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多次出现过人口迁徙的状况。随着人口不断迁徙、流动,促进了我国民族的融合、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
  
  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迁徙。其中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漾古人的南下。二是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如东汉、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三是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二、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进攻中原以及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因此北方人日大批南迁。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无暇顾及,先后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鲜卑等族,势力日益强盛,经常侵扰北部边郡。刘秀为避免边境冲突,徙民内迁。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专制统治陷入瘫痪状态,名存实亡,全国逐渐形成军阀势力割据混战的局面。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浩劫,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一些地方几乎人烟断绝,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沃土良田,变成一片片荒野,百姓失去生产条件,背井离乡,移徙四方。
  
  三、历史上的两次迁徙大高潮
  
  我国古代出现过两次人口迁徙高潮: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匈奴人攻破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建康。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使得江南人士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二是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直至两宋。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四、大迁徙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迁入关内,逐渐和汉人融合;迁到南方的汉人和百越各族不断融合,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2 唐后期至两宋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进人中原地区,和汉族人相互影响,至元代,已被视为“汉人”;唐朝以来,迁到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我国又一次出现民族大融合高潮。
  
  五、大迁徙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
  
  人口的迁徙,带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大量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在唐代,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在北方;到宋、元、明时,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分布在南方,尤其集中到长江三角洲的苏杭一带,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最早就在这个地方产生。
其他文献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我一直不以为然。从一毕业起,我就承担了语文教学工作,固执地认为我只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这一科就行,即便研讨,也是和同学科的教师研讨。近些年,由于
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既包括教材内容的变革,也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内容上,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在教学理念上,新教材更突出师生双赢;在教学方式上,新教材倡导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在各学科的改革中,历史学科的变化最大,不仅教材体例与以往大为不同,而且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更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有利于学生终生成长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探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何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虽然多次讲解,对同学们的错误进行指正,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发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图示的方法对概念、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宋史·岳飞传》称:“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徽宗宣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之间,教学基础和课程资源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因此,语文教材在编选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城乡差异等因素,要有较广的适应性,留有足够的空
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
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广,其目的是想通过某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广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其实无论是先学后教,或是学案导学,任何一种模式都要有针对性地利用于教学中,这种针对性表现在一要针对学情,二要针对课情,也就是要因材施教,要巧用教学模式,巧用教法和学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法、学法要因“学情”不同而施教    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认知规律,
一、推陈出新。巧设疑点    平铺直叙的陈旧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听课时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教学过程入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兴奋起来,比如在讲课中先提出疑点,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再逐步揭开答案,学生也就一步一步地被调动起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激发
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一个明显变化:基础知识有所淡化,阅读与写作内容逐渐升温。深圳市2003年中考以一篇作文来确定考生的语文成绩;上海市则连续三年采用“阅读+写作”的形式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初中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初中政治教育质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