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小康打算开一家纯中国风格的手工布鞋坊,拥有自己的设计室和工作坊,如果将来上了规模,再扩建成一个厂。
他的MBA导师告诉他,创业之前,可行性论证一定要做得仔仔细细、慎之又慎。而几年的学院熏陶,也让这个小有成就的广告公司经理在进行新的投资前,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那天无意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叫王萍的北京皮鞋二厂的下岗女工正接受电视采访,说她打算跟一群下岗姐妹一起,开一家手工鞋店,并且已经跟西单百货商场谈妥了合作事宜……
嘿,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儿!谢小康先是一阵紧张,想自己旗帜未竖就先遇上了竞争对手,怕是不祥之兆?但一看王萍那朴实的中年妇女的模样,谈吐也是实打实的听不出什么“深刻”之处,也就松了一口气。谅她一下岗女工,文化不高,资金不足,靠街道扶持,最大的资源无非是做鞋的技术和经验,凭什么跟我竞争?她会英语么?她会营销策划么?她懂市场调查么?
谢小康松了一口气,关掉电视,打算拟一份创业计划。动笔之前,他猛然想到了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技术顾问,那就是自己年过七旬的奶奶。奶奶来自河北廊坊乡下,是村里有名的巧手。谢小康从小穿的单鞋、棉鞋、虎头鞋,都是奶奶一手做出来的。
奶奶听罢大孙子的主意,慈祥地笑了,说,中,只怕如今老眼昏花,玩不出当年的花样了。
“奶奶您行的,不劳您亲自动手,只需在旁边点拨点拨就成,指挥着工人,怎么糊布壳,怎么纳底,怎么上帮……今后,您就是我的技术总监!”
有奶奶助战,谢小康又多了一份自信。
小题偏要大做
文化人经商,跟大老粗经商的区别就在于——对项目是否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你不能为赚钱而赚钱,你应该有儒商的风度。现在不是啥都讲文化吗?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咱就攀上一个鞋文化。哈哈,这个由头一起,谢小康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跟那些下岗女工创业有了朝野之分、高下之别。
谢小康提笔写创业背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在尽情领略了时装和洋服的绚丽丰采之余,开始感悟传统服饰独特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意韵;西装革履、裙服高跟,奔波劳顿于公务和应酬之后,能不向往一袭布衣、一双便鞋,品茗吟诗的闲情雅趣?尽管红尘万丈歌舞喧嚣,但中国总有那么一群伟人高人异人,穿着朴素的布鞋闲庭信步指点江山:毛泽东、鲁迅、沈从文、陈寅恪、周作人、钱钟书、张中行……他们静穆幽深,仿佛一口口深井,行坐间意态从容,谈吐中旋转乾坤,他们是中国手工鞋业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他继续写道:小康手工鞋业,以挖掘民间传统手工鞋工艺,弘扬中国文化,满足现代人返朴归真、崇尚个性的时尚追求为己任……
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小康手工布鞋”的品牌,多么美妙的一语双关!谢小康想。
他接着写:小康手工鞋业,目前主产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手工布鞋。它穿着柔软舒适、宽松暖和,取料自然,既可保健养脚,又有个性魅力,和如今随处可见的用橡胶、塑料、合成材料制成的现代鞋类相比,堪称当之无愧的“环保鞋”、“绿色产品”,迎合国际潮流,追随怀旧时尚,是当今都市休闲一族的最佳选择……
写下这段激情文字,谢小康心明如镜,以上不过是玩虚的,下面要涉及的内容,才是创业要面对的实质部分。
每步都像陷阱
