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汉语规划建设史上的瞿秋白及其“瞿氏方案”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瞿秋白汉语现代化探索意义下的文字改革是他第二次赴俄期间正式启动的。他的中国字拉丁化方案是对“赵氏方案”做“相当的修改”,约花“一年的时间”完成的。“瞿氏方案”吸纳了瞿秋白“字眼”(“词儿”)研究的成果,对声调做大刀阔斧的“模糊处理”,简明便利,是后来“新文字运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从本质上说,“瞿氏方案”并非一个精确的现存汉语的实录描述方案,而是一个未来汉语规划建设方案。瞿秋白在民国汉语规划建设上的建树,是其“文化救国”思想的重要落脚点。
  关键词:瞿秋白 汉语规划 瞿氏方案 文化救国
  一、“瞿氏方案”的研制过程及其意义
  瞿秋白第二次赴俄是在1928年的春夏之交,到达莫斯科的时间是5月中旬。{1}这次赴俄原本只是开会,开完会就回国。可当完成中共六大及随后的共产国际六大的各项工作后,瞿秋白旧病复发。他听从医生的劝说和莫斯科方面的指示,住进了位于巴库的疗养院,在南俄休养了一段时间。瞿秋白没有及时回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被共产国际推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设立的常驻机构“中共代表团”的团长;{2}同时,还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是分管土耳其、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近东部部长。所以,他当时的实际身份和角色,应该是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政治局之间的“中介”。{3}
  到1930年7月动身回国,瞿秋白这一次在俄罗斯也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瞿秋白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王铁仙、刘福勤的《瞿秋白传》有这样一段深情的叙述:“按现存的文字统计,9月14日至11月4日,五十天中……就约九万字。若加上译文,加上散佚的文章和书信等,每天成文平均数千字。这些大多是支撑着虚弱的病体写成的!”{4}除了上述工作外,瞿秋白1928年在莫斯科期间,还致力于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5}应该说,瞿秋白汉语现代化探索意义下的文字改革工作就是在这个时间正式启动的。具体时间大约可以锁定在1928年11月到1929年2月。也就是说,写完了上述九万字,初步完成了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六大两个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后,瞿秋白便旋即投入到了中国字拉丁化这个学术领域的创造中,而且就在这三个月内拿出了他的最初方案《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该草案经过好几次的修改,到1929年10月定稿为《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并正式出版,大约“一年的时间”。{6}为什么进展如此顺利?原因至少可以找出以下四个:
  第一,可自我调控的时间相对较为宽裕。
  无论是中共代表团团长,还是共产国际近东部部长,工作弹性都较大。但更主要的还是处在疗养时期,他能够调遣较为充足的机会、时间和精力细心考察苏联的社会文化状况,从而深入思考中国的社会改造与建设问题。正如萧三后来回忆所说:“在此期间,秋白同志研究问题很多且很深。比如:中国苏维埃的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及中国字拉丁化字母问题等。”{7}
  第二,苏联扫除文盲进入高潮以及郭质生的来访对他的触动大。
  从1921年起苏联就曾为国内少数民族制定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28年正是他们扫盲的高潮期和兴奋期。当时苏联远东十万华工的扫盲任务艰巨。他们起初用汉字扫盲,但成效不大,很多华工学了两三年还不会读写。1928年2月郭质生所在的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着手研究中文是否也可以拉丁化,认为倘能创制一种拉丁字母拼音的中文来帮助华工扫盲,那将比汉字容易得多。就在这个关键时候,郭质生的好友瞿秋白再次来到了莫斯科。两人的再次相见碰撞出的就是中文拉丁化的灿烂火花。于是,就有杨之华在《忆秋白》中的这段回忆:就在这一年,“有一天,来了一位苏联同志,他是中文博士,是1921年秋白来苏联时的朋友。他给秋白送来两个抄本,说是秋白留在他家的研究拉丁文字母的笔记本。”{8}他就是郭质生。后人可以想见,郭质生对瞿秋白的这次相见有多少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与苏联扫盲的大好形势以及他和瞿秋白的志趣相投分不开的。1929年2月,就在郭质生的协助下,瞿秋白拟订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国字拉丁化方案《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9}
  第三,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组成了攻关团队。
