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是大部分工人生活的惟一依靠,在中国的大部分产业中都有进出口的影子,于是这些产业的工资就与进出口带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我们在过去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将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逐渐向以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结构转变。本文讨论的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我国工人工资和福利的影响。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出口产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业工人工资 就业
一、世界产业结构更替
早期主要发达国家在他们形成发展的轨迹上,写下了这样一条产业更替的道路,即由农矿资源密集型产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至现如今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变化。这种产业升级的道路被某种科学必然性驱使,使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这个轨道中。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波浪型,相继为补的世界产业结构。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昂贵,而技术,资本较丰富,发展中国家普遍上劳动力工资低下,技术相对落后。世界的简单劳动力流动由于受到国界,移民政策的制约以商品的进出口为媒介完成它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
二、工资价格均等化和现状
根据H—O—S的理论,这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密集型不同的产品进出口会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它仍然在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现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差还是很远的。比如在德国一个外来务工的东欧工人平均每小时要低5欧元。在这些欧盟老成员国中,一个员工平均年工资高达5万欧元。而在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一个员工平均年收入还不到7000欧元。劳动力成本差距悬殊,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和西欧公司将资金投向中东欧国家。再拿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来说,仅是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
三、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及比较优势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先,先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以便用国内生产的机器来代替进口。但我们片面发展的重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严重的资源耗费,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全要素生产率在落后的技术下难以抬头。就此建立起来的重工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不优先的问题。相反,后起的轻纺,鞋类等产业的发展倒是后来居上,以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具有优势。
从出口商品的构成上来看,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历年在15%以上,历年的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轻纺,鞋类,服装机电的出口地位仍然坚不可移。这与我国是一个资源总量较丰富,而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仍远远赶不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就业及工资的影响
1.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递减的速度增长是与我国国内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得。就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或第二阶段,我国的工业结构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开始让位于石化,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因此在与本国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得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在减少,同时对于劳动力来说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工资的稳步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民真正关心的是与经济的蓬勃增长相适应得工资的提高和福利的上升。
2.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办厂,用比他们国内便宜很多的劳动力替代一部分资本的投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过程中,只要劳动力替代资本投入能保持利润的上升或不变,这种替代不会停止。国外的剩余或者以FDI的形式,或者以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形式,又或者是纯粹的经常项目贸易差额投入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生产中。我国是一个“双顺差”国家的事实证明,我们正在利用更多的外国剩余来提高我们本国工人的工资。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新一代的青年在接受教育和科学,他们将来是可以从事复杂劳动,会熟练掌握技术的一代,但提到的农民,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为这部分简单劳动力寻找就业和提高工资也是当务之急。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出路,从1985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由11.77%增加到了48%。如果没有世界市场,我国要靠本国的经济循环来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的进程肯定比现在慢的多。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从建国起就已经在一个世界分工格局形成的大环境中,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殖民地的存在,大量攫取资源和把殖民地当成他们本国产品销售地的增长模式被一种基于自由平等互利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取代。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用于交换比自己生产更多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即使在经济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他们所付出的实物形态的物化劳动多于他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他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从而节约社会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在全球福利扩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陈仲常刘林鹏: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0期
[2]邓志新:我国出口贸易超常增长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3]马玉霞:警惕我国加工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对外经贸实务,006年第11期
[4]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徐海宁:经济学前沿理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出口产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业工人工资 就业
一、世界产业结构更替
早期主要发达国家在他们形成发展的轨迹上,写下了这样一条产业更替的道路,即由农矿资源密集型产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至现如今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变化。这种产业升级的道路被某种科学必然性驱使,使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这个轨道中。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波浪型,相继为补的世界产业结构。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昂贵,而技术,资本较丰富,发展中国家普遍上劳动力工资低下,技术相对落后。世界的简单劳动力流动由于受到国界,移民政策的制约以商品的进出口为媒介完成它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
二、工资价格均等化和现状
根据H—O—S的理论,这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密集型不同的产品进出口会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它仍然在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现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差还是很远的。比如在德国一个外来务工的东欧工人平均每小时要低5欧元。在这些欧盟老成员国中,一个员工平均年工资高达5万欧元。而在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一个员工平均年收入还不到7000欧元。劳动力成本差距悬殊,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和西欧公司将资金投向中东欧国家。再拿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来说,仅是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
三、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及比较优势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先,先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以便用国内生产的机器来代替进口。但我们片面发展的重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严重的资源耗费,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全要素生产率在落后的技术下难以抬头。就此建立起来的重工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不优先的问题。相反,后起的轻纺,鞋类等产业的发展倒是后来居上,以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具有优势。
从出口商品的构成上来看,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历年在15%以上,历年的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轻纺,鞋类,服装机电的出口地位仍然坚不可移。这与我国是一个资源总量较丰富,而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仍远远赶不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就业及工资的影响
1.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递减的速度增长是与我国国内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得。就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或第二阶段,我国的工业结构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开始让位于石化,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因此在与本国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得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在减少,同时对于劳动力来说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工资的稳步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民真正关心的是与经济的蓬勃增长相适应得工资的提高和福利的上升。
2.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办厂,用比他们国内便宜很多的劳动力替代一部分资本的投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过程中,只要劳动力替代资本投入能保持利润的上升或不变,这种替代不会停止。国外的剩余或者以FDI的形式,或者以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形式,又或者是纯粹的经常项目贸易差额投入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生产中。我国是一个“双顺差”国家的事实证明,我们正在利用更多的外国剩余来提高我们本国工人的工资。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新一代的青年在接受教育和科学,他们将来是可以从事复杂劳动,会熟练掌握技术的一代,但提到的农民,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为这部分简单劳动力寻找就业和提高工资也是当务之急。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出路,从1985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由11.77%增加到了48%。如果没有世界市场,我国要靠本国的经济循环来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的进程肯定比现在慢的多。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从建国起就已经在一个世界分工格局形成的大环境中,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殖民地的存在,大量攫取资源和把殖民地当成他们本国产品销售地的增长模式被一种基于自由平等互利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取代。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用于交换比自己生产更多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即使在经济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他们所付出的实物形态的物化劳动多于他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他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从而节约社会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在全球福利扩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陈仲常刘林鹏: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0期
[2]邓志新:我国出口贸易超常增长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3]马玉霞:警惕我国加工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对外经贸实务,006年第11期
[4]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徐海宁:经济学前沿理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