谢小康筹集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开个手工布鞋店似乎是绰绰有余了,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嘛,科技含量不会太高。先定位为古代手工作坊的现代版,测算一下究竟要花多少钱。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创业三部曲,每一步都得仔细推敲,钱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是原材料投资。目前手工鞋的款式,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十几年前的概念,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圆口的、方口的、松紧的、仿古的、时装的、布面的、呢面的、灯芯面的、绸缎面的、化纤面的、帆布面的、水洗布面的、素面的、碎花的、大花的、暗花的、系带的、网眼的、高帮的、低帮的、单的、棉的,卡通风格的、动物系列的、镶嵌皮料的……要应付这么丰富的款式,得准备多少材料呢?起码得找一间仓库,放上几十个架子储放这些布料和辅料。此外,还得买麻线、棉线、尼龙线,成袋的面粉、夹板、锥子、顶针之类,预计花30万吧。
其次是设备投资。必须建一个像样的设计室,有几台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AUTOCAD设计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以及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必须有一个生产车间,宽畅、通风、明亮,有完善的照明设备、空调设备、消防设备,不能像沿海的某些地下黑工厂那样生产条件恶劣,否则怎能出一流产品?必须有几套机械化辅助生产设备,如裁样机、上线机、切边机、锁眼机,它们可让手工活儿变得更规范更漂亮。这个倒好办,如今许多制鞋厂不景气,其闲置设备完全可以去廉价租用……预计花20万吧。
再者是人力投资。对于手工鞋业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投资。必须有一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他(她)要懂美术、会电脑、掌握消费潮流、了解国内外市场,还要能理解老板的意图、衔接生产环节……这人恐怕得高薪,至少3000元左右吧。至于奶奶嘛,让她在车间里走走看看就行了,主要是监督工人认真干活,工资都可以不开。基本劳动力先从再就业市场招聘10名踏实、能干、有经验的鞋厂下岗工或退休工,毕竟熟能生巧嘛,以女性为主,每月工资标准暂定800元,优者奖励。还需要一位销售经理,负责市场推广工作,这人恐怕也得高薪,至少2000元左右……预计再花20万吧。
70万元已经出去了。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花钱?喔,他一拍脑袋,还有最重要的门面没有考虑。你瞧,百密一疏,连人家下岗女工王萍都想到了西单商场……我为什么不可以去王府井、大栅栏、长安街的东方广场试试?
天,那么豪华的地界,租金得花多少钱呐?一想到这儿,谢小康的头开始大了!怎么乍望创业路,尽是鲜花铺道,阳光明媚?细想创业路,却变成处处沼泽,步步陷阱,每一环都要花钱,而且是花大钱呢?
越想压力越大
在商业高度发达,寸土寸金的北京,慢说东单、西单那样的黄金地段,就是三环路上的那些临街店铺,价格也高得离谱,一套20平米的小店面,月租也得五千,全年就是六万……
但是把手工鞋店放在三环以外的地方,又能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谁理睬你?谢小康有些灰心了。
再往深处想,手工做鞋的效率很低,即使像奶奶那样的高手,做一双像样的布鞋前后也得三天,你想想,粘布壳得用20~30层棉布叠合,晾干后剪下底样,用麻线纳千层底,一针一线得戳整整800个针眼儿!照此算下来,一个设计师,10个熟练工,一个月也不过做80双鞋,而工资却要开出一万五——这80双鞋能换来一万五千块钱吗?谢小康有点寒心了。
房租、水电、税金、医保、环保、人防、城管、培训、奥运宣传……还有若干始料不及的各种费用杂支,简直就像一根多处渗水的破水管,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啊!
最致命的一击,应该是来自一本朋友赠送的英文版精装画册《百年靴鞋》。那是经济出版社编译出版的一本外国资料,详尽记录了欧美传统手工鞋业的现代制造历史,图文并茂,从20世纪末上溯百年,所选登的那些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谢小康扪心自问: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布鞋生产精缕细刻的贵族气派已荡然无存,放眼皆是布衣之履——简单、土气、廉价、极易变形,难怪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弃之如敝履。你想想,连我奶奶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乡下妇女都能干的活儿,又有多大的含金量?
