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组清代缠枝民窑青花器,用途不同,传承有序。
青花缸的缠枝花画工草率,已辨不出莲菊,在回纹、垂云纹和莲瓣纹连续规整的衬托下显得醒目,青料的发色因用笔和蘸料水分多少不同,产生了很多变化,缸的胎体厚重,釉色青翠,造型大口,高身收足,圆唇下有一凸棱。缸的形制始于明代并大量生产,清代沿袭发展,式样繁多尺寸不一,常见有大口、高身、收足式和大口、浅腹、平底木盆式。后者始于康熙,清代各朝继续烧造。乾隆时的高身圆唇缸,口比康雍两朝略敞,雍正时仅一圆唇口略内收,身比乾隆时显得瘦高。康熙时口唇多板沿式,器形俊秀,器底多往内鼓起,只是到了乾隆晚期日趋粗糙,胎体增厚略软,光泽泛灰,已渐走向衰落。
清代百姓大多供有宅居神佛,香炉也讲究冬用铜炉夏用瓷炉。这件筒式香炉的缠枝蝴蝶花纹,炉外壁画满连续三朵缠枝纹样,花以五个画饰篦线的圆圈叠合,枝叶则双勾完成,笔法坚挺功力非凡,下圈勾画简化的变形莲瓣纹,口唇下端用大笔涂抹填染浅色青料。筒式炉胎体较松,砂底浆釉,青料发色灰暗晕散,釉面布满细小黑星点,俗称“荞麦地”。
青花“”字罐和粉盒上的缠枝蝴蝶纹各有不同,罐上两朵花卉两“”字对应排列,一只用笔奔放,一只用笔严谨。盒上部四花对应,盒下部两花对立,花朵枝叶画法工细,篦线排列熟练匀称。罐胎质坚,釉面青,青料发色纯正,盒胎骨松,釉面薄,光泽差,圈足粘有窑砂,青料发色灰暗有漂浮感。
“”字盖罐上的缠枝纹已在腹部成对的文字和蝴蝶花、肩部的弦纹和变形垂云纹、罐体下部的简化莲瓣纹对比下,退居次要地位。画法上也更图案化,并在叶尖画有三瓣梅朵,构图较为生硬。“”字罐胎质松软已近陶质,釉也稀薄无光泽,青料已是刺目的洋蓝,晕散不匀。
这几件缠枝“”字纹民窑青花器,都是清代晚期民间大批成套生产的嫁妆瓷,青花“”字用于坛、罐、大瓶之上构成双喜,“”字勾线添彩,缠枝双勾作为衬托辅助纹饰。双喜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用于新房装饰,罐上绘“”字、缠枝,寓喜事不断之意。据传宋宰相王安石年轻时上京考试,后被人招婿,成婚时恰好有人来报金榜题名头科状元,王安石即以此喜上加喜挥笔写“”字贴在门上,喜庆欢乐气氛大增,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庆吉祥标志。
嘉庆朝民窑青花前期尚有继承前朝的某些品质,后期无论胎釉或纹饰都出现了很大滑坡,至道光朝多数已是胎体粗松,釉面稀薄。至晚清,有“碗青”从国外传入,青料的发色与近代青花已区别不大,有的灰黑暗淡,色料漂浮,开始出现鲜艳泛紫的洋蓝色。嘉庆青花多呈青蓝微泛黑的色泽,大部分呈色稳定但有晕散,中晚期青料漂浮于釉面,有的釉层薄光润不足不太平整,胎质疏松量轻;道光青料色调不够深沉有漂浮于釉面之感,胎质疏松厚薄不匀,胎釉结合不够紧密,釉色有的泛青有的洁白,釉质有起伏不平的“水波釉”。嘉庆民窑青花的又一特征是流行双勾不填色的图案,纹饰层次明显不及前朝,缠枝纹也多用双勾淡描,有的和“”字同时作为装饰,字体长纹饰较精细,往后则字逐渐加大,纹饰粗糙简单,用笔也显拘谨。
呈现这一组青花粗器,畅神达意,不俗且雅。
讲求实用注重装饰是这几组民窑青花总的造物原则,瓷器的生产造型、胎质、釉面烧制固然重要,而一旦与彩绘结合瓷画就会成为一件瓷品成败的关键。民窑青花既是日用品又是观赏品,具有使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一件青花再好,如果画上去的纹饰不成功或笔意欠佳又怎能体现民窑瓷器的价值所在?时有人对官窑青花持有繁缛、堆砌、庸俗的贬义之词,问题就是出在瓷绘之上,而民窑青花粗器以瓷质、工艺而言瑕疵不少,但因为装饰设计得当、用笔生动、传达的情感鲜明,很大程度上遮盖了其他方面的短处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话题。
写意画风是民窑青花的主流,这几组民窑青花粗器正是重视所绘物象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物象细节的描述,往往是通过不同的形象来表达个性感受,从而强调出笔墨情绪来,作为装饰的核心,这实质上已大大超越自然形象的个性范围而成为装饰配列组合的独立审美意义。那些用笔的狂放,胸有成竹的信手挥写,强调的是画境之外的畅神达意。民窑青花此种画法风格形成固然与追求生产数量速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于诚挚直率的表达、追求精神内涵的本意。