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生,四川双流人。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成都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艺术沙龙》:中国古代绘画史几乎是一段女性“缺席”的历史,女画家及其创造的艺术成绩皆被放逐在文化边缘,消失于历史时空。您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姚思敏:女性缺席大概不只是中国绘画史这一块地盘吧?非洲和拉丁美洲我不太了解,亚洲和欧洲女性是同样缺席的,这个原因一定很复杂,估计好多本书也回答不了。我的看法是女性缺席就看男性的吧。说不定到后来的年头就该看女性了:因为现在全国美术学院绘画方面的研究生几乎都是女的。每位男教授后面一大群女生。搞得男教授们又哭又笑。笑的是“养眼”,哭的是没面子,这样下去说不定到一定时候男性又缺席了呢!
《艺术沙龙》:您认为女性绘画,是否具有区别于男性绘画的显著特点?
姚思敏:我认为没有。尽管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众多区别,但在性格情感环境经历等诸多方面有许多交汇点,这些都会对其绘画特点产生影响。只有某人区别于某人的艺术风格的显著特点,而没有男人与女人绘画区别的什么显著特点。这也是只听说过印象派、野兽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而没听说过某某男派或某某女派的原因。但我不反对任何以女性名誉的集结。
《艺术沙龙》:女性绘画,经历了封建时代的冰封暗涌、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激越,终至今日之自省自觉。您认为其今后的发展,应致力于彰显自身特点,呈现女性独特的气质、情趣、智慧与美,还是要超越自身的性别范畴,获得与男性共有的价值认同?
姚思敏:没有男性或女性必然的艺术特点差异,无论男女,根本的差异在于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低,所以我只有思考个人今后怎么发展,怎么致力于彰显自身特点,呈现自己独特的气质、情趣、智慧与美的问题,而没有思考女性艺术发展的问题,这是女性运动者的问题。至于是否要获得与男性共有的价值认同,我看就不必了。因为“价值”又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你还要去获得,我想起来都觉得累得慌。
《艺术沙龙》:有学者认为,面对女性画家的艺术生命,特别要关注的是人性,而不是性别。您如何看?您是否介意他人从性别角度对您的艺术成就进行评价?
姚思敏:我同意,艺术生命当然是人性问题而非性别问题。这跟自然人的生命意义完全不同,那是科学家研究的问题。我不介意他人从性别角度对我的艺术成就进行评价。他人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评价,这是他的权利。评得准确我尊敬他,评得不准确我原谅他。
《艺术沙龙》:是怎样的机缘促使您走上绘画创作的道路?其间是否有犹豫、彷徨甚至想要放弃的念头?
姚思敏:这个问题很长不便细说,可以参见我曾经的一篇文章《我所走过的路》。我很坚定,从来没放弃过。坚定得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怎么就没想过要换一种活法呢?
《艺术沙龙》:女性绘画带有强烈的自述性特征,常以自身形象作为思想表达的载体,您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姚思敏:我画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多半是自己的想法,不知是否与问题中的“自述性”是一码事?如果是,男性绘画也一样。如果不是,我就不在其中,不符合“女性绘画带有强烈的自述性特征”这个假设,那我就是个特例了。如果说写文章我倒喜欢自述,因为自己更了解自己嘛。再说,说错了自己没关系,说错了人家那就麻烦大了。
《艺术沙龙》:您的24小时是什么样的?
姚思敏:很奢侈,基本上都做我喜欢做的事。(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的确是一种奢侈。因为好多人都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而喜欢别人做的事。而画家往往相反,我只是其中一员。)我的24小时多半是这样的:画画,写作,阅读,种地,买菜做饭,发微信,与朋友聚会,参加我认为有意义或感兴趣的学术活动,再加必要的睡眠。
《艺术沙龙》:生育哺乳,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的琐碎对您的创作能量是一种消解还是补充?
姚思敏:是一种补充。生育哺乳是女性更完整更充分的基本活动,我一向认为女性艺术家这个身份包括3个依次概念:首先是“人”,其次是“女人”,然后才是“艺术家”。任何将之对立和绝对化的观点我都是持怀疑态度的。至于柴米油盐,多数时候我把这种事情当休息,把买菜当旅游。我从来画画持续的时间都只在两小时左右,我的聪明才智只够花两小时。画一段必须干点别的,不然就会往糟糕方向去了。
《艺术沙龙》:您习惯于静思中获得妙悟,还是在游历中捕获灵感?您认为有怎样的关系?
