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熟度 ‘贵妃’ 枇杷果实色泽与糖酸含量关系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nengxian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色差计测量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的色泽,并分析其与果实糖、酸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枇杷果实色差参数L*、H°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值则相反,成熟度间的b*、C*值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熟度果实的糖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7成熟至9成熟期间是变化最明显时期。相关分析表明:色差参数L*、a*、H°值均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糖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认为色差参数L*、a*、H°值可作为枇杷成熟度判定指标,果实完全成熟时‘贵妃’枇杷果皮色差参数L*、a*和H°值分别达到63.00、11.00和74.00,为枇杷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枇杷;成熟度;色差;果实色泽;糖酸含量
  中图分类号 S667 文献标识码 A
  水果生产上,果实的适期采摘是决定果实品质、产量及贮藏性的重要因素。在判定果实成熟度时,主要依据果实发育时间[1-2]、果实色泽[3]、果肉硬度[4]、果实糖度与酸度等指标来确定,其中依据果实色泽变化判断成熟度最易操作[5-8]。因为每种水果或每个品种,均有其特有的果实成熟色泽。果实色泽通常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及酚类物质等植物色素种类共同体现[9-10],不同色素成分组成比例和含量导致了果实颜色的多样性[11-14]。而人眼判定果实成熟度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近年来有人用比色卡、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15-16]、反射光谱[17]、色差计等技术和仪器来研究果实成熟期间的色泽变化特征,为量化成熟采收标准提供依据。其中色差计可实现色泽的数量化,且操作简单快捷,不损伤果实,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可比性[18]。色差值的变化可作为桃[6]、苹果[19]、杨梅[20]等果实成熟度划分的可靠参考依据。
  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酸含量下降[21-24],糖含量增加[22-24],果皮L*、a*、b*值呈相应变化[24],糖积累主要发生在果实发育后期[25-26],果实完全成熟时,有机酸降至最低[21,27]。而在生产上,生产者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成熟度[22],未见采用色差进行果实成熟度判定的研究报道,判定缺乏量化标准,造成鲜果或因成熟度未达标,果实品质差,或因成熟度太高,不耐保鲜贮运。白肉枇杷良种‘贵妃’具有晚熟、大果、优质等优异性状,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选择不同成熟度的‘贵妃’枇杷果实进行色差检测和糖、酸含量测定,探讨色差与糖酸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一个相对准确和简便的果实成熟度的判别方法,为枇杷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贵妃’枇杷果实采自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蜡烛村果园,常规管理。
  1.2 方法
  于果实成熟季节,选取发育正常的果实,对比图1果实颜色,分为7成熟、8成熟、9成熟和10成熟4类果实。随机取每类成熟度果实20个,每个果实,沿果面赤道均匀取 3 个点,用HP-200型精密色差仪(深圳汉谱光彩有限公司)测定果实色差(L*值、a*值、b*值、C*值和H°值),重复3次。TSS采用数字阿贝折光仪进行测定;总酸测定使用酸碱滴定法(GB/T 12293-90);总糖采用蒽酮比色法[28]测定;维生素C测定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GB6195-86),风味评价参照《枇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9]和《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枇杷》[30]的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DPS V6.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成熟度枇杷果实色差变化
  L*值反映颜色的明亮程度,a*值反映红色或绿色物质的浓度,b*值反映橙色或蓝色物质的浓度,C*值反映色素的饱和度,H°表示综合色度指标。不同成熟度枇杷果实色差比较见表1。从表1可看出,7~10成熟果实的L*值为69.68~63.48,不同成熟度果实的差异显著,且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说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果实亮度下降。4个成熟度间的a*值2.36~10.47,不同成熟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果实成熟度越高a*值越大,说明果实成熟度增高其红色浓度增高、绿色浓度下降。4个成熟度间的H°值差异极显著,随成熟度增加H°值由86.28下降至74.22,果实色泽由黄绿色转为橙黄色,与梨果实[31]的研究结果一致。4个成熟度间的b*、C*值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色泽差异主要表现在亮度、红-绿色浓度和综合色度差异。
  2.2 不同成熟度枇杷果实内在品质差异