  吴玉章1949年6月全国解放前夕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回忆道:“1928年时代,他(瞿秋白)常和我及林伯渠同志等几个人研究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他写成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的小册子。”{10}据杨之华的回忆和描述,他们这个攻关团队的形成和运作基本上是属于“自愿”性质的。{11}也就是说,瞿秋白等人的这项工作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行为,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安排。共同的志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所以,什么困难都好克服。这与刘半农在赵元任家发起“数人会”一样,都属于“私人集会”。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两个“私人集会”掀起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语现代化的又一个新高潮。
  第四,受国内南京政府“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的激发。
  这恐怕是最直接的原因。赵元任、刘半农、黎锦熙等“数人会”拟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26日由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公布出来了。这极大地激发了瞿秋白改革中国文字的热情。看到语言学家赵元任等花了两年时间拟定出了“拼音法式”,应该说,他是备受鼓舞的,因为这是他多年的期盼。但他很快看到这个“拼音法式”有很多缺陷,因而不能很快推广。所以,他就在这个时间埋头再度钻进这个领域了。瞿秋白本人就明确承认过,《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是“根据北京政府教育部的‘罗马字’,加以相当的修改”写成的。{12}有过去十多年的酝酿,有郭质生等苏联专家的帮助,有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瞿秋白的工作进展极为顺利。1929年2月,拟出了《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这是一个大开本,当时的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3}出版社印了200份。随后,1929年10月10日完成修改稿,1930年春署名“秋白”,由苏联KyTy出版社正式出版,印数多达3000册。这是一个内容分三部分的小册子。第一部分阐述汉字的难学与中文采用拼音制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探讨汉语声调的标注是否必要与补充办法;第三部分是拼写方案和拼写法。三个部分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这3000册的小册子一出版,立刻引起苏联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海参崴都举行了报告会,同时在苏联远东地区伯力和海参崴的报刊上还展开了讨论。1930年4月,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的汉學家龙果夫(A.Dragunov,1900—1955)正式参加这项工作,并与瞿秋白、郭质生组成了三人专门小组,负责修订这个方案。不久,瞿秋白回国,这个工作仍由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组织的“中文拉丁化委员会”继续进行。委员会主席是阿列克谢耶夫,秘书长是龙果夫,成员有萧三和一些苏联汉学家。这样,《中国拉丁化的字母》成为瞿秋白对汉语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改革方案。虽然他1932年12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近十万字的《新中国文草案》,但该“草案”毕竟生前不曾发表过,1985年《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尽管做了收录,但拉丁化运动早已结束。说《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影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次年1931年9月26日在远东海参崴华工俱乐部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中国新文字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就是以它为基础编制出来的。{14}为什么用“瞿氏方案”作为基础?这与龙果夫等汉学家与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对“瞿氏方案”的肯定和宣传有直接联系。1930年5月23日,在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附设的“中国问题研究所”研讨会上,龙果夫曾作过关于瞿秋白《中国拉丁化的字母》方案的专题报告。会议原则同意了这个方案。1930年7月,瞿秋白回国后,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王湘宝(刘长胜)与龙果夫、郭质生、莱赫捷、史萍青等苏联专家一道以“瞿氏方案”为基础拟制出《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这一实施方案。   “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虽只有87人,但参加开幕式的多达1500人,大多是远东地区工矿企业的华工。{15}“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也派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和汉语《拉丁化新文字的写法》,通过了1932年内以拉丁化字母完全化除远东华工文盲的决议案,同时还选出了“远东边区新字母委员会”作为远东地区扫除华工文盲的执行机构。