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构造语言与情感体验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建筑从最开始的居住、实用、美观到人性化的设计,越来越注重与人们情感之间的沟通交流。本文主要从建筑构造的视觉感官语言,还包括其构造的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语言以及建筑构造的社会语言出发,探索建筑的构造语言与人们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
  关键词:建筑;感官;语言;情感体验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识别符号,许多人初来一座城市,可能并不了解城市的故事,但会记住城市的建筑。这些有关城市建筑的潜在记忆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自身情感在潜意识下与建筑之间的融合。建筑一直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是我们从未曾真正留意到它。人们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建筑里的,比如我们在房子里睡觉,以及我们经常与身边的住宅、商场、办公楼……擦肩而过。而我们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关于建筑发生的事,另外主要就是建筑构造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1 建筑构造的视觉感官语言
  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回忆总是绕不开它的建筑,那些每一个记忆片段都被城市的某个建筑定格。就像听歌时,人们一听到曾经熟悉的旋律,便能在大脑回想起自己在那时的一些事情。视觉是人们情感认知的第一道屏障,《现代性与视觉统治》一书详细论述了从希腊开始,西方文化就已经被视觉范式所统治。连哲学都充满了视觉的隐喻,把光当成真理的象征。正如柏拉图坚信通过“心智之眼”可以到达伦理的普遍世界,同样,亚里士多德将视觉看作官能的最高者,“因为它借助其认知的相对非物质性,最大限度地接近心智”。因此,城市建筑构造的视觉效果就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情感。
  1.1 建筑的色彩语言
  世界是由色彩构成的,物体是由色块组成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色的苹果,黄色的梨子……,蓝色和白色区分了天和云,红色和黄色也大致区分了苹果和梨子。所以色彩也因此成为了我们去区分、识别建筑的重要因素。在大千世界中,色彩除了帮助我们勾勒建筑的轮廓外,也时时与我们沟通。黑白的对比划分营造出两种不同的虚空间,黑色具有收缩作用,白色具有扩大效果。在人们的历史意识中,黑色还象征着黑暗,白色象征着光明。又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红色代表禁止、拒绝,绿色代表通过、接受。在视网膜中,我们人类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但因为人体自身拥有的对蓝色感光细胞较少,且红、绿又为互补色,所以分辨颜色还是以红、绿最佳。黄色作为两者之间的中间色,不仅颜色鲜明,而且也提醒着你安全的界限。此外,不同颜色自带不同色温,能影响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暖色调的建筑给人热情温暖,冷色调的建筑给人冷静清爽。而不同颜色的组合搭配,传递出的色彩语言也不一样。在一片色的建筑里,偶尔出现一些其他色,将会极大干扰同一片颜色对人们发出的语言。
  1.2 建筑的形态语言
  自阿尔伯蒂以来,西方的建筑理论基本都在探讨视觉感官、协调与比例的问题。关于建筑的形态,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谈道:“建筑是一个有塑形的东西,我所说的正是通过眼睛的度量与所见而产生的塑形。”另外,格罗皮乌斯也曾在宣言中提到,“他们必须适应科学事实中有关光学的知识,由此建立理论基础以指导双手创造形式,并且建立客观的根基”。
  后工业时代,随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建筑师相对以往,能对建筑形态有了更多掌控、改变、创新的空间,并能让建筑真正成为什么,传达什么。
  例如波兰的弯曲屋,建筑的形态是呈块面挤压扭曲状的,它极大地颠覆了人们对原有建筑结构、透视、秩序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观赏者对此的认识落差,成功诱发了观赏者与之对抗的心理矛盾,在蓄意与无意的情感暗示中,让观众真正地参与了进来。
  当代建筑的形态语言,除了我们熟知的充满肌肉感的建筑骨架能传递形态语言以外,甚至连附带在建筑上的光也能成为建筑的形态语言可供塑造。如柯布西耶生前未完成的圣皮埃尔教堂在最终竣工后,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建筑从外面的一堵墙上,能看到许多未经均匀分布的黑色小孔,这些小孔利用玻璃导管引入阳光,致使人们在建筑里面,哪怕没有灯光,也如置身于群星照耀之下。光源投射在墙面形成的水波纹光路,还能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换。正如柯布西耶著名的信条:“建筑是把许多体块在光线下组装在一起的熟练、精准而壮丽的表演。”近几十年来,建筑形态多采用微妙多变的运动和光感进行塑造,使人们也能在静止的空间场所感受到动态的奇妙体验。
