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与人类的未来密切相关。西方哲学的“科学情结”表现为一种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的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人类实际上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因此,有必要从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转向“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强调人指向未来的存在论维度,以对未来的领会来指引和改变现实,亦即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或自由的思维方式。人们已变得不能忍受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世界,因为可能性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虚无主义,以至于人们宁愿“逃避自由”,接受必然性的、决定论的世界观。然而现实却是,人类已经被逼入到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所以哲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可以避免虚无主义的威胁。而这已成为当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
其他文献
清末十年,革命派、立宪派与清政府三大势力角逐于中国政治舞台。革命派与立宪派相互冲突抵牾,又从革命与立宪两个方面左右夹击清政府。清政府欲避免革命,则不得不立完,遂与立宪派有相呼应之势。但清政府之立宪,昧于大势,反应迟钝,且力图在政治变革中最大限度地维护既得利益,立宪派于失望中日益分化、倒戈,清政府成为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在此格局中,每一方的动作,都对其他两方造成影响,三方形成冲突与博弈的复杂关系。大致说来,革命党的每一激烈举措,必然推动立宪主义向前推进一步。而凡是清政府对于立宪消极应付,立宪主义遇阻,革命主
2011年不仅是中国经济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_国经济面临转变发展模式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从高位缓慢下滑,进入适度增长区间,消费、投资增速平稳,出口顺差有所减少。这反映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重新认识“GDP”,淡化“GDP”考核,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关注理论界的研究动态,跟踪国内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笔者发现,2011年度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货膨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今年4月27—28日,本刊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文学语言专题的第三次会议。本次会议开得精彩生动,本刊将陆续发表部分会议论文。这里选取陈引驰、陈思和、黄维操和郜元宝诸位教授在会议上的发言做成一组笔谈,使大家可以更有现场感地了解会议的主旨和气氛,并希望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话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客观、准确地对该年度的学术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从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规范程序、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
如果用重返经典文本与面向中国问题来概括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型取向,用返本开新与话语重塑来概括近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路向,那么,同一时期的西方哲学研究则致力于立足国际视野和本土耕耘。当前国内西方哲学研究具有双重定位:一是引介、翻译、诠释和批判“西方哲学”,原则上英语世界和欧洲大陆古往今来的哲学皆为其研究对象,可谓“在中国的西方哲学”;
作为一项文化实践活动的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包含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说,文化即人的创造性活动,文化创新是知识生产的本然状态,缺乏创新的学术必定不能传之久远。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由于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激烈反传统的曲折,作为一种历史反拨,最近20年来古典知识传承的重要性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这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但是,今人阐发传统,如欲真有价值,也不会简单地重复前人,而一定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创新。更何况,学术研究虽然有其自身之价值,为学术而学术也有其理由,但是,学者从事学术活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事情,以学
“都市维度与思想深度的碰撞——全球时代中国城市话语的建构”系列讲座 本刊讯 作为东方讲坛学术讲座特别版之一,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以“都市维度与思想深度的碰撞——全球时代中国城市话语的建构”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分别于2011年11月17、21、24、29日,12月5、8、12、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苑楼人文与传播学院举行,宋俊岭、张鸿雁、阎克文。李孝聪、郑时龄、刘津渝、
现代性与劳动叙事存在着直接的逻辑和事实关联,劳动成为现代个体自我和社会秩序形成的关键。现代性离不开“劳动叙事”,它需要“劳动叙事”来正当化自身,而“劳动叙事”则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全新的叙事方式。与之相区别,前现代的劳动概念更多地指涉道德和社会的涵义。当代以来,劳动叙事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吉登斯、哈贝马斯、鲍曼等人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超越劳动叙事,重建现代社会的新叙事。在现代性危机面前,社会理论家们基于“寻找政治”,重新寻找规范性伦理的可能性,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立场。
东亚同文会首任会长近卫笃麿出身贵族,是活跃于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对东亚问题抱有极大兴趣,作为“日清同盟论”“支那保全论”的提倡者,与不同背景的清朝人物有过交往。1899年和1901年,近卫笃麿两度赴中国视察,可以说正是实践其对华政策理念的劈山开路之旅。从现存近卫往来书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圈子,也基本以这两次访华为界:最先打交道的中国人,是戊戊政变后流亡海外的康、梁;1899年游历华中、江南,与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大吏建立关系;1901年访问华北,其交际圈扩展至荣禄、王文韶、瞿鸿被、袁世凯等中枢大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