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报纸媒体的宏观经济报道框架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其中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报纸媒体,结合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三家媒体分别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上一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差异及原因。
  关键词:框架理论;新闻框架;宏观经济报道;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74-03
  一、理论背景
  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其1947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定义了框架的概念,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框架理论。戈夫曼提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戈夫曼的框架思想推动了新闻框架研究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由此产生。吉特林从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出发提出:“媒介框架是关于认知、阐释和表达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排除的持续统一的模式。经由这些模式符号操控者惯常地管理话语(包括口头及视觉)。[2]”小詹姆斯·坦卡德把新闻框架的建构定义为“采取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的活动”。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新闻框架。“首先,它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准则,这些准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其次,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等)表现出来,以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而是只能将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二、不同媒体对“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道框架分析
  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媒体对上一年度国家经济情况的反映,它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为样本,搜集了三家媒体2014(1月)、2015年(1月)以及2016年(1月)的相关报道。分别从报道规模和具体信息呈现来研究不同媒体在呈现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道上的异同。
  (一)报道规模比较
  新闻媒介对报道规模的控制是新闻框架构建的基本。媒体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以放大或者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在研究报纸媒体新闻框架的建构时,还必须考虑到报纸编辑的特殊性,结合版面、体裁等元素具体分析。
  表1反映了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三家媒体在对上一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及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相关报道的版面、体裁以及数量的分布。《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集中分布于头版、经济版、社会版,体裁包含消息、深度报道;《新京报》在版面分布上则由较为单一逐渐转向多元丰富化,体裁涉及消息、社论、述评、深度报道、评论等多种类型;《每日经济新闻》在三家媒体中的报道数量上占据最多,体裁以评论为主,版面分布较为集中。三家媒体各年的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道均在头版位置有所分布,体现出三家媒体在宏观经济报道上较高的重视态度。
  从报道数量上看,《每日经济新闻》位列第一,后依次是《新京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在三年间趋于平稳,而《新京报》与《每日经济新闻》则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国经济所处新阶段不无关系。2014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承担着“把关人”角色的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宏观经济及社会经济变化的报道。这体现出深化经济改革在报纸媒体报道方向倾斜上的影响,也是基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新闻媒体引起大众对于社会经济变化关注的必然选择。
  (二)具体信息的呈现
  除了报道规模的控制,新闻媒体更通过具体信息的呈现对新闻框架进行构建与实现。本研究从信息来源、议题分布和文本分析三个方向展开。
  1.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指新闻中所引述的某人、某机构或某文件所发表的言论,在形式上一般表现为新闻中所出现的引述词如“指出”、“表示”、“认为”等前后连接的句子中可指认者。在新闻框架构建中,媒体通过消息来源的选择与组织来形成特殊的框架。一般来说,相较于单一类别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越广,其信息量越丰富,报道越平衡全面。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将消息来源分为政府官方、专家学者、相关业者、社会团体、其他等。
  在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上三家媒体都大量引用消息来源的话。表2反映出三家媒体在报道中,《人民日报》的信源提供超过一半来自于政府官方,专家学者和社会团体偶有出现,相关业者则为零;《新京报》的信源提供主要来自于政府官方和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没有出现;《每日经济新闻》以专家学者为最多,其次是政府官方,其后依次是相关业者、社会团体,相较而言消息来源最为丰富,而《人民日报》则显示出明显的集中单一性。
  2.议题分布
  在议题分布上,四份报纸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围绕GDP增长和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体现经济稳中有进。议题多涉及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而在股市、房价、经济走势及经济增速变化的原因上几乎没有涉及。《新京报》则强调热点问题,主要包含股市、房价、汇率市场等贴近民众生活切实利益的议题。2014(1月)、2015年(1月)的报道议题集中围绕GDP增速回落、房价、经济走势以及居民收入比较上,而到了2016年(1月)议题有了较为显著的丰富,围绕GDP增长的变化,涉及区域发展协调、股市和房地产走势、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回落原因以及未来经济走势等内容。《新京报》所体现出的议题分布逐步多元化的状况,也与其报道规模的逐渐提升密切相关。《每日经济新闻》在三家媒体中涉及议题最为广泛和全面,除了上述议题外,还包括工业增速、劳动力供给、三大产业发展走向、政策方向解读、产业结构分析等。   总的来说,三家媒体在报道上都首先以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分析为主。与民生切实相关的年度经济热点成为《新京报》最主要的议题,新出台的经济政策解读和未来经济走向及原因这两个议题在《每日经济新闻》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人民日报》在凸显传媒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相应地呈现出议题分布不均的特点,反观《新京报》和《每日经济新闻》议题分布相对平衡多元。
  3.文本分析
  新闻媒体时常通过使用或避免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信息源和句子,以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对关键词、常用语等特定语词的分析也是了解媒体新闻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标题作为文章观点的浓缩,往往表达新闻报道的宏观结构中最重要的信息,亦是新闻框架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标题上,《人民日报》通过使用“增长”、“跑赢”、“突破”、“稳中向好”等一系列突出经济成就与增速的词汇体现其观点,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使用下跌、回落等词汇。与此同时,通过对政府官方话语的展现对中心观点进行支持,比如:“……如何评价2015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王保安用了这几句话:‘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4] ”
  《新京报》连续三年采用《问中国经济情势》的标题,以百姓立场采访专家和官方对事关民生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在经济改革深化期,采用“解读”、“成绩单”、“宽容”等关键词反映其立场态度。在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测上,提出:“……未来经济能否尽快复苏,同样依赖于宏观调控的心理层面——调控思路的转变……[5]”在对待中国经济现阶段增速放缓的问题上写道:“……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要给中国经济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就必须对经历的调整和阵痛有包容的态度……[6]”
  《每日经济新闻》在标题中使用“原因”、“考验”、“挑战”等关键词,强调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及其背后原因,比如:《住宅投资逼近零增长 楼市对经济拉动再临考验》。在报道取向上体现出一定的追问性、前瞻性,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告诉记者,2015年固投与工业的下滑,股市、汇率年末的动荡,表明金融风险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资源错配达到了一定高度。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经济出现持续回落的状态。但随着内部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新的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2016年中国经济将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出现底部趋稳的迹象。[7]”