  1.3 建筑的材料语言
  倘若形态是建筑的骨架,颜色是建筑的外衣,那么材料就是建筑的气质。材料的质感、光泽、纹理,本身就是构成整体建筑形象的重要元素,材料构成的构建呈现的结构美和构造美也是建筑美的重要组成。更重要的是,材料是构成整座建筑外部或者内部艺术形象——形体和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它们,“建筑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例如,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建筑材料由大片玻璃组成。如今,透明性、失重以及漂浮感都成为了当代艺术与建筑的核心主题。建筑师采用透光等级、覆盖以及并置来创造空间的厚度感,并利用玻璃的反射效果,营造出了梦境般的迷乱情境。这些看似透明的建筑却好比有着不透明的矛盾性,它将人的凝视原封不动地反射回去,使这个充满魅力、像水滴一样的建筑更是充满了神秘感。而类似这种机械制造的玻璃材料或者拋光金属等,它们有着没有一丝岁月痕迹的光滑表面,是人们理想中物质的完美体现。而其他木质、砖石等建筑材料,自动摘掉了人工的美化滤镜,显得更加天然、坦诚。如董豫赣设计的北京红砖美术馆,整个建筑以土红色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一砖一瓦上的缝隙、斑纹,都一览无余地暴露在人的肉眼之下,那些磨损的棱角穿梭于时光之中,给了人们无以辩驳的物质的真实。这些由自然材料构建的建筑,随时随地坦然地向人们诉说着它过去的回忆故事以及和人们在一起的历史。
  2 建筑构造的其他感官语言
  对于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虽然笛卡尔认为视觉是最普遍、最高级的感官,但他也曾将视觉与触觉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触觉比视觉更加可靠而且不易犯错。梅洛·庞蒂也强调感官的同时性和交互性,并写道“我的感知不单纯是视觉、触觉、听觉的叠加,我通过我全部的存在来感知:我抓住一个事物的特殊结构,一种存在特殊的方式,它们即刻与我所有的感官产生共鸣”。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全部情感体验并非全来自视觉感官,还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的加持,由此我们的情感体验才会饱满。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深深地被视觉感官所压制,视觉图像疯狂地席卷了全球,甚至让人们很难察觉到其他感官对情感体验的冷漠。当今普遍文化是人类与现实关系的疏离,但建筑相对其他视觉产品,依旧拥有着令人震撼的深度和强烈的情感。一栋严谨克制的建筑拥有极为丰富的感觉体验,所有的感受几乎都能被同时唤起。“我”通过身体与城市相遇,“我”在城市中体验到自身,而城市通过“我”具体的体验而存在,城市与“我”的身体互为界定与补充。“我”栖居在城市里,城市同样存在于“我”的身心中。   2.1 建筑构造的听觉感官语言
  世界万物皆在呼吸,无论是微小的粒子,还是浩瀚的宇宙,都有自己的声音,建筑也不例外。“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视觉隔离,而声音融合;视觉有方向性,而声音是多方位的;视觉意味外向性,而声音创造了一种内在体验。“我”关注着一个物体,而声音向“我”靠近;目光到达,而耳朵已听见。建筑物无法对我们的凝视做出反应,但它却将声音返回到我们的耳朵。
  建筑物通过与我们交流的回响,再一次被我们所理解。建筑构造的听觉感官语言,不仅清楚地表达了我们对空间的体验和理解,还让我们能潜意识下将它转化为建筑的背景语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语言。正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建筑作为人们亲手打造的块面立体空间,伫立在一个中心点上,耳听八方,平稳地呼吸着。而建筑周围的环境、四周出现的实体又决定了建筑的尺度以及它们不同的音色。
  2.2 建筑构造的嗅觉感官语言
  建筑构造的嗅觉感官语言于人们而言,就像是与建筑之间的一场美丽邂逅。我们走进古城,穿梭在幽狭的小巷街道里,能闻到古城在时间浸泡下略微陈旧的味道,周边店铺的食品散发着的可口味道,以及沉重古老的大门带有的铁锈味儿。倘若恰逢雨后,我们还能在空气中闻到一丝清新又带点潮湿的味道。一种别样的气味,常常会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很长时间,它让我们不自觉地重新走入一个已被视网膜的记忆完全遗忘的空间。鼻子唤醒了被遗忘的画面,我们被诱入一场生动的白日梦里,鼻子让眼睛开始回忆。“记忆与想象保持着联系。”关于嗅觉,我们天生敏感,它甚至不像视觉与听觉那样,偶尔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达到情感体验的目标,人们对嗅觉的体验是与生俱来的。“只需一种物质的8个分子元素,就可以诱发我们神经末梢的嗅觉冲动,而我们可以识别10000多种不同的味道。对任何空间最持续的记忆常常在于它的气味。”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独特空间,它散发着特别的味道,可能是建筑材料残留下来的时间味道,也可能是人们在这空间下的生活杂味。
  2.3 建筑构造的触觉感官语言
