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器乐教学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器乐教学尤其是民族乐器的学习,在广东惠州地区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足够重视。然而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的学习乃是有重要意义,就此笔者综合分析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两岁后学习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品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小学阶段是孩子处在发育与成长的初级阶段,是好奇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铃木认为,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尽量在早的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器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培养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器乐演奏时,眼、耳,手、脑需互相协调和配合,演奏者不仅需要眼睛看谱,还需手指耳朵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及时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器乐的学习将音乐知识、音乐作品欣赏及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流派众多,不同地域的器乐曲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学生也会了解该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小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授民族器乐必然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年级学段学生出现热衷流行音乐的现象,对于聆听民族音乐或是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兴致并不高漲甚至冷漠,相反低年级学段学生往往对各种形式内容题材的音乐都富于好奇心,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选择民族乐器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启发和长期训练和熏陶的美感教育过程,而民族乐器的学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陶冶和训练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学习乐器演奏时,先哼唱曲调,将演奏与演唱紧密结合,不仅学习了演奏技艺,又通过演唱方式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寓意。这样学生能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器乐演奏中。
二、惠州地区学习民族器乐的现状及出现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虽然民族器乐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民族音乐课程只占音乐教育课程的10%。在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中,3-6年级的器乐教学内容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由此可看出,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小学阶段的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到中国民族器乐或是西方管弦乐队乐器,器乐教学通常处于缺失状态,并划归在学校课外活动中,以各类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着。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器乐教学,特别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任往往由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担任。那么,广东省惠州地区的民族器乐学习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上列表是笔者统计广东惠州地区参加2016年度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统计情况。此次考级活动共1314人参加,钢琴考级者已达849人,占64.61%;架子鼓、爵士鼓考级者为71和4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5%。民族乐器中古筝考级者达141人,占总考级人数的10.73%;葫芦丝考级者41人,占总人数的3.12%;然而诸如二胡琵琶笛子类考级人数分别为1、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8%、0.23%、0.46%,可谓寥寥无几。实际上,出现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识读乐谱等能力的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应该做到以聆听欣赏、演唱、演奏相结合,以参与、探究、表现、实践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重等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的这种严峻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势。由于我国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器乐“寒碜”“土气”,反而更加偏爱“流行”“时尚”的西洋乐器。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器乐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1.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倡导和支持下,绵阳北川中学进行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办法便是将器乐教学引进课堂。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分成三组27个课改班(古筝班、笛子班、二胡班、大提琴班等)。采用走班上课的形式,所需乐器古筝40架、二胡100把、琵琶100把等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前来教学;北川中学提供教室及相关设备和音乐器材存放柜等硬件设施。首师大与北川中学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创办出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和成果。
笔者在参加惠州市惠城区2016年“强师工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时参观交流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广州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此校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史。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学校的管弦乐团、民乐班、语言艺术班等等一应俱全。为何此校在艺术工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呢?究其原因是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先烈东小学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了学校附近的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采用“教师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策略方法打造各种乐团。这些成功案例也引发着我们思考:学校是否可以多多利用周边乃至本区的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区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呢?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应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本区资源条件,不可模仿照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特色之路。 2.民族乐器社团的创设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立民族乐器兴趣班,我们往往会认为有着浓厚兴趣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更能创造出斐然成绩。然而,笔者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年11月创办二胡社团以来,挑选的学生都是在手指条件、节奏感、音准感占有优势的“好苗子”,然而在为期两年的二胡社团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同等先天优势条件下,取得父母支持购买了乐器并能在家练习的学生比没有购买乐器的学生演奏姿势要更加规范;而在同等购有乐器条件下,有父母的陪练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练的孩子的演奏要更为优秀。这说明,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和培养比所谓的“天分”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在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中的铃木教学法是以小提琴为教学乐器为主。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便是:家长参与。家长不仅是出席每堂课还旁听其他孩子的课;学会拉奏一两首简单的乐曲和使他们能在家里成为好的教师并跟孩子一起演奏,启发孩子学琴练琴的兴趣;家长学会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学会演奏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曲子并掌握基本原则;另外家长参加孩子在家的每天练习,并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掌握课程中的要点;家长每天给孩子放听正在学习的音乐的录音。如此可见,之所以20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了铃木的“才能教育”,能在三四岁起就拿着小提琴,出色的地演奏莫扎特等名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与家长们对孩子的莫大付出乃是息息相关。
3.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规范体系趣味化
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般以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相对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国外集体课教学来说,我国的儿童集体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尽管社会上的民族器乐教材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然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严重匮乏。