该委员会有委员29人,候补委员10人。华工干部、苏共(伯力)远东边疆党委会指导员王湘宝(刘长胜)任该委员会主席团中国部主席(刘长胜回国后继任主席团中国部主席)、李唐彬,委员会的骨干有王昌希、林伯渠、萧三、吴玉章、张成功、周松源以及苏联汉学家阿哈特金、龙果夫、刘斌、法捷耶夫、史萍青等。委员会自成立后就利用《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在旅苏的十万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从此,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就在当地蓬勃开展起来。1932年起,苏联远东地区发行的汉语报纸《工人之路》和《码头工人》新增“新文字”栏目。有关“新文字”学習的识字班和传习所开始在该地区普遍建立,光是海参崴一地,三个月一期的识字班就有三十多个。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以及成绩的取得似乎与瞿秋白没有一点直接关联,因为早在1930年7月底,瞿秋白就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与周恩来一道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去了;而且,有关瞿秋白对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反馈、批评文字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一篇。虽然因为新闻封锁,回国后的瞿秋白对这方面的信息绝对是敏感的。但是,无论怎样,远东扫盲工作所有成绩的取得又是与瞿秋白的创造性工作,特别是他亲手研制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瞿氏方案”的简明便利、切合群众实际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瞿氏方案”的汉语规划性质及其原因
  在1892年卢戆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后的近四十年里,中国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各种中国字改造方案不下几十种。{16}然而,包括《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在内的各种方案都未能产生类似“拉丁化新文字”这样的动静、影响和社会响应度。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这一方案的“简便性”是最根本的。
  几乎所有的中国字改造方案都在汉语声调问题上踟蹰不前。瞿秋白在汉语声调上大刀阔斧的“模糊处理”让“瞿氏方案”获得了极大的灵便。汉语众多方言的差异差不多主要是由它们声调的差异带来的,大方言区内各小方言的差异尤其如此。将汉语声调做“模糊处理”,也就是将纯粹由声母与韵母的组合来确认单词(瞿秋白常称“字眼”或“词儿”),便一下子将纷繁复杂、难以处理的“词的语音”问题简化起来了。瞿秋白的“模糊处理”采取类似“音位”的原理,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将所有方言的声调(如瞿秋白所说“北京的四声,江浙的七声八声,广东的九声”)都视为“五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理论上的“五声”;第二次层次,将理论上的“五声”再浓缩为实用上的“三声”;第三个层次,将这实用上的“三声”与其他语言中的“重音”联系起来,可看作是一种“特别的重音”(音节内部的重音)。可以说,不再纠缠于单个音节(汉字)声调的高低起伏,将声母韵母的“组合体”作为“字眼”来考察,关注字眼的音节轻重变化,这是“瞿氏方案”变得简便、好用最主要的原因。
  很显然,这样的处理思路是与瞿秋白现代白话“字眼”研究成果分不开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瞿氏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吸纳并突出了瞿秋白现代白话“字眼”的历时性研究成果。后人不难发现,瞿秋白有关语言文字的九篇系列论文不仅有“字眼”专论,而且几乎篇篇都有“字眼”的讨论。{17}在瞿秋白看来,中国现代白话已有相当的“进化”,是“字眼”为“多音节的有字尾的言语”;换句话说,单音节“字眼”很少而“多音节字眼”和带“字尾”的“字眼”普遍化,是现代白话有别于明清白话的两个极为突出的现象。瞿秋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察,主张汉语可以与其他多音节、有字尾的语言一样实行拉丁化,而且一般无需“把那种很微细的分别表示在拼音上”,即使必须表示的声调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是“瞿氏方案”最重要的主张,也是它与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赵元任主笔的“国语罗马字”或者说“赵氏方案”最重要的区别。
  “瞿氏方案”有其拼法简便、学习便利等优点,但跟着也就会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拼写不精确。对此,瞿秋白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说明:“这样,可以使新中国字的拼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简单化。……我们固然决不采取英文那样的混乱拼法,同时,我们至多也只能够达到德文那样的清楚程度。”{18}一方面忽略声调差异,对声调做极其大胆的“模糊处理”;另一方面则强调这一方案在拼写汉语的精确程度上可以达到德文拼写德语那样的水平。这样的研判及其信心从何而来?
