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肯定与否定之歌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2009_3389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外的爱
  【西班牙】洛尔迦
  无人理解你的黑暗腹部
  玉兰的深郁香气。
  无人知道你在唇齿间
  是怎樣折磨爱的蜂鸟。
  一千匹波斯小马安睡在
  你额头的月光广场里,
  当我穿过四个夜晚拥抱住
  你的腰身,雪的敌人。
  而你的一瞥,在灰泥和茉莉间,
  是种子的苍白的枝杈。
  我从我心里翻找着,为了给你
  总是说着总是的象牙字词。
  总是,总是:我的苦痛的花园,
  你的总是逃避的身体,
  我的口腔里满是你静脉的血,
  你的嘴失去光泽,因我的死。
  (王家新 译)
  西班牙诗人洛尔迦,被佛朗哥独裁政权枪杀,年仅三十八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洛尔迦留存于世的诗歌并不多,却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聂鲁达对他就赞赏有加。首先将洛尔迦的诗歌引入中文世界的是戴望舒先生。在留学西班牙期间,戴望舒深切感受到洛尔迦与自己精神气质的共通之处,怀着发现新大陆的欣喜心情翻译了洛尔迦的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轻盈的洛尔迦的同时,也激活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堪称翻译与创作互相影响的典范,也成就了一段诗心汇通的佳话。此后,又有陈实先生出于对洛尔迦的喜爱,对亡友戴望舒的纪念,而收集翻译了洛尔迦的诗歌。最近,则是诗人王家新独译了洛尔迦的诗,集结为《死于黎明》出版。这首《意外之爱》便是诗人王家新的译作之一。有论者认为,王家新的翻译为洛尔迦带来了有别于轻盈的涩重与尖锐,丰富了汉语诗界对洛尔迦的多面认识。毫无疑问的是,王家新在翻译中注入了鲜明的自我风格,成就了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而这种创造性翻译也是王家新奉行的准则。此处暂且搁置诗歌翻译在多大程度上应当尊重原诗的问题,而单就诗人的创造性而言,王家新的翻译也有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就细节而言,有诸多令人费解之处,如“黑暗腹部”“雪的敌人”“总是说着总是的象牙字词”等等,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与费解。因外文能力有限,此处我无法找来西班牙诗作进行对照与甄别,但就语言的优雅与精确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恐怕难称佳译。王家新这首译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呈现出了洛尔迦诗歌复杂的内在音乐性——一种徘徊往复、时而硬朗、时而游移不定的音调特征,表现出了爱情在否定与肯定中持续往复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接近洛尔迦的有效路径。
  诗的开篇“无人理解你的黑暗腹部/玉兰的深郁香气。/无人知道你在唇齿间/是怎样折磨爱的蜂鸟。”以连续的绝对笃定语气,表明了爱的唯一性与独一性,将爱情确定在“我”与“你”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之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密语空间;同时也体现了洛尔迦丰富的想象力和赋形能力,将自然意象与女性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一千匹波斯小马安睡在/你额头的月光广场里”,用形象恰切的比喻,巧妙地刻画出恋人小巧可人的安详神态,表现了恋人沉静的精神气质。而这种对精神气质的观看与迷恋,迅速转换为对肉体的迷恋与占有:“当我穿过四个夜晚拥抱住/你的腰身,雪的敌人。” 这其中蕴含着一股深厚强烈的欲望。肉体之欢娱否定了精神之爱,或者是为了将无形的精神之爱牢牢地固定下来。正如巴迪欧所言:“友情不需要身体的体验,不需要在身体享受中的回响。这就是为什么友情是一种最为理智的情感。不过,爱情,在持续中,有着友情的一切正面特征。但是,爱情是朝向他人的存在之整体,而托付身体是这种整体的物质象征。”令川流不息的精神片段在肉体中有所附着,在短暂中享受到永恒的体验,这是爱的强制性和独断性决定的。接下来,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而你的一瞥,在灰泥和茉莉间,/是种子的苍白的枝杈。/我从我心里翻找着,为了给你/总是说着总是的象牙字词。”在你短暂的一瞥之中,激发了我心中强烈的爱欲;而我则在这种欲望的窥探之中祈求永恒,企图在这变幻不定的情绪之中,倾吐出永恒的盟约,渴望将这变幻的爱情永恒化。 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肯定性的愿望却遭到了否定。“总是,总是:我的苦痛的花园,/你的总是逃避的身体,/我的口腔里满是你静脉的血,/你的嘴失去光泽,因我的死。”肯定性的追求与否定的逃避之间对峙着。“爱总是朝向他人的存在,他人带着他的全部存在,在我的生命中出现,我的生命于是就此暂时中断而重新开始。”沉浸在纯粹强烈爱情体验中的人,对恋人的反馈异常敏感,往往经受着方生方死的生命体验——一方面,恋人积极的回应赋予了其强烈的生命力量;另一方面,些许拒绝又引发了灰烬般的死亡体验。爱情体验就在两种力量的缠绕对峙中持续往复。
  整体而言,全诗的四小节,构成了一个行进着的爱的故事,共同构成了爱情不同面向的变奏。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精神与肉体种种对立元素联系在一起。将这种复杂细微的爱情体验,转化为可感的语言形式,对诗人的感受力和写作技艺都是严峻的考验。所幸的是,洛尔迦完成了这种高难度的挑战。洛尔迦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观能力,在简洁的形式之中,表现了复杂细微的情感体验,为我们奉献了一首精美的情诗。这是一个完全向恋人敞开的灵魂,用纯粹而又真挚的嗓音,唱出了痛苦与欢乐交织成的声音结晶。在其中,洛尔迦享受着深沉真挚的爱带来的欢娱,也忍受着因爱而伤带来的深切痛苦。正如聂鲁达所言:“他表达了爱,人的美好感情。纯粹美好。”洛尔迦以绝对的真诚,表现了“我”和“你”之间时而亲和时而疏离的关系,肉体与精神、短暂与永生、绝望与希望等种种对立的情绪,既相互矛盾又并存的生和死的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本相。