  触觉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唯一要求身体感官与建筑零距离接触的,它需要我们用皮肤去解读它、诠释它。在零距离的基础上,去感受材质的纹理、重量、密度和温度。歌德曾言道:“双手想要看见,双眼渴望去抚摸。”触觉和视觉在人体上是相互关联统一的,触觉刺激着视觉,视觉又刺激着触觉,互为能动作用。触觉的情感体验就像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手的本质永远不能因其作为能抓取的器官而被确定或解释……手在其工作中的每个动作都通过思考的元素承载自己,其举止都在那种元素中体现自身……”建筑构造的触觉感官语言实则是将建筑构造的其他感官体验转化为触觉的冲动,会让你想要去接近它、触摸它。而触觉体验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我们通过身体得到的感知,还包括我们情感与思想的注入而后得到的交流体验。建筑构造的触觉感官语言是空间上的互动,真正的建筑体验来自接近与面对这个建筑,而不仅仅是对建筑立面造型的理解。它来自我们走进建筑时的动作感受,而不是简单地看到一扇门;它来自我们站在窗台向外眺望的感受,而不是看见窗户的实体;它来自我们感受到的建筑内的温度,而不是单单看到的户外阳光。建筑构造的触觉感官语言不是平面的,因为建筑的空间是生活的空间而不是物质的空间,而生活的空间总是超越几何和可测性的。
  3 建筑构造的社会语言
  “构建建筑绝对不只是个视觉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力量问题。”[1]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能获得的情感体验除了来自我们人类自身的各种感官外,还包括整个社会语言的传达。而建筑的存在作为人们自己打造的栖居空间,自然也在社会之中,并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了建筑构造的社会语言,在这里面,包括宗教、地域、民族、文化等。其带来的情感体验,不再简简单单是人类个体的感知,可以说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感知。
  建筑就像是人们的领地一样存在,它代表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其中的“四”为四方,象征“地方”,其中的“合”为闭合,象征天圆;有方有圆、有阴有阳,真乃进可取、退可守之绝唱。明清时期修建的天坛、地坛都是参照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而建造的。“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中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圆代表天,代表变化,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方代表地,代表静止,代表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而这就象征着人的命运,一半靠上天的安排变化,一半需要我们自身脚踏实地的努力。相比西方,那些哥特式建筑的尖拱,不断地向上,高而直,恨不得冲破天际,这些在建筑上的体现正是他们在思想上崇尚自由与创新的表达。另外,建筑能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鸟巢、中华艺术宫、水立方……当我们站在它们面前,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我们国家拥有的雄厚力量。
  建筑构造的社会语言还包括建筑能带给全人类一个崭新時代的情感体验。在当下现代主义的建筑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追求建筑带给人们的各种感官体验,有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的阿尔瓦·阿尔托,有被称之为“功能主义之父”的勒·柯布西耶,有让建筑感觉在飞的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整个建筑运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起来就像展翅欲飞的大鸟。其通过机械传动装置,使美术馆建筑顶端的遮阳百叶能随着阳光慢慢张开又合上。这种仿佛刹那间就要挣脱地心引力腾飞的建筑,不仅让我们佩服卡拉特拉瓦的鬼才设计,更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可想而知,当我们身临其境感受这建筑的运动形式是何等的震撼。就如《戴帆理念》中提道:“设计和艺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连接有形与无形,使观众经历一种极限经验、一种精神启蒙,如参加宗教祭典一般,这种经验不能重复。设计和艺术应超越现实,超越社会冲突,它有更‘崇高而隐秘’的目标。”
  4 结语
  建筑带给人的情感体验绝不是片面的,它是多角度、多维度地与我们沟通交流。无论是建筑构造的视觉感官语言,还是其构造的听觉、嗅觉、触觉感官语言,都是为了让人们的情感体验更加细腻丰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此外,建筑构造的社会语言,让建筑充分充当传达者的角色,也让我们听到了国家、社会以及时代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华霞虹.当代中国的消费梦想与建筑狂欢[J].时代建筑,2010(1):124.