  这是一个很有意趣的问题。大约可以做以下三方面的推测:
  第一,瞿秋白注重全球视野下文字拼写的通例考察。瞿秋白从来不单独地看待汉语,总是将汉语放在世界语言的大家庭中考察其共同规律,甚至有意识地批评一些语言专家对汉语特别“语情”的过多迁就。他认为,汉语并非一般语言学家认定的“孤立语”,并非真的还是实施单音节制度。他强调,因为民众言语的影响,因为外国言语特别是最近三十年来(20世纪前三十年)日本欧美的影响,中国现代白话里不仅“子”“儿”“的”“着”“了”等字尾已经相当丰富,相当发达,不可缺少,而且多音节“字眼”一天天增加起来、单音节“字眼”在逐渐减少。他曾经做过统计,虽然汉语单音节的“字眼”比欧美文字要多些,但包括有字尾的“字眼”计算在内(如“亭子”是单音节词而不是多音节词)汉语单音节字眼的总数也只不过1200多个。{19}瞿秋白在汉语理论与实践上的最大创造就是,在人们(从一般的识字者到众多的语言学家)都一再认定汉语和汉语学习的“字本位”的时候,他极力倡导汉语可以与英语、法语、德语一样,将“词儿”“字眼”作为研究和学习的重点。这样,在汉语拼写中,单个汉字声调的描述就变得无足轻重,而多音节并有字尾的“字眼”的音调起伏(比如,汉语词语中的重音、轻声现象)便成为衡量拼写是否精确的重要标准。   第二,瞿秋白强调对汉语现状考察的动态发展观。在瞿秋白看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新旧重大历史转型期,其语言发展也是如此。旧的言语在逐步淘汰,新的言语现象在迅速增长。20世纪30年代初,代表各种言语的文化力量都有,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种言语”同时并存。它们是:(1)“古代文言”,古代书房里念的“文话”(通常称为“古文”);(2)“现代文言”,随洋务而兴起,包含很多新术语但只能看不能读的八股“时文”;(3)“旧式白话”,明清时代的白话,通常还夹有文言的句子和腔调;(4)新式白话,应当是根据现代普通人嘴里讲的话,加以系统的整理、调节和组织。这“四种言语”所代表的四种文化力量,此消彼长,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争夺各自的话语权。其中,“现代文言”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和统治权,而“新式白话”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的大方向,是瞿秋白着力规划和倡导的“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
  第三,瞿秋白有着与变革社会相一致的新文化建设思想。瞿秋白不做书斋学问,而志在实施一项极其深刻的中国文化改造和建设工程。瞿秋白明确反對消极地记录和描述言语。他曾指出:“用字母,甚至于用五线谱来表示声调,只是学院里研究音韵学的功夫,不能够写到通常的文字里面,去给几万万人应用。”{20}所以,他热情倡导积极的汉语规划、改造和建设。“瞿氏方案”的汉语改造色彩非常鲜明,规划建设的目标也极为明确,就是要建立“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语尾的、用罗马字母写的”“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显然,“瞿氏方案”并非一个精确的汉语实际的实录和描述方案,而是一个关于未来汉语的“规划建设”方案。也正是要实现这个远景规划,他曾提出要在清末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五四”胡适“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文学革命”亦即“文腔革命”的概念和任务。
  有关“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的建设目标,瞿秋白是在他1931年上半年开始撰写的系列论文中全面、清晰、明确地阐述出来的。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应当说,很早,估计有上十年的时间。可以说,“瞿氏方案”的酝酿、探索、定型和成熟的过程,就是作为“瞿氏方案”指导原则的“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创建目标的酝酿、探索、明确和清晰的过程。如果可以这样看问题的话,“瞿氏方案”则很明显比“赵氏方案”多了一个关于“未来汉语”或者说中国民众“未来语言生活”的远景规划:创建并普及“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正是因为“瞿氏方案”旨在为亿万民众规划、创建一套史无前例的面向科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新型汉语,瞿秋白才高出于包括赵元任在内的其他众多汉语拼写方案拟定者!后人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汉语拼写方案都在试图准确地描述和记录既定的汉语或者某个方言(比如,“赵氏方案”主要就是针对作为国语的方言北京话而设计的),只是不同的方案针对的方言不一样,描述和记录的方式不一样而已。瞿秋白“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的规划创建思想,或者说,他的仓颉梦想,是与瞿秋白“文化救国”的思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瞿氏方案”超越其他众多方案最为本质的地方。瞿秋白的雄心、魄力和伟大想象力,这是古今中外一般语言学家难以与之匹敌的地方。可以说,瞿秋白在民国汉语规划建设上的建树——规划汉语、改造汉语、建设汉语,让中国汉语与其他欧美国家一样走向语言工具的现代化,这是瞿秋白“文化救国”思想的重要落脚点。
  三、“瞿氏方案”三个版本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
  “以文化救中国”,这是瞿秋白1920年底出国途中在《饿乡纪程》中就表明的人生抱负与宏伟志向。{21}如何“文化救国”?应该说,瞿秋白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让亿万民众掌握学习科学、探讨学术的语言工具,是瞿秋白考察俄罗斯文化、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的一个重要收获。到莫斯科不久的1921年4月他就深切了解到俄罗斯本是一个受东方文化影响相当深的国家,那里民众迷信,距离现代科学相当遥远,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民众都是不识字的文盲,比中国好不了多少。1917年先后爆发的两次革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文盲减少了,大家有更多的可能接受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各种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于是,他想到了俄语和俄文,想到了汉语和汉字,想到了汉字和字母。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但又是充满期待和热望的。什么时候,汉字被字母取代了那就有希望了。可以说,这以后,改造传统汉语,规划、建设和创新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成为他一生的不懈努力和文化自觉。