  三、框架选取的原因分析
  综上比较三家媒体在报道上的异同,可以看出,三家媒体在判定新闻价值时,虽然都依据一些共同的标准,例如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等要素,在“新常态”下强化宏观经济报道,强调数字说话。但在构架框架时却秉持着不同的立场。
  《人民日报》选取国家利益框架,构建“经济稳中向好”的现实,强调经济发展向好面以及取得经济成就,而较少涉及对经济调整阵痛期的增速回落等发展问题的反映与分析。这主要基于其作为国家级媒体,代表主流话语,具有全国影响力,因而在引导舆论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显然当前《人民日报》对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判断与中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一致性对内可以安定民心,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对外有助于树立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形象,对外经济交流合作有所促进。但由于这种框架构建的社会经济现实强调对官方观点的重复,因而缺乏更为精辟的深度分析,突出反映了数据背后折射的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却对存在的问题少有涉及。
  《新京报》作为国内都市报,则注意从百姓感受出发,构建民生利益框架,议题主要涉及诸如CPI、房价、股价、汇价等贴近民众生活切实利益的话题。
  从媒介体制来说,都市报相对于党委机关报在运营上施行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因而也更强调民生化的报道视角,这种框架的构建一方面是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从民生热点中揭示趋势性的变化,以指引大众对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影响其行为选择;另一方面,通过百姓感受、市场反应、专家观点等多角度看宏观数据,也使得报道更具温度。
  《每日经济新闻》较其他两家媒体而言,报道在观点上更为多元化,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积极面均有所涉及。作为在自由化市场环境中运营的财经类报纸,其在报道取向上的追问性、前瞻性和现实干预性尤其体现在其报道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上,这种现实框架不仅包含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当下解读,而且对深入背后的变化动因进行追问,并以前瞻性眼光关注经济发展未来走势。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的核心受众较其他两家媒体的受众而言财经素养更高,出于满足目标受众的深层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其更加注重把握报道对象的泛关联性,并对所涉及到的利益格局、各方反应和社会影响有客观了解和呈现的原因。
  四、结论与思考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构建现实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媒体构建不同的宏观经济报道框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对照性信源。当前我国财经新闻报道面临着多重变革图景的挑战,报纸媒体更需要深度把握“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既要立足于主基调,在营造经济发展的良性舆论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困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对社会经济如何走出转型调整阵痛,如何充分激发民间活力,如何维持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等问题有更加深入的反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E.Goffman.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4.
  [2] 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1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朱剑红.6.9%,是个不低的速度(读数·发现经济运行的轨迹)[N].人民日报,2016-01-20.
  [5] 马光远.“6.9%”的经济增速该如何解读[N].新京报,2016-01-20.
  [6] 观察家.GDP破7只是一道心理门槛[N].新京报,2016-01-20.
  [7] 周程程.25年来GDP首“破7”,“L型”经济尚未成型[N].每日经济新闻,2016-01-20.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绘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的发展历史。新的绘画艺术及视觉效果的全面推进必是在技法革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技法革新又必然是由于出现了以往更先进的新型材料才能进行。研究中西绘画材料差异与演变不仅有助于完善美术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掌握绘画材料技法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容易探索出新材料技法开创绘画新风格,对绘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绘画材料;宣纸画;布面油画  中图分类号:G211 文
期刊
摘 要:文章简单地阐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对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日当代优秀建筑大师作品本土化的创作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指出日本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对于我们今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日建筑师;发展历程;本土化;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0-02  一、引 言  当代艺术这一概念从西
期刊
摘 要: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屈子行吟图》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
期刊
编者按:新闻出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握导向、坚守阵地、传播科学文化、传承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传统出版也进入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出版形势下,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是新闻出版实现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数字出版时代,传媒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理念的革新和模式的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武汉大学
期刊
摘 要: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在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四川南充为研究区域,针对87个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数据追踪和个案剖析,客观反映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信;微政务;政务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
期刊
摘 要: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关键词:诠释;文本中心;“冰山理论”;“阳光普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日本这种语言和民族都呈现单一形式存在的国家中,其国家主义思想很容易贯穿于新闻传播中,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白虹笔祸”事件,即为一个十分鲜明的体现。日本报业发展初期,在传统军国主义、集团主体的思想影响下,促成了这一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对言论自由事件,且自此之后,日本新闻界和报界也逐渐丧失了与政府抗争的积极性,开始屈于政府的控制。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这一阶段日本报业的新闻模式概
期刊
摘 要:“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污染和信息碎片化的负面性,给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带来冲击。青年须增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既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实践,外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微时代;信息污染;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举足轻重。就经济新闻报道而言,普利策经济新闻获奖作品对某些经济现象报道的频率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反应值得研究。同时,该获奖作品对经济新闻报料的选择往往多有取舍,这与传播者对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该文选取2005~2015年普利策经济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性等方面,据以研究美国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文报是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喉舌”,始终坚持传播正声音和正能量,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在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就是政治、大局,是团结、稳定。而做好民文报的办报工作,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和谐和边防稳固的助推器。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州的德宏团结报社四种少数民族文报发展困难重重,如何破解难题,再启征程,是本文作者试图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