民族器乐集体课急需规范化、体系化和趣味化为一体的教材。无论是编写还是教学所用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内容都要具备儿童必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精选典型和优秀的教学曲目,在教材的曲目要极大的积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乐曲體裁选择应丰富多彩并注重多元文化,练习曲与乐曲数量编排比例要合理,练习曲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基础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教材的语言表述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所选曲目的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音乐背景知识、曲目选择、技能要求和演奏形式等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热爱音乐;采用多种媒体(如vcd等)来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族器乐的学习在加强读谱识谱能力、参与音乐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本文针对广东惠州地区器乐学习现状,对小学阶段中的民族器乐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及个人的拙见,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愿此文能带给学校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两岁后学习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品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小学阶段是孩子处在发育与成长的初级阶段,是好奇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铃木认为,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尽量在早的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器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培养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器乐演奏时,眼、耳,手、脑需互相协调和配合,演奏者不仅需要眼睛看谱,还需手指耳朵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及时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器乐的学习将音乐知识、音乐作品欣赏及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流派众多,不同地域的器乐曲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学生也会了解该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小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授民族器乐必然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年级学段学生出现热衷流行音乐的现象,对于聆听民族音乐或是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兴致并不高漲甚至冷漠,相反低年级学段学生往往对各种形式内容题材的音乐都富于好奇心,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选择民族乐器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启发和长期训练和熏陶的美感教育过程,而民族乐器的学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陶冶和训练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学习乐器演奏时,先哼唱曲调,将演奏与演唱紧密结合,不仅学习了演奏技艺,又通过演唱方式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寓意。这样学生能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器乐演奏中。
二、惠州地区学习民族器乐的现状及出现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虽然民族器乐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民族音乐课程只占音乐教育课程的10%。在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中,3-6年级的器乐教学内容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由此可看出,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小学阶段的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到中国民族器乐或是西方管弦乐队乐器,器乐教学通常处于缺失状态,并划归在学校课外活动中,以各类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着。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器乐教学,特别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任往往由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担任。那么,广东省惠州地区的民族器乐学习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上列表是笔者统计广东惠州地区参加2016年度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统计情况。此次考级活动共1314人参加,钢琴考级者已达849人,占64.61%;架子鼓、爵士鼓考级者为71和4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5%。民族乐器中古筝考级者达141人,占总考级人数的10.73%;葫芦丝考级者41人,占总人数的3.12%;然而诸如二胡琵琶笛子类考级人数分别为1、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8%、0.23%、0.46%,可谓寥寥无几。实际上,出现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识读乐谱等能力的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应该做到以聆听欣赏、演唱、演奏相结合,以参与、探究、表现、实践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重等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的这种严峻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势。由于我国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器乐“寒碜”“土气”,反而更加偏爱“流行”“时尚”的西洋乐器。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器乐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1.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倡导和支持下,绵阳北川中学进行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办法便是将器乐教学引进课堂。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分成三组27个课改班(古筝班、笛子班、二胡班、大提琴班等)。采用走班上课的形式,所需乐器古筝40架、二胡100把、琵琶100把等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前来教学;北川中学提供教室及相关设备和音乐器材存放柜等硬件设施。首师大与北川中学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创办出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和成果。
笔者在参加惠州市惠城区2016年“强师工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时参观交流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广州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此校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史。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学校的管弦乐团、民乐班、语言艺术班等等一应俱全。为何此校在艺术工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呢?究其原因是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先烈东小学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了学校附近的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采用“教师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策略方法打造各种乐团。这些成功案例也引发着我们思考:学校是否可以多多利用周边乃至本区的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区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呢?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应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本区资源条件,不可模仿照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特色之路。 2.民族乐器社团的创设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立民族乐器兴趣班,我们往往会认为有着浓厚兴趣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更能创造出斐然成绩。然而,笔者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年11月创办二胡社团以来,挑选的学生都是在手指条件、节奏感、音准感占有优势的“好苗子”,然而在为期两年的二胡社团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同等先天优势条件下,取得父母支持购买了乐器并能在家练习的学生比没有购买乐器的学生演奏姿势要更加规范;而在同等购有乐器条件下,有父母的陪练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练的孩子的演奏要更为优秀。这说明,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和培养比所谓的“天分”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在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中的铃木教学法是以小提琴为教学乐器为主。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便是:家长参与。家长不仅是出席每堂课还旁听其他孩子的课;学会拉奏一两首简单的乐曲和使他们能在家里成为好的教师并跟孩子一起演奏,启发孩子学琴练琴的兴趣;家长学会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学会演奏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曲子并掌握基本原则;另外家长参加孩子在家的每天练习,并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掌握课程中的要点;家长每天给孩子放听正在学习的音乐的录音。如此可见,之所以20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了铃木的“才能教育”,能在三四岁起就拿着小提琴,出色的地演奏莫扎特等名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与家长们对孩子的莫大付出乃是息息相关。
3.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规范体系趣味化
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般以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相对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国外集体课教学来说,我国的儿童集体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尽管社会上的民族器乐教材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然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严重匮乏。
民族器乐集体课急需规范化、体系化和趣味化为一体的教材。无论是编写还是教学所用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内容都要具备儿童必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精选典型和优秀的教学曲目,在教材的曲目要极大的积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乐曲體裁选择应丰富多彩并注重多元文化,练习曲与乐曲数量编排比例要合理,练习曲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基础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教材的语言表述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所选曲目的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音乐背景知识、曲目选择、技能要求和演奏形式等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热爱音乐;采用多种媒体(如vcd等)来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族器乐的学习在加强读谱识谱能力、参与音乐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本文针对广东惠州地区器乐学习现状,对小学阶段中的民族器乐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及个人的拙见,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愿此文能带给学校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