姚思敏:两种情况都有啊。我认为见多识广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尽量去作的准备。创作者活动场域的宽狭、表达内容的多寡与作品境界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不知道作品境界的大小与作品的优劣是什么关系。是否境界大的就是优?相反就是劣?如果是这样的话,齐白石的多数作品是很劣等的。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女性绘画在宏大叙事方面的表现?
姚思敏:至今我印象中还是周思聪做得最好。在宏大叙事方面男性艺术家比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大场面作品更多。
《艺术沙龙》:自然、亲情、爱情……哪一样是您创作最核心的动力?
姚思敏:“自然”是我创作最核心的动力。见我90年代的一篇文章:《我的主义》。
《艺术沙龙》:您曾有过饱含热泪的创作体验吗?能否为我们讲述其中的故事?
姚思敏:感动不一定要饱含热泪吧?记得很多年前与一帮画家去四姑娘山,到一个地方,荒无人迹,一潭湖水里立着一大片枯树,树上偶尔站着些飞来的黑鸟,背景是绵延的群山。那一种宏大的场面,那一派雄伟的气象,那一缕天老地荒的的气息,我站在那里像傻子一样:人算什么东东啊?比起它们来,我们什么都不是!它们才是主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深深地打动我并萦绕在我心间好长时间,直到创作出作品《苍茫天地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沙龙》:艺术给您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姚思敏:我从16岁决定要当画家到现在就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这个问题只能等我不搞艺术之后再来答一个相反的答案。
《艺术沙龙》:日常喜欢什么样的穿衣风格?是否坚持在衣着及家居中贯彻自己的美学主张?
姚思敏:当然是,这是除了创作以外最方便贯彻自己美学主张的领域。
《艺术沙龙》:若择一支曲演绎您的画外之音,您会想到哪一支?为什么?
姚思敏: 演绎我的画外之音的曲子应该有很多,但若确定一首,我会很纠结。所以,还是自我解放一下吧。
《艺术沙龙》:中国古代绘画史几乎是一段女性“缺席”的历史,女画家及其创造的艺术成绩皆被放逐在文化边缘,消失于历史时空。您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姚思敏:女性缺席大概不只是中国绘画史这一块地盘吧?非洲和拉丁美洲我不太了解,亚洲和欧洲女性是同样缺席的,这个原因一定很复杂,估计好多本书也回答不了。我的看法是女性缺席就看男性的吧。说不定到后来的年头就该看女性了:因为现在全国美术学院绘画方面的研究生几乎都是女的。每位男教授后面一大群女生。搞得男教授们又哭又笑。笑的是“养眼”,哭的是没面子,这样下去说不定到一定时候男性又缺席了呢!
《艺术沙龙》:您认为女性绘画,是否具有区别于男性绘画的显著特点?
姚思敏:我认为没有。尽管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众多区别,但在性格情感环境经历等诸多方面有许多交汇点,这些都会对其绘画特点产生影响。只有某人区别于某人的艺术风格的显著特点,而没有男人与女人绘画区别的什么显著特点。这也是只听说过印象派、野兽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而没听说过某某男派或某某女派的原因。但我不反对任何以女性名誉的集结。
《艺术沙龙》:女性绘画,经历了封建时代的冰封暗涌、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激越,终至今日之自省自觉。您认为其今后的发展,应致力于彰显自身特点,呈现女性独特的气质、情趣、智慧与美,还是要超越自身的性别范畴,获得与男性共有的价值认同?
姚思敏:没有男性或女性必然的艺术特点差异,无论男女,根本的差异在于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低,所以我只有思考个人今后怎么发展,怎么致力于彰显自身特点,呈现自己独特的气质、情趣、智慧与美的问题,而没有思考女性艺术发展的问题,这是女性运动者的问题。至于是否要获得与男性共有的价值认同,我看就不必了。因为“价值”又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你还要去获得,我想起来都觉得累得慌。
《艺术沙龙》:有学者认为,面对女性画家的艺术生命,特别要关注的是人性,而不是性别。您如何看?您是否介意他人从性别角度对您的艺术成就进行评价?