这几组民窑青花是写意写情,包含着大写意画风和抽象绘画的精神品质,那些间接或直接由笔墨线条来表达心境意念的画面之所以能达到美妙的艺术境界,应当说是创作情绪在起作用,那些点线面组成形象结构的画面,正是绘制者主观感觉的抒发和表现,从而创造了民窑青花自己的艺术风格,天马行空另辟蹊径,艺术达到了个性解放。这正是精妙的艺术深处所蕴藏着的那种反约束大胆解放精神,这也正是民窑青花能在官窑瓷绘审美情趣之外所保持的独特艺术追求的高尚精神,从这一点上看,民窑青花的贡献对美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若把陶瓷的发展大体分为三条线,那就是民间陶瓷、宫廷陶瓷和文人陶瓷。三种陶瓷的服务对象和艺术特点都各不相同,官窑追求的是豪华富贵,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闲适雅致,民窑陶瓷则表现出纯真质朴,反映的是劳动者健康的感情。民间陶瓷在设计理念上本着务实精神,以产品的功能效应为根本,将朴素大方的美与之结合,见物见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舒适、亲和、温暖,是实用与审美和谐结合的典范。民窑的装饰瓷绘是主流,那以少胜多、从写实到写意直至抽象的艺术造型手法,都能从民窑青花中读到这种以形布饰以意布局的造型规律。
民间青花的收集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注重其历史价值,有的着眼于工艺技术,还有的强调其完整性和奇缺性。从民窑青花的艺术特点出发,重视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技法以及时代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注重其整体效果的优美、设计构思的不同,运笔用色的大胆独到、描绘技巧的高超自然及那些最生动最别致最有韵味的作品,是认识和理解民间陶瓷丰富想象创造力和高超表现力的重要途径。鉴定欣赏一件民窑青花应从胎、釉、形、画等各种角度全方位进行辨识,也有从某方面突破一点再及其余的,就像从瓷绘入手,如果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会很快地掌握各个时代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当你面对这些民窑青花粗器的时候,感觉到的是青色的柔美脱俗、造型的端庄和谐,体现的是高雅沉静的艺术境界,就像古人所说“古瓷尚青,宜品茗酒耳,若肴馔则素瓷,青花白质瓷为佳。”民窑青花蓝净如水,有喜无悲,它可以饱满婀娜多姿,但绝无艳帜,它可以灵动,轻松活泼,但绝不轻浮,人们看到了它的潇洒,在蹁跹的蓝色中闪露着生命的火花。民窑青花,不俗且雅!(全文完)
(责编:雨岚)
青花缸的缠枝花画工草率,已辨不出莲菊,在回纹、垂云纹和莲瓣纹连续规整的衬托下显得醒目,青料的发色因用笔和蘸料水分多少不同,产生了很多变化,缸的胎体厚重,釉色青翠,造型大口,高身收足,圆唇下有一凸棱。缸的形制始于明代并大量生产,清代沿袭发展,式样繁多尺寸不一,常见有大口、高身、收足式和大口、浅腹、平底木盆式。后者始于康熙,清代各朝继续烧造。乾隆时的高身圆唇缸,口比康雍两朝略敞,雍正时仅一圆唇口略内收,身比乾隆时显得瘦高。康熙时口唇多板沿式,器形俊秀,器底多往内鼓起,只是到了乾隆晚期日趋粗糙,胎体增厚略软,光泽泛灰,已渐走向衰落。
清代百姓大多供有宅居神佛,香炉也讲究冬用铜炉夏用瓷炉。这件筒式香炉的缠枝蝴蝶花纹,炉外壁画满连续三朵缠枝纹样,花以五个画饰篦线的圆圈叠合,枝叶则双勾完成,笔法坚挺功力非凡,下圈勾画简化的变形莲瓣纹,口唇下端用大笔涂抹填染浅色青料。筒式炉胎体较松,砂底浆釉,青料发色灰暗晕散,釉面布满细小黑星点,俗称“荞麦地”。
青花“”字罐和粉盒上的缠枝蝴蝶纹各有不同,罐上两朵花卉两“”字对应排列,一只用笔奔放,一只用笔严谨。盒上部四花对应,盒下部两花对立,花朵枝叶画法工细,篦线排列熟练匀称。罐胎质坚,釉面青,青料发色纯正,盒胎骨松,釉面薄,光泽差,圈足粘有窑砂,青料发色灰暗有漂浮感。
“”字盖罐上的缠枝纹已在腹部成对的文字和蝴蝶花、肩部的弦纹和变形垂云纹、罐体下部的简化莲瓣纹对比下,退居次要地位。画法上也更图案化,并在叶尖画有三瓣梅朵,构图较为生硬。“”字罐胎质松软已近陶质,釉也稀薄无光泽,青料已是刺目的洋蓝,晕散不匀。