  不同成熟度枇杷果实品质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不同成熟度枇杷果实内在品质差异显著。随着成熟度的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和总糖含量分别从13.2%、10.8%提高至15.4%、14.2%,总酸含量从0.39%下降至0.13%,糖酸比也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从28.1提高至108.7,不同成熟度果实间的V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从表2中还可看出,4个成熟期阶段中,7至9成熟期间的果实品质指标变化最大,8、9成熟的TSS比7成熟的分别增加了7.6%、17.4%,总糖含量分别提高了24.1%、31.5%,总酸含量分别下降了35.9%、53.8%,糖酸比提高了91.5%、190.0%。说明了7成熟至9成熟期间是果实内在品质变化最显著的阶段。
  2.3 枇杷果实内在品质与色差的相关性分析
  枇杷果实品质与色差参数值的相关性见表3。由表3可知,‘贵妃’枇杷果实色差参数L*值与TSS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540 0*,与总酸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0 0*),与糖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0 0**);a*值与TSS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790 0**,与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20 0**),与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40 0**),与糖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40 0**);H°值与TS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790 0**,与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0 0**),与总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60 0**),与糖酸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70 0**)。相关分析表明,L*、a*、H°值等色差参数的变化与果实品质变化的关系更密切。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发现,随着枇杷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色差参数L*值和H°值逐渐下降,而a*值逐渐增加,完全成熟的果实比其它成熟度的果实要偏红,亮度偏暗,与陈青英等[23]及周晓音等[24]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枇杷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组成及含量是决定枇杷果实外观色泽的主要因素[32],而随着果实发育,叶绿素逐渐减少,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33],最终导致色差参数值的变化。
  色泽是果实品质的一个重要外观指标,直接影响到商品价值,枇杷鲜果的分级除了依据果实风味品质外,还要求果面色泽鲜艳,着色均匀,具有品种的固有色泽[34]。本试验‘贵妃’枇杷果实中随着成熟度的增加,TSS、总糖含量等持续升高,总酸含量逐渐降低,糖酸比增加,果实风味由酸甜转为浓甜,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品质差异显著,与已有研究结果[21-24]一致,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色泽相应变化[24]。相关分析表明,L*、a*、H°值等色差参数的变化与果实糖、酸含量变化关系密切,相应的L*、a*、H°值能够反映出不同成熟度差异,因此认为色差参数L*、a*、H°可以作为枇杷果实成熟期的判定指标。试验中,10成熟‘贵妃’枇杷果皮颜色的色差参数L*、a*和H°值分别达到63.00、11.00和74.00,该参数值可作为成熟果实量化参考指标。
  根据果实不同的销售区域半径和消费目的,按照适宜的成熟度进行采收,是水果重要销售策略[35]。针对该地区生产的贵妃枇杷鲜果内在品质表现,认为如果是现场采摘或者附近销售为目的,采收期应在果实9成熟以上为佳,即L*值为63.00~67.00,a*值≥8.00,H°值≤77.00;如果考虑到长途运输及储藏,宜在8成熟时采摘,即L*值63.00~69.00,a*值5.00~8.00,H°值77.00~82.00,为‘贵妃’枇杷果实采收期的判定及果实成熟度分级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春辉, 高 洁, 张晓慧, 等. 黄肉猕猴桃果实发育期间色素变化及呈色分析[J]. 果树学报, 2014, 31(4): 617-623.
  [2] 钟 云, 袁 显, 曾继吾, 等. 广佛手不同成熟期果实挥发性物质含量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13, 33(6): 59-61, 65.
  [3] Dennis H G. Non-destructiv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colour measurements of ‘Braeburn’ and ‘Royal Gala’ apple(Malus domestica)fruit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05, 33: 413-421.
  [4] 张泽煌, 林旗华, 陈志峰, 等. 枇杷种质资源果肉硬度影响因素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6(3): 354-358.
  [5] Yang G S, Shi X H, Liu K Y, et al. Advances on research of coloring mechanisms in Citrus fruit[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5, 31(1): 106-110.
