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中的“大国重器”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84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海冰包围的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群。安磊 摄
夕阳下的中国海油锦州9-3 油平台,海冰会随着潮汐不断运动。

  冬季来临,辽东湾如期进入了海冰期。蔚蓝的海面上,漂浮的海冰在夕阳余晖下好似一个个沙丘,层峦叠嶂。破冰船缓慢穿过冰封的海面,发出嘎嚓嘎嚓的声响,雪花的白和大海的蓝一同向我袭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落日美景中,有两座相连的钢架结构采油平台矗立在海上,异常显眼。
  这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海上油田——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群。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23℃,冰期约90天,冰厚20~40厘米,最大冰厚可达60厘米。相较于陆地,海上采油本身的难度就较高,现在多了一层海冰,开采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保证油田的安全生产和原油外输,一场破冰行动在所难免。采油平台上有生产、维修、安全、外输等四大专业,每个专业下又有不同的班组来保障采油作业和除冰保产工作。由于潮汐和风力的影响,平台的带缆走道或沉箱上集聚了大量的海冰,尽管平台都加装了抗冰锥体,但还需要海油人扛起铁锹、榔头、十字镐,或利用融冰设备对抗“来犯”的海冰。
  “整个平台都在晃动,就像地震一样,除冰回来,腿像挂上铅一样。”机器维修工袁卫光回忆道,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冰情应该是在2016年,当时沉箱上的海冰大概有30~40厘米厚,这些海冰不断叠加持续撞击着平台。如果不及时清理海冰,它们会越叠越高,撞击力度就会越大,有可能会导致采油设备上的管线松动和设备故障,产生石油泄漏等问题。
  挂着冰锥的护栏、冰冷且陡峭的楼梯,因为采油设备分布在不同楼层,类似袁卫光这样的海油人每天都要走上几回这样的“路”。除了日常检修采油设备外,袁卫光还要时刻关注着海上的冰情。无论是白天黑夜,你都能看到海油人维修、巡检的身影。他们用一腔热血,融化了这里的冰。
  除此之外,还有两艘破冰船守护在采油平台周围。“我们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出现。”陈船长介绍到,海冰是“生长”起来的,看似不大的冰块在海水潮涨潮退的运动中会迅速堆积。如不及时清理,不仅影响平台的安全生产,还会导致油轮无法停靠影响外输作业。破冰,是破冰船冬季日常的主要任务。破冰船围绕着平台四周转圈,把大块的海冰压碎,然后配合着平台上的气爆冲冰装置加速海冰的消散。
清晨,由于温度较低,海冰堆积迅速。
站在停机坪上,操作工郑德兵指着漫天繁星说,咱们在渤海最北端为祖国能源事业做着贡献,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所以咱们海油人必须好好干,就像这天上的星星,咱要做就做“最亮的那一颗”!宫瑞卿 摄
中国海油员工正在除冰,高处的悬冰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有坠落伤人的危险。宫瑞卿 摄
中國海油员工正在现场勘查冰情。安磊 摄
机器维修工袁卫光巡检采油设备时,每次都会经过这个“海景阳台”。
破冰船正在破冰,24小时守护在平台周围。安磊 摄

  嘎嚓嘎嚓嘎嚓,冰与船的“相拥”听起来是那样的悦耳。迎着船头望去,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海中,锦州9-3油田群就像一座孤岛,工作在这里的海油人只有通过运输船和直升机往返港口。作业人员正常情况下,要在海上连续工作28天才能回到陆地倒休28天。
  风来了,信号就来了。海上作业人员这样调侃道。在早些年4G基站未建立之前,与外界的沟通只能通过卫星电话。看看海、打打球、发发呆是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而看海,更多时候是看向家的方向。
  在离开采油平台时,我站在船舱外,风打在脸上,有点疼。我似乎又看到了他们,正在“欣赏”夕阳余晖下的海阔天空。
采油平台采取28天轮班制度,中国海油员工通过吊笼上下平台。
采油平台上的安全指示灯,中国海油锦州9-3平台已经守住了20个寒冬的安全生产和外输。
一半海水,一半海冰,一座采油平台孤悬于海上。
倒班船载着换班的工人,到岸意味着回家。
其他文献
阿根廷摄影师加博·卡鲁索(Gabo Caruso)一直以来为边缘群体发声。  卡鲁索原名为玛莉亚·加布里埃拉·卡鲁索·卡西卡里斯(MariaGabrielaCarusoCatsicaris),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摄影师。她将自己的实践视为连接拍摄对象和观看者的桥梁,从而让观看者更接近现实。她力图通过照片探索政治问题的界限。因此,她一直热衷于讲述跨性别者、难民、移民、LGBTIQ群体(LG
期刊