  刚从苏俄回国筹建上海大学时(1923年7月)他就撰文指出,文字工具的改良,实是中国新式社会生活建设的必要条件{22},明确主张要实施“文字革命”。从感受到字母文字的方便、优势和力量,到“文字改革”主张的正式提出,瞿秋白花了两年多时间。这期间,他一定有过许多的探索和思考,特别是与他的合作伙伴郭质生一定有过很多共同探讨、交流,甚至争论。然而,后人只能做这些推测,很难找到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去佐证。瞿秋白也似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透过这段时间瞿秋白正式发表的文字,后人尝试做任何大胆的推测都不应为过。就算是杨之华撰文回忆说,1928年郭质生曾送来第一次访俄期间瞿秋白记的两本厚厚的文字改革笔记,但所有这些资料今天也都无从寻觅。这是后人研究瞿秋白对于汉语现代化探索的最大困难之一。
  从正式提出“文字改革”主张到1929年2月草拟出汉语拼写“瞿氏方案”的第一个版本,瞿秋白花了五六年时间。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瞿氏方案”一个非常特别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味的酝酿时期。应该说,实际的党的工作,包括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具体决策,让瞿秋白对中国国情、民众文化与识字状况,以及汉语发展现状和态势有了更为长远、深入和具体的把握。这是他“文化救国”思想最好的锤炼机会,也是他“文字革命”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急迫、越来越实际的应变和演进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氏方案”等其他众多汉语拼写方案除了少了“瞿氏方案”的远景规划,它们还少了“瞿氏方案”对亿万民众以识字为重要标志的文化生活和以科学、民主为基本内容的现代精神生活的关切。也就是说“瞿氏方案”既有瞿秋白人生远大理想的热切追求,又有中国国情、汉字学情,特别是民众下情实际的深沉体恤。因为理想远大,所以“瞿氏方案”立足于未来汉语的规划和建构;因为体恤下情,所以“瞿氏方案”一开始就以“简易好学”赢得民众的热烈欢迎以及学者的广泛好评。   {1}{2}{3}{4}{14} 王铁仙、刘福勤:《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页,第254页,第254页,第254页,第337页。
  {5} 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6}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年版,第116页。
  {7} 萧三:《秋风秋雨话秋白》,载《忆秋白》编辑小组编:《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175页。
  {8}{11} 杨之华:《忆秋白》,载《忆秋白》编辑小组编:《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第213页。
  {9} 本文认为,这1922年的草案,一没有发表,二瞿秋白本人在1929年10月《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发表时也没有提,所以,完全是一个草稿。
  {10} 吴玉章:《纪念瞿秋白同志》,载《忆秋白》编辑小组编:《忆秋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50页。
  {12}{18}{19}{20}{23}{26}{27}{28}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2页,第226页,第216页,第226页,第319页,第424页,第444页,第489页。
  {13} 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文通称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年秋在苏联支持下成立。
  {15} 另据费锦昌主编的《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纪事(1892—995)》载,参加闭幕式的人更多,达2000人。
  {16} 据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所载,1892年到191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切音字个人方案有28种。
  {17}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共辑有9篇瞿秋白讨论语言文字的专论,约11万字;另辑有8封通信,也是有关语言文字的。
  {2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24} 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始末和编年纪事》,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25} 蔡桂林:《秋白之华:瞿秋白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现代化大潮中的瞿秋白角色研究》,项目编号:13YYD019