姚思敏:我同意,艺术生命当然是人性问题而非性别问题。这跟自然人的生命意义完全不同,那是科学家研究的问题。我不介意他人从性别角度对我的艺术成就进行评价。他人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评价,这是他的权利。评得准确我尊敬他,评得不准确我原谅他。
《艺术沙龙》:是怎样的机缘促使您走上绘画创作的道路?其间是否有犹豫、彷徨甚至想要放弃的念头?
姚思敏:这个问题很长不便细说,可以参见我曾经的一篇文章《我所走过的路》。我很坚定,从来没放弃过。坚定得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怎么就没想过要换一种活法呢?
《艺术沙龙》:女性绘画带有强烈的自述性特征,常以自身形象作为思想表达的载体,您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姚思敏:我画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多半是自己的想法,不知是否与问题中的“自述性”是一码事?如果是,男性绘画也一样。如果不是,我就不在其中,不符合“女性绘画带有强烈的自述性特征”这个假设,那我就是个特例了。如果说写文章我倒喜欢自述,因为自己更了解自己嘛。再说,说错了自己没关系,说错了人家那就麻烦大了。
《艺术沙龙》:您的24小时是什么样的?
姚思敏:很奢侈,基本上都做我喜欢做的事。(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的确是一种奢侈。因为好多人都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而喜欢别人做的事。而画家往往相反,我只是其中一员。)我的24小时多半是这样的:画画,写作,阅读,种地,买菜做饭,发微信,与朋友聚会,参加我认为有意义或感兴趣的学术活动,再加必要的睡眠。
《艺术沙龙》:生育哺乳,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的琐碎对您的创作能量是一种消解还是补充?
姚思敏:是一种补充。生育哺乳是女性更完整更充分的基本活动,我一向认为女性艺术家这个身份包括3个依次概念:首先是“人”,其次是“女人”,然后才是“艺术家”。任何将之对立和绝对化的观点我都是持怀疑态度的。至于柴米油盐,多数时候我把这种事情当休息,把买菜当旅游。我从来画画持续的时间都只在两小时左右,我的聪明才智只够花两小时。画一段必须干点别的,不然就会往糟糕方向去了。
《艺术沙龙》:您习惯于静思中获得妙悟,还是在游历中捕获灵感?您认为有怎样的关系?
姚思敏:两种情况都有啊。我认为见多识广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尽量去作的准备。创作者活动场域的宽狭、表达内容的多寡与作品境界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不知道作品境界的大小与作品的优劣是什么关系。是否境界大的就是优?相反就是劣?如果是这样的话,齐白石的多数作品是很劣等的。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女性绘画在宏大叙事方面的表现?
姚思敏:至今我印象中还是周思聪做得最好。在宏大叙事方面男性艺术家比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大场面作品更多。
《艺术沙龙》:自然、亲情、爱情……哪一样是您创作最核心的动力?
姚思敏:“自然”是我创作最核心的动力。见我90年代的一篇文章:《我的主义》。
《艺术沙龙》:您曾有过饱含热泪的创作体验吗?能否为我们讲述其中的故事?
姚思敏:感动不一定要饱含热泪吧?记得很多年前与一帮画家去四姑娘山,到一个地方,荒无人迹,一潭湖水里立着一大片枯树,树上偶尔站着些飞来的黑鸟,背景是绵延的群山。那一种宏大的场面,那一派雄伟的气象,那一缕天老地荒的的气息,我站在那里像傻子一样:人算什么东东啊?比起它们来,我们什么都不是!它们才是主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深深地打动我并萦绕在我心间好长时间,直到创作出作品《苍茫天地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沙龙》:艺术给您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姚思敏:我从16岁决定要当画家到现在就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这个问题只能等我不搞艺术之后再来答一个相反的答案。
《艺术沙龙》:日常喜欢什么样的穿衣风格?是否坚持在衣着及家居中贯彻自己的美学主张?
姚思敏:当然是,这是除了创作以外最方便贯彻自己美学主张的领域。
《艺术沙龙》:若择一支曲演绎您的画外之音,您会想到哪一支?为什么?
姚思敏: 演绎我的画外之音的曲子应该有很多,但若确定一首,我会很纠结。所以,还是自我解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