2019年全球最贵的10件摄影作品  摄影收藏的价值已经在国内学界、业界讨论多年,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什么样的照片能卖钱、能卖高价钱,必须经过市场检验,而相比于画廊和私人交易等一级市场,拍卖市场因更加透明和操作规范化,能为我们了解摄影收藏市场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2019年,哪些摄影师的作品受到市场青睐?我们从全球摄影收藏二级市场数据中,梳理汇总了2019最贵照片Top10,希望对读者朋友们了解
期刊
1985年,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MuseumofModernArt,MoMA)摄影总监的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Szarkowski)策划并举办了第一届新摄影展,他希望借此将当代艺术创作划为MoMA摄影部规划的重心,通过一年一次的展览将当代摄影领域中最令人兴奋、引人注目的成就呈现出来。  自那以后,“新摄影”系列展览已成功举办26届,得益于不同策展人对当代摄影领域敏锐的触觉,新摄影展在
期刊
1950年代初的国际相机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种极其精巧又怪异的双反相机——使用16毫米胶卷的“迷你考德”(MinicordTLR)微型双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图01)。国内有人说它是“袋鼠之国”澳大利亚的惊世骇俗之作。可是,仔细看看产地标牌(图02),写的明明是MADEINAUSTRIA(奥地利制造)而不是MADEINAUSTRALIA(澳大利亚制造)——这是货真价实的奥地利产品,首先传播它来自澳
期刊
1月22日, 在武汉汉口火车站,旅客戴口罩进站乘车。肖艺九 摄  2020年的开局,对于中国人来讲,永不会忘。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更是受到全球关注,封城、交通中断、医院满员、医疗物资告急……每一天的新闻都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逃离武汉,逃离湖北,而一些人却在艰难时刻“逆向而行”。  新華社的多位记者第一时间进入疫区,在缺少专业医疗防护器具的情况下,记录下了特殊时期的武汉。无论
期刊
普西安玛拉N.& 克莱尔·阿尼,《吉祥天女》,来自《本土典型人物》系列,2000 年~ 2004年,彩色耦合印相。图片由印度艺术和摄影博物馆(MAP)提供。  位于印度南部班加罗尔的一所新兴艺术机构艺术与摄影博物馆(MuseumofArt&Photography)于2019年末策划了一场关于印度摄影的展览,该展览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印度摄影的方式和机会。  南亚摄影史的开端正值欧洲帝国
期刊
上海车站,1973年 ? Volker Hinz渥克·辛茨(Volker Hinz)? Joe McNally  渥克·辛茨(VolkerHinz,1947~2019)是德国知名摄影师,2019年10月去世,生前留下了浩瀚的影像作品。他的妻子、艺术历史学家海丽特·韦思-辛茨(HenrietteVaeth-Hinz),对于丈夫大部分存放在巨大而又井井有条的档案馆中的图片都很熟悉。但是有一个小盒子海丽
期刊
“小康”,是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梦想。让人民当家做主人,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追求。  2020年底,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第四届中国图片大赛为全面再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中国,在幸福生活道路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小康中国·幸福之路”为主题,通过征集、评选、展出和推介一批内容鲜活的摄影作品,形象地呈现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建设小康
期刊
少年宫手风琴班,上海,1980年  1973年,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跟随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到北京。学生们排着队站在从机场到天安门广场的路上,站在十公里长的长安街上。为了迎接22辆豪华轿车组成的总统车队,小学生们不停地跳着舞,一边欢乐地高喊“热烈欢迎”,一边手上热烈地摇动丝巾和纸花。  在天安门广场前面,巴贝看到一队戴着少先队红领巾、穿着白衬衫的小礼仪队走
期刊
习武之人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内功,内气足则身体壮,力量速度耐力足;外练外形,筋粗骨硬皮厚,具备强大的抗击打能力。相机保护也是如此!内练一口气:正确使用爱机  首先,要熟读相机说明书。相机说明书很不起眼,但它像老师一样默默地引导、帮助你正确地使用相机,建立良好的拍摄习惯。它是相机厂商对自己产品功能最精辟简洁的解释与总结,也是一本入门的摄影教程。告诉你如何正确使用相机,哪些情况可能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