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学风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校声誉。从理论层面论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然。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3]钟凯雄.大学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肖小英.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其他文献
教育向来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一个时代教育质量的好坏与教科书的出版息息相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处于近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变时代,教育也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变革和发展。且基于民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教科书出版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对当今的教科书出版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这也值得作为新时代出版人的深思。主要以1919年至1937年《申报》所刊载的与教科书有关的报到为基础,对该时期教科书出版
期刊
由于新教材在编写方面与旧教材相比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却在增多。面对这种状况,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从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入、问题设计等环节入手,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打造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地理教师教学环节有效课堂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掌握新教材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的
期刊
创新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通过美育的渗透,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点燃每个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开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教学非智力因素 评价 反思 兴趣“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
期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小学高年级又是心理健康发展重要阶段。因此,对于此阶段学生心理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尤为重要。对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从儿童交往、弱势群体、网络成瘾等三个方面进行客观、详实的论述。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
期刊
辅导员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对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课题,而辅导员职业认同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碎片化现象。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主体、目标以及机制的整合,是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推进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辅导员职业认同碎片化整合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被分解成诸多碎块。最早对碎片化的研究,见于上世纪80年代
期刊
“精致化”教育理念对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把“精致化”教育理念融入辅导员培养工作,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显著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辅导员个体的工作水平和内在价值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工作品质,切实推动高校优秀辅导员向专家型辅导员发展。  “精致化”教育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坊一、精致化教育理念  “精致化”教育理念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近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具备班级管理的敏感度。这里我所说的敏感度,就是发现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就是要有这份细心,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次教育契机,一定要莫失良机。  班级管理 理解 凝聚力一、让理解成为沟通的金钥匙  有的小学生有这样一个特点,下课后总爱到办公室来打小报告,弄得班主任老师成天陷于琐事之中,感觉除了做好常规的教学任务,还要来处理学生间的点滴纠纷,实在是太疲倦了。这种情形该如何
期刊
随着翻转课堂在现代教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了对翻转课堂的尝试。翻转课堂有着他自己的过人之处,转变了现有的课堂教学观、借助网络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优化了师生的互动机制等,但同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就翻转课堂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观个性化学习互动机制挑战第一次接触到“翻转课堂”这个词大概是在一年前黎加厚教授的讲座上,感觉前沿、新奇。没想到
期刊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要素构成。”它是一个班级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可塑性极大,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优秀的班级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  班级文化管理潜在力量一、美化班级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哲学家亚斯贝尔
期刊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教学成效显著。在职业学校化工机械类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合理嵌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当前于机械类实训中的突出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进行了实训课程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应用方法和应用成效等方面的相关探索与论述。  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其根本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