射击术,以此控制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的问题。可以说中国是唯一会使用冲锋手枪的国家,他们积累了很宝贵的战斗经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毛瑟手枪逐渐在军队中消失了,这倒并不是由于它性能不佳,而是因为整个手枪家族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美国军事机构所积累的战伤档案表明,在战场上手枪造成的枪伤微乎其微,由此对手枪的战术使用价值打了一个大问号。俄国人早就得出结论:在短兵相接时,部队手中的武器不应该是手枪而应该是威力更大的冲锋枪。
  随着冲锋枪的普及,毛瑟手枪的光芒日渐黯淡,以至最后彻底隐身在博物馆里。但在中国,毛瑟手枪,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叫盒子炮或驳壳枪,却不仅仅是一把枪,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情结。
  从北伐、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驳壳枪几乎见证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无数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就是用驳壳枪缔造和保卫着红色江山。如果说左轮手枪书写的是美国牛仔的传奇;那么,驳壳枪影射的则是中国人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其他文献
那天我把煤气罐从一楼扛到八楼的家里,累得满头大汗。我拿起一瓶可乐就往肚里灌。老婆对我说:“可乐是水、白砂糖、二氧化碳、磷酸、咖啡因、香精等成分混在一起的化学药水,喝多了对人的健康无益,你怎么不追求原生态生活,尽量喝不含添加剂的果汁饮料呢?”我不懂什么是“原生态生活”,老婆说我不与时俱进,她说“原生态生活”是被现代人推崇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家里的家具还没有坏,老婆硬是换了一套价格不菲的原生态家
期刊
2010年6月3日上午,广西玉林福绵消防大队突然接到报警,玉林沙田河段一处在建桥梁工地被洪水淹没,一位工人被困在洪水中的树上,面临生命危险。当大队长王小勇带着8名消防员火速赶到现场时,发现了奇特的一幕。    一、人、狗相依树上    这位被团者在洪水中的一个树权上坐着,手里抱着一只狗。水位离树权只有一米多。在这种危险状况下,他为什么还抱着一条狗?一旁的工友告诉王小勇,被困在树上的工人叫韦有坚,那
期刊
扬鞭奋蹄,它比骏马还快;驰骋赛场,它像猎鹰一样迅捷。它是牧民心中的灵物。    春夏之交,在内蒙古杭锦旗白音恩格尔草原,一场别开生面的驼球赛,正在酣战……  这是一种高难度的骑骆驼竞技运动。  比赛分两队,队员各骑一头骆驼,手持赛杆,击球比赛。  它的规则与马球赛基本相同,每场分上、下场,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  驼球赛是古代漠北少数民族和西亚等盛产骆驼地区流行的一种体育项目,曾一度失传。2002年
期刊
漫漫荒漠,无边沙海,荒凉而神秘。但这里有能发出战鼓、雷鸣般声响的鸣沙山。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面积近407万平方公里。西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有腾格里沙漠,由于地处过渡地带,巴丹吉林沙漠越来越吸引地质学家的关注。  田明中,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第四纪地貌问题资深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专项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田明中十几次进入巴丹吉林沙
期刊
在广西隆安县龙虎山景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年近50的妇女带领游客跳舞,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游客们跟着她的舞步跳着,一个个兴致盎然、十分快乐。    免费导游    这位妇女名叫潘慧芬,是景区的清洁工。每天的工作是清扫保护区落叶等垃圾。将几百米长的山道打扫干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潘慧芬每天扫完地后,四肢酸痛不已。但是她跟别人不一样,打扫完卫生之后还要干一件事情:每天守候在景区游客的必经之路,一有游客经过
期刊
一位年轻医生来自古老的神秘之国——印度,他从延安到晋察冀根据地,从加入八路军到成为中国女婿,是什么让他留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拉开帷幕,中国人民由此陷入一场空前的灾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奋起抗敌,但缺医少药,急需国际援助。  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建议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华北前线写信给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请求人道主义和医疗物资
期刊
几年前,河南省新郑市某村夏季的夜晚,经常看见一个叫朱永和的人,他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竹竿,在灯下抓壁虎。他要搞壁虎的养殖。  我国中医古籍中记载,壁虎是稀有药材。因此,有很多人想养殖壁虎。但是壁虎不仅在墙壁、天花板上攀爬自如,还能在狭小的缝隙间钻进钻出,抓壁虎不是件容易事。  朱永和急于抓壁虎,是因为他姐姐得了肺癌,属于中晚期了,治疗费用也比较高。他四处求偏方,有个老中医开了一付药方:壁虎汤。 
期刊
女儿意外找到走失多年的母亲,带母亲回家后,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2009年春节刚过,江米芬带着年过七旬的母亲回云南老家探亲。20年前江米芬远嫁河南后,母亲一直跟她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没有回过老家。    母亲返乡 惹来麻烦    江米芬没想到,乡亲们都说这个老人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这让她既生气又好笑。母亲离开云南20年了,有变化也是正常的,而且母亲和自己生活了几十年,怎么可能不是生母呢?江米芬更
期刊
玛雅人曾预言在古代玛雅历法的结束日期——2012年12月21日,人类文明将告一段落,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口中的“2012世界末日”。而法国南部一处宁静的小村庄自从被认定为在2012年世界末日地球上唯一可以幸免于难的地方后,就再也安静不下来了。那么,世界末日究竟是否会到来呢?英国《每日电讯报》盘点了目前甚嚣尘上的十大“末日论”,并分析了它们的n-l能性。  1、外星人入侵  自从H·G·威尔斯于1898
期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荒凉的戈壁滩瞬间沸腾了。在这重大时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突然发现,一个重要人物没在现场。李觉大声喊着“光亚呢?朱光亚去哪儿了?”  朱光亚去哪儿了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