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边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一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得出答案的,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题目,尽量自己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的解决的,可以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下次澳华。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会给自己一定的启发,把问题弄明白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虚心请教的人才有更大的进步。要向学好数学,肯定要做练习题,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本是基础的知识,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找一些辅助的学习资料,开拓自己的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要总结归纳,要准们有一个纠错本做记录。分析原因并改正,到下次考试前复习时再看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类似的错误。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错误,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对作业只看批语和分数,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就错改错,而不深究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便养成不愿独立思考、不会自我检查、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改错习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做:第一步“知错”。让学生检查在哪里出了错,对书写过程的题目,自己应检查出错的步骤,怎么错了,遇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先找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而后进一步查出错误的步骤。第二步“认错”。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这是改错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许多学生往往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摸摸鼻子就算了。实际上纯属马虎的问题是极少树,大多数错误反映的是自己的知识弱点或缺陷,那些由于粗心马虎而出错的步骤,正是自己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一但对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就不会粗心、马虎以至于出错了。因此,自己要进一步分析出哪个概念、定理或法则还没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第三步“改错”。就是在认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若是填空或选择题,改错时必须写出正确的计算或推理过程,对正确的理论再次加深认识。
二、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4、多种形式的训练。
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预习、做好课堂笔记
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
四、要多复习
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个系统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任务,包括查缺漏、巩固吸收、系统归纳和浓缩记忆。 一提到复习,许多学生会马上想到总复习,因此把应付考试作为复习的主要目的,这实际上是对复习的片面理解。复习的形式是很多的,如课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等。 课堂复习有三种:讲新课前,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这叫做准备复习;老师讲完课后,往往要趁热打铁做点练习,这是以消化为目的的准备性复习;一节课将结束时,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这是以吸收为目的的梳理性复习。 课后复习以消除遗忘、强化记忆为目标,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应当对照课堂笔记与教材进行比较性复习,然后再做作业。 单元复习是指完成了一章或一组内容后的复习,主要采取比较异同,寻找内在联系,筛选累积的方式进行。 期末复习主要是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综合,系统归类的过程。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最宝贵的时间是课后复习,因为防止遗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就会忘记,过一天会忘记一半以上,经过两天就会忘记2/3左右,以后遗忘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学习后若不及时复习,就会大大增加复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率。
总之,学好小学数学要注意多种方法结合,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知识。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边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一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得出答案的,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题目,尽量自己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的解决的,可以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下次澳华。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会给自己一定的启发,把问题弄明白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虚心请教的人才有更大的进步。要向学好数学,肯定要做练习题,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本是基础的知识,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找一些辅助的学习资料,开拓自己的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要总结归纳,要准们有一个纠错本做记录。分析原因并改正,到下次考试前复习时再看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类似的错误。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错误,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对作业只看批语和分数,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就错改错,而不深究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便养成不愿独立思考、不会自我检查、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改错习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做:第一步“知错”。让学生检查在哪里出了错,对书写过程的题目,自己应检查出错的步骤,怎么错了,遇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先找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而后进一步查出错误的步骤。第二步“认错”。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这是改错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许多学生往往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摸摸鼻子就算了。实际上纯属马虎的问题是极少树,大多数错误反映的是自己的知识弱点或缺陷,那些由于粗心马虎而出错的步骤,正是自己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一但对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就不会粗心、马虎以至于出错了。因此,自己要进一步分析出哪个概念、定理或法则还没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第三步“改错”。就是在认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若是填空或选择题,改错时必须写出正确的计算或推理过程,对正确的理论再次加深认识。
二、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4、多种形式的训练。
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预习、做好课堂笔记
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
四、要多复习
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个系统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任务,包括查缺漏、巩固吸收、系统归纳和浓缩记忆。 一提到复习,许多学生会马上想到总复习,因此把应付考试作为复习的主要目的,这实际上是对复习的片面理解。复习的形式是很多的,如课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等。 课堂复习有三种:讲新课前,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这叫做准备复习;老师讲完课后,往往要趁热打铁做点练习,这是以消化为目的的准备性复习;一节课将结束时,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这是以吸收为目的的梳理性复习。 课后复习以消除遗忘、强化记忆为目标,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应当对照课堂笔记与教材进行比较性复习,然后再做作业。 单元复习是指完成了一章或一组内容后的复习,主要采取比较异同,寻找内在联系,筛选累积的方式进行。 期末复习主要是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综合,系统归类的过程。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最宝贵的时间是课后复习,因为防止遗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就会忘记,过一天会忘记一半以上,经过两天就会忘记2/3左右,以后遗忘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学习后若不及时复习,就会大大增加复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率。
总之,学好小学数学要注意多种方法结合,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