  [6] Ferer A, Remón S, Negueruela A I, et al. Changes during ripening of the very late season Spanish peach cultivar Calanda Feasibility of using CIELab coordinates as maturity indic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5, 105: 435-446.
  [7] Kang S P, East A R, Trujillo F J. Colour vision system evaluation of bicolour fruit: A case study with ‘B74’ mango[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8, 49: 77-85.
  [8] Goncalves B, Silva A P, Moutinho P J, et al. Effect of ripeness and postharvest storage on the evolution of colour and anthocyannis in cherries(Prunus avium L.)[J]. Food Chemistry, 2007, 103: 976-984.
  [9] Saure M C. External control of anthocyanin formation in apple[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0, 42 (3): 181-218.
  [10] Lancaster J E, Dougall D K. Regulation of skin color in appl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2, 10: 487-502.
  [11] Alós E, Cercós M, Rodrigo M J, et al. Regulation of color break in citrus fruits. Changes in pigment profiling and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gib-berellins and nitrate, two ripening retardan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6, 54(13): 4 888-4 895.   [12] Solovchenko A E, Avertcheva O V, Merzlyak M N. Elevated sunlight promotes ripening-associated pigment changes in apple fruit[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6, 40(2): 183-189.
  [13] Huang C H, Yu B, Teng Y W, et al. Effects of fruit bagging on coloring and related physiology, and qualities of red chinese sand pears during fruit maturation[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9, 121: 149-158.
  [14] Rebecca O P S, Boyce A N, Chandran S. Pigment identifi-cation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red dragon fruit(Hylocereus polyrhizu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 9(10): 1 450-1 454.
  [15] 徐光辉, 虎晓红, 熊淑萍, 等. 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颜色特征的关系[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1(6): 599-604.
  [16] 杨树勋. 准确判断烟叶采收成熟度初探[J]. 中国烟草科学, 2003(4): 34-36.
  [17] 李佛琳, 赵春江, 王纪华, 等. 一种基于反射光谱的烤烟鲜烟叶成熟度测定方法[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10): 51-55.
  [18] Bernardica M, Tvrtko J, Dunja H K, et al. The effect of weather conditions on fruit skin colour development and po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apricot cultivars planted in Donja Zelina[J]. Agriculturae Conspectus Scientificus, 2012, 77(4): 191-197.
  [19] Grzegorz L. The base colour of fruit as an indicator of optimum harvest date for two apple cultivars(Malus domestica Borkh.)[J]. Folia Horticulturae, 2012, 24(1): 81-89.
  [20] Zhang W S, Chen K S, Zhang B, et al. Postharvest responses of Chinese bayberry fruit[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5, 37: 241-251.
  [21] 何志刚, 李维新, 林晓姿, 等. 枇杷果实成熟和贮藏过程中有机酸的代谢[J]. 果树学报, 2005, 22(1): 23-26.
  [22] 郑福粼, 谢文堂. 解放钟枇杷采摘成熟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 福建果树, 2000, (4): 11-13.
  [23] 陈青英, 陈俊伟, 徐红霞, 等. 大棚 ‘早钟6号’ 枇杷果实发育与品质积累特性[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5): 1 197-1 201.
  [24] 周晓音, 陈俊伟, 徐红霞, 等. 丽水白沙枇杷品种(系)果实发育的品质特性[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6): 1 004-1 008.
  [25] Hirat M. Sugar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quat fruit[J]. J Jpn Soc Hor Sci, 1980, 49(30): 347-353.
  [26] 陈俊伟, 徐红霞, 谢 鸣, 等. 红沙枇杷 ‘大红袍’ 与白沙枇杷 ‘宁海白’ 糖积累及代谢的差异[J]. 园艺学报, 2010, 37(6): 997-1 002.
  [27] Shawp E, Wilson C W.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ugars in loquat(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by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 Sci Food Agric, 1981, 32(12): 1 242-1 246.
  [28]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95.
  [29] 郑少泉, 陈秀萍, 许秀淡, 等. 枇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0] 郑少泉, 陈秀萍, 许秀淡, 等. NY/T 1304-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枇杷[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1] 王志华, 王文辉, 佟 伟, 等. 采收期对 “红香酥” 梨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6): 91-95.