看着洋画册上那美仑美奂的一双双欧美手工靴鞋,想想自己创业蓝图中的那一双双难卖高价的大众布鞋,谢小康刚点燃不久的创业激情火焰,仿佛被一盆冷水“噗”地浇灭。
一个多月的苦心思索,38页的创业计划,瞬间变成了一堆废纸屑。
看着报纸上登出了王萍手工鞋店成功的报道,说她已在上海、大连、深圳连开了五家连锁店,独特的东方工艺产品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总产值已超过500万,并吸纳了60多名下岗兄弟姐妹再就业。
谢小康看过报纸,长叹一声,内心复杂,口中无语……
从注册公司、生产产品、危机爆发至最后失败,谢小康等三人投资50万打造的希望,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烟消云散,血本无归。
他的MBA导师告诉他,创业之前,可行性论证一定要做得仔仔细细、慎之又慎。而几年的学院熏陶,也让这个小有成就的广告公司经理在进行新的投资前,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那天无意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叫王萍的北京皮鞋二厂的下岗女工正接受电视采访,说她打算跟一群下岗姐妹一起,开一家手工鞋店,并且已经跟西单百货商场谈妥了合作事宜……
嘿,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儿!谢小康先是一阵紧张,想自己旗帜未竖就先遇上了竞争对手,怕是不祥之兆?但一看王萍那朴实的中年妇女的模样,谈吐也是实打实的听不出什么“深刻”之处,也就松了一口气。谅她一下岗女工,文化不高,资金不足,靠街道扶持,最大的资源无非是做鞋的技术和经验,凭什么跟我竞争?她会英语么?她会营销策划么?她懂市场调查么?
谢小康松了一口气,关掉电视,打算拟一份创业计划。动笔之前,他猛然想到了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技术顾问,那就是自己年过七旬的奶奶。奶奶来自河北廊坊乡下,是村里有名的巧手。谢小康从小穿的单鞋、棉鞋、虎头鞋,都是奶奶一手做出来的。
奶奶听罢大孙子的主意,慈祥地笑了,说,中,只怕如今老眼昏花,玩不出当年的花样了。
“奶奶您行的,不劳您亲自动手,只需在旁边点拨点拨就成,指挥着工人,怎么糊布壳,怎么纳底,怎么上帮……今后,您就是我的技术总监!”
有奶奶助战,谢小康又多了一份自信。
小题偏要大做
文化人经商,跟大老粗经商的区别就在于——对项目是否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你不能为赚钱而赚钱,你应该有儒商的风度。现在不是啥都讲文化吗?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咱就攀上一个鞋文化。哈哈,这个由头一起,谢小康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跟那些下岗女工创业有了朝野之分、高下之别。
谢小康提笔写创业背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在尽情领略了时装和洋服的绚丽丰采之余,开始感悟传统服饰独特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意韵;西装革履、裙服高跟,奔波劳顿于公务和应酬之后,能不向往一袭布衣、一双便鞋,品茗吟诗的闲情雅趣?尽管红尘万丈歌舞喧嚣,但中国总有那么一群伟人高人异人,穿着朴素的布鞋闲庭信步指点江山:毛泽东、鲁迅、沈从文、陈寅恪、周作人、钱钟书、张中行……他们静穆幽深,仿佛一口口深井,行坐间意态从容,谈吐中旋转乾坤,他们是中国手工鞋业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他继续写道:小康手工鞋业,以挖掘民间传统手工鞋工艺,弘扬中国文化,满足现代人返朴归真、崇尚个性的时尚追求为己任……
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小康手工布鞋”的品牌,多么美妙的一语双关!谢小康想。
他接着写:小康手工鞋业,目前主产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手工布鞋。它穿着柔软舒适、宽松暖和,取料自然,既可保健养脚,又有个性魅力,和如今随处可见的用橡胶、塑料、合成材料制成的现代鞋类相比,堪称当之无愧的“环保鞋”、“绿色产品”,迎合国际潮流,追随怀旧时尚,是当今都市休闲一族的最佳选择……
写下这段激情文字,谢小康心明如镜,以上不过是玩虚的,下面要涉及的内容,才是创业要面对的实质部分。
每步都像陷阱
谢小康筹集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开个手工布鞋店似乎是绰绰有余了,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嘛,科技含量不会太高。先定位为古代手工作坊的现代版,测算一下究竟要花多少钱。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创业三部曲,每一步都得仔细推敲,钱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是原材料投资。目前手工鞋的款式,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十几年前的概念,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圆口的、方口的、松紧的、仿古的、时装的、布面的、呢面的、灯芯面的、绸缎面的、化纤面的、帆布面的、水洗布面的、素面的、碎花的、大花的、暗花的、系带的、网眼的、高帮的、低帮的、单的、棉的,卡通风格的、动物系列的、镶嵌皮料的……要应付这么丰富的款式,得准备多少材料呢?起码得找一间仓库,放上几十个架子储放这些布料和辅料。此外,还得买麻线、棉线、尼龙线,成袋的面粉、夹板、锥子、顶针之类,预计花30万吧。
