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精彩的一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kgsz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从精彩预设,预约生成;平等对话,促进生成;独特体验,丰富生成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以期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小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这门学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这就是“生成”。生成让课堂有了很多精彩,那么如何把精彩留住呢?
  一、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 并非要摒弃“预设”。事实上,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精心预设可以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 学”,“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因而,教师应该在备课时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让教学设计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为了让学生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境,在学生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后,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为诗歌选画”的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画:
  画一: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画二: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朋友远去。长江中许多帆船往来。
  画三: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片孤帆渐渐远去。
  起初,学生一致选择了第三幅画(虽然有几个学生有些犹豫)。因为画中有“黄鹤楼”、“烟花”和“孤帆”。教师让全班学生看着第三幅画有感情地朗读后,巧妙地点拨:隋唐时,扬州是个繁华的都市,难道长江上……话音未落,几个原先犹豫的学生站了起来说,第二幅画也能反映诗歌的意境,因为李白是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远去的,江上帆船虽然多,但在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个帆船,“孤帆”是李白的一种心境。紧接着,有些学生认为第一幅更形象地反映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教师在板书“孤帆”与“尽”后,告诉学生“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只要抓住诗歌的意境,我们就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象的画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至此,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预设中,生成了很多个性化的理解。
  二、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另类的声音,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疑问给予积极的应答,在师生双方轻松、活跃、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意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荡漾出更多的“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对话”的魅力。他在上《匆匆》这一课时就用轻松幽默的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的思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
  师:咱们现在上课,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但是我不说是什么问题,我看谁有这份勇气,不管提什么问题,都敢尝试!谁敢,就举起手来。(有不少学生举手)
  师: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起来。(对全体说)
  上课发言读书,回答问题,一切锻炼的机会,都是你自己积极争取到的。你稍微犹豫一下,迟疑一点,就失去了一次机会。你想想,不用说再远,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毕业,你如果经常放弃机会,那么你一共会失去多少机会啊……
  在介绍作者时,支老师说:你知道朱自清是什么人?
  生:他是个大文豪。
  师:是个文豪,可以这么说,你既然知道,刚才为什么不举手?你说我该批评你呢,还是该表扬你?
  生:批评。
  师:我不忍心批评你,因为你下次肯定要举手了。对不对?
  生:对……
  后来的课堂上,支老师总是不断地用对话点拨孩子,使孩子敢于畅所欲言。支老师的对话中,多的是“你”、“咱们”、“我”,而不是“老师”、“同学”。他的对话,走进了孩子的心。试想,你是他的学生,他给了你这么大的勇气、这么大的说话的权利,你还犹豫吗?
  三、独特体验,丰富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年儿童。课堂生成,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出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动人光芒的过程。因此,没有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谈不上心中有学生,更谈不上课堂生成的精彩迭起了。
  如《麻雀》一课,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课文讲了三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师接着问:在这件事情中,老麻雀是勇敢还是胆怯呢?
  生: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石头似的”写出了老麻雀落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扎煞”、“绝望”写出它此时非常害怕。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语来理解,很好。
  生:从“老麻雀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呆立不动”这些句子看,老麻雀是很害怕猎狗的。
  师:你抓住了写老麻雀的句子来理解,很准确。
  生:老麻雀与猎狗的搏斗是一场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搏斗,老麻雀害怕是正常的,但老麻雀为了救孩子,虽然害怕还是没有迟疑,迅速飞下,是一种母爱的力量让老麻雀勇敢地面对猎狗的。
  师:你们能联系前后文来考虑,回答得很全面。
  师:同学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都说得很好,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老麻雀为救孩子,明知危险却没有犹豫,它是勇敢的。正是这种无私的爱使老麻雀义无返顾地站在了猎狗面前,猎狗在这种伟大的力量面前也暂时愣住了,慢慢地后退。”当然对老麻雀的理解,你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必受老师的限制。
  “老麻雀到底是勇敢的还是胆怯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跟自己达成共识,而是说你们都不必受老师的限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正是在这种不强求一致的体验中,学生对老麻雀这种“怯懦中的勇敢”、“被母爱激发的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生成,也潜伏着有价值的生成。让我们尊重学生、学会倾听、随机应变、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形成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我们的阅读课堂成为充满激情和智慧、散发生命活力的乐土。
  我们都渴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无限自由的心灵,我们都渴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都如同鸟儿展开羽翼,无比轻灵。或许我们还不知道它将何时来临,但我们如果为此作好了足够的准备,那么,所有预约和不预约的精彩,也许,就在此刻,悄悄莅临于我们的课堂。
其他文献
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在天空中的水滴上,天边有时会出现一条像仙女彩带似的七色彩虹。它贴着蓝天,宁静而柔和地折射着五光十色,惹得大人驻足,孩子雀跃。彩虹在天边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大自然里有一种身上长着“彩虹”的树,名叫剥桉。  走近剥桉,你会看到它的树皮擁有黄色、绿色、橙色、紫色等多种颜色。“彩虹”这个名字正是源于它这奇特的“外套”。不过,可千万不要认为是有人故意在上面泼了彩色的油
黄庆军是大庆油田的电工。年轻时,他迷恋上了摄影。母亲用尽全家的积蓄,给他买了一台新的照相机。照相机,是他最重要的“家当”。  2003年,有了家当的黄庆军,开始了他的《家当》摄影系列创作。他花了16年时间,为102户中国家庭拍摄了一种特殊的全家福。每户人家都被要求将一家一当搬到家门口的空地上,或站或坐,与自己的家当合影。  这些人中,有电影导演、网红,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如安徽企业家,仅仅是把物品摆
摘要:城市的发展,引发了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对教育的思考。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对城市化后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并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城市化;教育观;学生观;教育对策  “城市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响彻云霄的号角,从此,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不断地扩大。加快推进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多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所以,本文从教材、讲与练、学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争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新
摘要: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三无一少”现象:学习无明确目标,学习无良好习惯,学习无自主能力,多数缺乏学习自信。我们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积极寻找和实践让学生走上有效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我习得;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95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是一种英语学习习惯的教育,是一个英语学习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巧妙的“导”与学生自主的“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动共进。提倡学生“自主的学”绝不是否认或放弃教师的“导”,而應理解为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巧妙设问,引起悬念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往往自觉性不高、意志力不强,但情绪化、表现欲强,因此,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所应做的第一件事。巧妙地问市
摘要:面对当前课堂上出现诸如教师辛苦,学生痛苦的情形,本文由谁动了我们的“幸福感”入手,探讨幸福课堂的“样子”,努力让课堂幸福感回归。并用保持愉悦心境,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用好评价语言等几个方面去努力地构建幸福课堂!这样,可以让教师成为幸福课堂的发动机,让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从而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创造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享受教学带来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幸福感;教学情感;
摘要:利用赵熙的手札等书信材料,结合有关的历史背景,对赵熙的书信体散文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本重点研究赵熙的书信内容,归纳其在书信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而分析其一生在为人、论文、论艺方面的主张。  关键词:赵熙;书信体散文;书信内容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四川荣县文学家赵熙,以诗、词、戏曲等诸多成就名噪当时(书法、绘画也有很大影响),扬名后世,有“蜀中诗豪”之称,声誉极大,其改编的戏曲《情探》成为“各
摘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最丰厚的载体,文言篇目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德育材料。本文提出了文言文“5 1”教学法并进行了实践,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基础文化素养。  关键词:读诵;设计活动;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在自身具有所需的专业素质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也才能真正践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知识、技能、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走自我创新之路,在实践和反思中走向专业化。如此,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化蛹为蝶,成就自我。  关键词:语文;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