  [32] 孙淑霞, 谢红江, 李 靖, 等. 枇杷果肉色泽深浅性状的分子标记鉴定[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6): 2 227-2 230.
  [33] 武维华. 植物生理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429-430.
  [34] 雷绍荣, 胡 莉, 周 虹, 等. NY/T 2304-2013农产品等级规格 枇杷[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1.
  [35] 李兴忠, 王 彬, 郑 伟, 等. 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4, 20(8): 95-97, 102.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猪肚菇粗多糖为原料,对其脱蛋白和脱色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蛋白酶法和sevag法联合除蛋白,研究不同酶添加量、处理温度、pH值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蛋白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猪肚菇多糖脱色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系统研究树脂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蛋白工艺为:2 mg/mL猪肚菇粗多糖溶液,木瓜蛋白酶用量1 mg,酶解温度60 ℃,酶解pH值5.5,酶解时
期刊
摘 要 为筛选适用于岗梅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内参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18S rRNA(18S)、Actin(ACT)、α-tubulin(TUA)、β-tubulin(TUB)、Cyclophili(CYP)、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和Polyubiquitin(UBQ)共7个看家基因在岗梅的8个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GeNorm、Nor
期刊
摘 要 利用黄瓜强雌株系S-2-98和雌雄同株系95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共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通过观察6世代群体的雌花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D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
期刊
摘 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Josapine、MacGregor、MD-2等6个菠萝品种成熟果实挥发物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Josapine成熟果实挥发物以萜烯类为主,顺式β-罗勒烯含量最高,其次为己酸甲酯;Phuket 以酯类为主,异戊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甲酯;台农13以酯类为主,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乙酯;MacGregor以酯类为主,含有极少萜烯,
期刊
摘 要 研究了槟榔多糖粗提物(ASP)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内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槟榔子多糖经初步去杂质后,具有良好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能力、二价铁螯合能力和三价铁还原力。在对HSF细胞内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当过氧化氢(H2O2)处理浓度为150 μmol/L、ASP添加浓度为20 μg/mL时,HSF细胞存
期刊
摘 要 采用RACE技术克隆香蕉果实采后成熟相关基因MaTET的全长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aTET基因及推导蛋白的序列,再利用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组织器官表达特性和在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TET的cDNA序列全长为1 234 bp,包含一个85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83个氨基酸残基,5′端非编码区222 bp,3′端非编码区160 bp,起
期刊
摘 要 2010~2015年,笔者在对中国木薯主栽区的病害调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该病在云南、海南、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均有发生,生长中后期爆发流行,初步分析低温是该病成灾的关键因子。病原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黑褐色、近圆形、中央灰白色毛毡状的病斑,发病叶片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木薯的长势和产量。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病样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病原在寄主组织上均形成有隔的孢囊梗,单生或丛生,其上着生数
期刊
摘 要 建立快速、准确、稳定的种子纯度检测技术是保证西瓜杂交种质量的有效措施。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型西瓜‘美月’杂交种纯度进行鉴定。从均匀分布于不同西瓜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在‘美月’亲本间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分别位于第1、2、3、6、8、9、10染色体上,多态性比率为9.09%,多态性标记均为共显性标记。为了提高检测效率,结合多态性片段大小,同时对标记SSR48和SSR62进行
期刊
摘 要 以中国9个省份和地区的86份芥菜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和DNA指纹图谱分析软件,绘制芥菜遗传资源基因组DNA指纹图谱。从27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40对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的引物组合,对86份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分子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3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27条,多态性比率为67.56%,表明芥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供试的86份芥菜种质资源的SRAP扩增
期刊
摘 要 以‘卡罗拉’月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月季组培快繁影响,以期建立月季‘卡罗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适宜月季‘卡罗拉’茎段表面灭菌的最佳组合是75%酒精灭菌30 s结合0.1%升汞处理10 min,污染率为0,芽诱导率为100.00%。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以WPM为基本培养基有利于各阶段的培养,最适宜增殖培养的培养基是WPM+3.00 mg/L 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