其次是设备投资。必须建一个像样的设计室,有几台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AUTOCAD设计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以及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必须有一个生产车间,宽畅、通风、明亮,有完善的照明设备、空调设备、消防设备,不能像沿海的某些地下黑工厂那样生产条件恶劣,否则怎能出一流产品?必须有几套机械化辅助生产设备,如裁样机、上线机、切边机、锁眼机,它们可让手工活儿变得更规范更漂亮。这个倒好办,如今许多制鞋厂不景气,其闲置设备完全可以去廉价租用……预计花20万吧。
再者是人力投资。对于手工鞋业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投资。必须有一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他(她)要懂美术、会电脑、掌握消费潮流、了解国内外市场,还要能理解老板的意图、衔接生产环节……这人恐怕得高薪,至少3000元左右吧。至于奶奶嘛,让她在车间里走走看看就行了,主要是监督工人认真干活,工资都可以不开。基本劳动力先从再就业市场招聘10名踏实、能干、有经验的鞋厂下岗工或退休工,毕竟熟能生巧嘛,以女性为主,每月工资标准暂定800元,优者奖励。还需要一位销售经理,负责市场推广工作,这人恐怕也得高薪,至少2000元左右……预计再花20万吧。
70万元已经出去了。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花钱?喔,他一拍脑袋,还有最重要的门面没有考虑。你瞧,百密一疏,连人家下岗女工王萍都想到了西单商场……我为什么不可以去王府井、大栅栏、长安街的东方广场试试?
天,那么豪华的地界,租金得花多少钱呐?一想到这儿,谢小康的头开始大了!怎么乍望创业路,尽是鲜花铺道,阳光明媚?细想创业路,却变成处处沼泽,步步陷阱,每一环都要花钱,而且是花大钱呢?
越想压力越大
在商业高度发达,寸土寸金的北京,慢说东单、西单那样的黄金地段,就是三环路上的那些临街店铺,价格也高得离谱,一套20平米的小店面,月租也得五千,全年就是六万……
但是把手工鞋店放在三环以外的地方,又能有多大的轰动效应?谁理睬你?谢小康有些灰心了。
再往深处想,手工做鞋的效率很低,即使像奶奶那样的高手,做一双像样的布鞋前后也得三天,你想想,粘布壳得用20~30层棉布叠合,晾干后剪下底样,用麻线纳千层底,一针一线得戳整整800个针眼儿!照此算下来,一个设计师,10个熟练工,一个月也不过做80双鞋,而工资却要开出一万五——这80双鞋能换来一万五千块钱吗?谢小康有点寒心了。
房租、水电、税金、医保、环保、人防、城管、培训、奥运宣传……还有若干始料不及的各种费用杂支,简直就像一根多处渗水的破水管,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啊!
最致命的一击,应该是来自一本朋友赠送的英文版精装画册《百年靴鞋》。那是经济出版社编译出版的一本外国资料,详尽记录了欧美传统手工鞋业的现代制造历史,图文并茂,从20世纪末上溯百年,所选登的那些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谢小康扪心自问: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布鞋生产精缕细刻的贵族气派已荡然无存,放眼皆是布衣之履——简单、土气、廉价、极易变形,难怪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弃之如敝履。你想想,连我奶奶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乡下妇女都能干的活儿,又有多大的含金量?
看着洋画册上那美仑美奂的一双双欧美手工靴鞋,想想自己创业蓝图中的那一双双难卖高价的大众布鞋,谢小康刚点燃不久的创业激情火焰,仿佛被一盆冷水“噗”地浇灭。
一个多月的苦心思索,38页的创业计划,瞬间变成了一堆废纸屑。
看着报纸上登出了王萍手工鞋店成功的报道,说她已在上海、大连、深圳连开了五家连锁店,独特的东方工艺产品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总产值已超过500万,并吸纳了60多名下岗兄弟姐妹再就业。
谢小康看过报纸,长叹一声,内心复杂,口中无语……
从注册公司、生产产品、危机爆发至最后失败,谢小康等三人投资50万打造的希望,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烟消云散,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