其他文献
在越来越强调艺术本体和文学独立的今天,诗坛内部对人民性的要求有着审慎的态度。一方面是外界不断有着强烈的吁请,一方面是不少人有意回避这个文学维度。事实上,人民性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时隐时显的艺术要求,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内涵和视角。如果从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理解人民性的新内涵,也许可以更好地展望新时代诗歌,更好地预期一种更加圆融的艺术理想和更加宽阔的艺术空间。一  诗歌产生于生产劳动,在源头
期刊
海男的写作离不开辽阔的云南版图,从一开始写作,海男就是边疆版图中飞翔于半空中的一只蝴蝶,它沿着高低不平、起伏荡漾的盆地、丘陵、峡谷低飞着,之后,孕育了海男的许多重要的文本。新诗《揭秘者如是说》,出自海男写作最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海男在多数时间中都能柔软地拒绝着外在的喧嚣,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陪伴她的是写作,低调的吟唱与漫步。  《揭秘者如是说》以自然主义的技艺融入了魔幻的万象,揭示出诗人内心世界
期刊
南子:繁复的简约主义者  说实话,这篇文字在我这里耽误或者停留了很久。我答应南子要写一篇印象式的文字,可是坐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我的大脑里关于南子的记忆,竟是模糊而迷蒙的。  人群里的南子,多数时候是安静的,细致的,也是简约的。南子的“安静”,甚至是一些欢乐场合里的“特立独行”,在这个大声喧哗的时代里,多少显得有一些“落寞”。  但在另一些时候,南子骨子里的侠肝义胆,还是让人“乱目相看”的。  对,
期刊
如何能从自身行走中通过持续的思考、心灵的映照去重新认识与发现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里的真善美和终极之道,娜仁琪琪格的诗集《风吹草低》给了很好的答案。这部诗集从头到尾纯净抒情,气象万千,不仅具有画面美、音乐美,而且还隐含神性的内涵以及对人性的珍惜,对人的善意等。就像娜仁琪琪格这个人本身,从内而外散发着美的气质与善的光晕,一种不可复制的个体生命的气息就在她的人与诗文里。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借助大自然获得
期刊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会住着一两只相亲近的动物,它们会牵引着你的生活。  在中学时代的时候,阅读了至今仍称为经典名著的《飘》,里面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令我感慨眩目,再无法忘怀。以致在青年时,带着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着迷与偏执,在它的续篇《斯佳丽》出版后,便立即买来阅读。这部小说是我阅读生活中,在被极少阅读二次以上的小说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斯佳丽历经种种磨难终于重新寻回男主人公白瑞德的怀
期刊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 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
期刊
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为汉语新诗带来了一道新的风景。其中,藏族青年诗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处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地带,既有独特的民族经验,又和同龄人一样,面对着更为驳杂的全球化景观。在汉语诗歌的书写中,他们一方面与汉诗传统发生着必然联系,用跨文化的视野回应这一传统,一方面又用本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表达对汉诗进行补充。关注藏族青年诗人,在发现诗美的同时,也利于重启对汉语新诗的理解,从而对支持新诗
期刊
作为诗人的“我”,一旦被置入繁富、驳杂的大千世界,如何从常规通向高处而不至沦入琐碎,十分考验诗人的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部分80后诗人的作品研判,展示中国80后诗人作为文字场景、现实气场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所显示出的雄心与气度。  一、文字场景的“本在”与“再造”  (一)文字的原始气息和修辞景观  中国80后诗人最擅长制造文字场景——文字的原始气息、文字的修辞景观、文字的极致理想等等总能在他
期刊
放眼望铁马冰河,谈笑间攻城拔寨。一部名为《金盔》的三十五年军旅诗选,让人感到刘立云的诗气血飞扬,充满让人热血沸腾的能量和创造力。  追根溯源,它源自刘立云先天的生命之气,而后天的蓄养则跟他军人的职业有关。血性与阳刚是军人的精气,刘立云不仅每天耳濡目染,体验并学习着,而且也有意以此主动去强化和暗示自己,从自觉到本能,一遍遍地将这种质素涂抹在心理上,渐渐地形成了他的一种潜意识性情以及习惯。就像他那首著
期刊
我认识孙江月已三十多年了,我在《星星》供职时,就认识了他,后来我到北京中国作协工作,仍与他保持友好联系,所以在我视野和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诗人,虽然他地处较为偏僻的四川鬼城丰都(今属重庆市),但是他坚持诗歌写作,坚持为诗歌做事,让人感动。他创办的民间《方向》诗刊,办得也很出色,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尤其使我感叹!  孙江月是重庆长江库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当今中国诗界星空的诗人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