  作 者:汪禄应,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现代化。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体育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越发得到广泛的重视。具体来说,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大脑的生长发育,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促使他们最终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当今体育教学,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体育;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提到赵一曼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每个当下中国人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哈尔滨的一曼街就是为了纪念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而命名的,并且还有赵一曼的雕像。她与敌人斗智斗勇,具有顽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阿成笔下的《赵一曼女士》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一曼性格的丰富多彩,她的斗争智慧和性情的刚与柔,超乎寻常,令人感叹。  阿成的《赵一曼女士》是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在小说中,叙事者先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摘 要:本文基于情感教学角度,以初中音乐学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情感发育水平,为其全面综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音乐 情感教学 应用策略 渗透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学对任何学科的教育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初中这一学生情感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则更是如此。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以情感渗透初中音乐课
在一般人看来,散文家梁遇春确实堪称才子。虽然他在二十六岁时即因患急性猩红热猝然离世,但是在其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中,就给世间留下了两部虽然并不厚重但却极有才气的集子——《春醪集》《泪与笑》,另外还有大量的外文译著面世。这足以让人在痛悼其英年早逝之余,发出赞叹。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生前的一些好友却并不太欣赏他。《泪与笑》是他去世后朋友们为他结集出版的,废名在该书的序中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他并没
摘 要: 薇拉·凯瑟是20 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我的安东尼亚》是她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拓荒作品。不少学者从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进行分析,而本文从他者视域入手,旨在解读和探索《我的安东尼亚》中的身份构建,体会作者如何揭示自我身份构建下的乡村“他者”、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他者”以及美国民族身份构建下的殖民“他者”。从而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深度主题与语言艺术。  关键词:《我的安
摘 要:东方蝃蝀,20世纪中期被誉为“四十年代男版张爱玲”,凭借短篇小说集《绅士淑女图》而被公认为海派传人,在搁笔近半个世纪后发表中篇小说《伤心碧》和长篇小说《名门闺秀》,东方蝃蝀通过精湛而深厚的叙事笔触,展现老上海日常生活下的家族没落和人事变迁。笔者依据叙事学理论,对东方蝃蝀小说中涉及的叙事技巧进行探讨,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和叙事时间等方面对其小说叙事艺术进行深入挖掘。从文本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
摘 要: “酸了”是新出现的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网络流行语,它借助隐喻机制在网络语境中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语义内涵,其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也得到了发展更新。“酸了”走红的原因与语言系统内部、多模态话语形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酸了” 网络流行语 隐喻 走红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从2019年2月起,微博、贴吧、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众多自媒体乃至传统网站都开始
摘 要:毕飞宇小说《玉米》里面三个女人不同形式的悲剧命运,在她们身上是不同的选择:玉米是两难选择,玉秀是没有选择,而玉秧是有新的选择。她们都跳不出命运的怪圈,在对命运的抗争中显示出个人心理原因、历史时代原因及社会转变原因。  关键词:女人 命运 选择 抗争  引言  如同一篇评论文章的题目《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毕飞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晚生代作家中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穿越先锋文学的迷雾
摘要:《美籍华人》是华裔漫画家杨瑾伦的最新作品,采用三条不同的线索讲述美籍华裔青少年在白人社会所经历的艰难成长过程。该文以《美籍华人》为研究文本,分析作品中图像与文本两者的叙事关系,探讨作家如何结合图像叙事理论,建构出美籍华人在白人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关键词:杨瑾伦 《美籍华人》 图像叙事 美籍华裔 身份追寻  《美籍华人》(Amen’canBornCh/nese)是美籍华裔漫画作家杨瑾伦
摘 要: 月这个意象广泛分布于张炎的各类型词作之中,其词作中的月意象具有色彩明丽、富于动感、画面感强、象与情合的特点。张炎描绘月意象的方式非常独特,其描写源于前人又有所发展,并且经常在尾句写月,余韵悠长。月意象的出现则使其词作更加清空骚雅且促使情感更加深沉蕴藉。  关键词:张炎词 月 意象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一直是诗人、词人笔下重要的书写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