  作者简介:游珺尧(1995—),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批评。
其他文献
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始终是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关于空间效率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文依据理论与实践需求,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空间组织与空间效率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应遵循哲学(伦理)-技术-经济的规律以及科学的空间组织是释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第二动力源泉等的观点。
摘 要:建设一流大学,教师是主体,但是一支高水平的职员管理队伍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同时,亟须建立一支系统的、专业的、职业化的高水平职员管理队伍。  关键词:职员队伍;管理体制;职业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识。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师队伍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而对职员管理队伍普遍认识不足
"海峡两岸旅游区"是国家"十一五"优先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旅游区之一。近年来,旅游业界、理论界为实现闽台旅游良性互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本文从社会生态学原理的角度,分析闽台旅游资源与环境结构的同质、异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整合闽台旅游资源,开发两岸旅游合作精品的战略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文以南京市某公园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标准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要点,分析该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改善公园公共设施建设的探索性建议.
目的 北镇市阊阳镇闾一村2011年2月暴发布鲁氏杆菌病(布病)为了解现状,有效的控制疫情。方法 北镇市CDC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到2011年6月13日止共发
进入转型期以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战略强调与切实推进,客观上拉动了三农报告文学的兴盛与发展。截至目前,三农报告文学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家们大都能够自觉秉持诚挚的民本情怀,以自身的勇气和智慧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热切关注中国农业的历史处境,深刻反思中国农村的贫弱原因,积极谋求中国农民的现实出路。就主流而言,三农报告文学意欲以文学方式重新确立大时代农民形象的主体地位,殷切呼唤农民主体的解放
目的建立香连化滞丸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香连化滞丸中的黄连、黄芩、陈皮、木香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薄层色谱图中,色谱斑点清晰。结论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随后提出了促进设计艺术教育专业提高教育水平的具体措施,包括坚持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模式有效改革、加强教育资源投入等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设计艺术;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开始了新一轮改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始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社会经济的不
摘 要: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相关科学调查表明,教师的人格或其他自身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艺术、音乐相关联的专业中,尤其重要。因此,分析和研究未来音乐教师的人格或者其他属性细节,将会使教师系统更加完善,也会使今后教师选拔或资格获得更加完整,同时对艺术、音乐、戏剧等的教学,也将更加科学。  关键词:教师;属性;艺术;音乐;教育  1 教师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