这几件缠枝“”字纹民窑青花器,都是清代晚期民间大批成套生产的嫁妆瓷,青花“”字用于坛、罐、大瓶之上构成双喜,“”字勾线添彩,缠枝双勾作为衬托辅助纹饰。双喜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用于新房装饰,罐上绘“”字、缠枝,寓喜事不断之意。据传宋宰相王安石年轻时上京考试,后被人招婿,成婚时恰好有人来报金榜题名头科状元,王安石即以此喜上加喜挥笔写“”字贴在门上,喜庆欢乐气氛大增,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庆吉祥标志。
嘉庆朝民窑青花前期尚有继承前朝的某些品质,后期无论胎釉或纹饰都出现了很大滑坡,至道光朝多数已是胎体粗松,釉面稀薄。至晚清,有“碗青”从国外传入,青料的发色与近代青花已区别不大,有的灰黑暗淡,色料漂浮,开始出现鲜艳泛紫的洋蓝色。嘉庆青花多呈青蓝微泛黑的色泽,大部分呈色稳定但有晕散,中晚期青料漂浮于釉面,有的釉层薄光润不足不太平整,胎质疏松量轻;道光青料色调不够深沉有漂浮于釉面之感,胎质疏松厚薄不匀,胎釉结合不够紧密,釉色有的泛青有的洁白,釉质有起伏不平的“水波釉”。嘉庆民窑青花的又一特征是流行双勾不填色的图案,纹饰层次明显不及前朝,缠枝纹也多用双勾淡描,有的和“”字同时作为装饰,字体长纹饰较精细,往后则字逐渐加大,纹饰粗糙简单,用笔也显拘谨。
呈现这一组青花粗器,畅神达意,不俗且雅。
讲求实用注重装饰是这几组民窑青花总的造物原则,瓷器的生产造型、胎质、釉面烧制固然重要,而一旦与彩绘结合瓷画就会成为一件瓷品成败的关键。民窑青花既是日用品又是观赏品,具有使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一件青花再好,如果画上去的纹饰不成功或笔意欠佳又怎能体现民窑瓷器的价值所在?时有人对官窑青花持有繁缛、堆砌、庸俗的贬义之词,问题就是出在瓷绘之上,而民窑青花粗器以瓷质、工艺而言瑕疵不少,但因为装饰设计得当、用笔生动、传达的情感鲜明,很大程度上遮盖了其他方面的短处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话题。
写意画风是民窑青花的主流,这几组民窑青花粗器正是重视所绘物象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物象细节的描述,往往是通过不同的形象来表达个性感受,从而强调出笔墨情绪来,作为装饰的核心,这实质上已大大超越自然形象的个性范围而成为装饰配列组合的独立审美意义。那些用笔的狂放,胸有成竹的信手挥写,强调的是画境之外的畅神达意。民窑青花此种画法风格形成固然与追求生产数量速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于诚挚直率的表达、追求精神内涵的本意。这几组民窑青花是写意写情,包含着大写意画风和抽象绘画的精神品质,那些间接或直接由笔墨线条来表达心境意念的画面之所以能达到美妙的艺术境界,应当说是创作情绪在起作用,那些点线面组成形象结构的画面,正是绘制者主观感觉的抒发和表现,从而创造了民窑青花自己的艺术风格,天马行空另辟蹊径,艺术达到了个性解放。这正是精妙的艺术深处所蕴藏着的那种反约束大胆解放精神,这也正是民窑青花能在官窑瓷绘审美情趣之外所保持的独特艺术追求的高尚精神,从这一点上看,民窑青花的贡献对美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若把陶瓷的发展大体分为三条线,那就是民间陶瓷、宫廷陶瓷和文人陶瓷。三种陶瓷的服务对象和艺术特点都各不相同,官窑追求的是豪华富贵,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闲适雅致,民窑陶瓷则表现出纯真质朴,反映的是劳动者健康的感情。民间陶瓷在设计理念上本着务实精神,以产品的功能效应为根本,将朴素大方的美与之结合,见物见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舒适、亲和、温暖,是实用与审美和谐结合的典范。民窑的装饰瓷绘是主流,那以少胜多、从写实到写意直至抽象的艺术造型手法,都能从民窑青花中读到这种以形布饰以意布局的造型规律。
民间青花的收集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注重其历史价值,有的着眼于工艺技术,还有的强调其完整性和奇缺性。从民窑青花的艺术特点出发,重视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技法以及时代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注重其整体效果的优美、设计构思的不同,运笔用色的大胆独到、描绘技巧的高超自然及那些最生动最别致最有韵味的作品,是认识和理解民间陶瓷丰富想象创造力和高超表现力的重要途径。鉴定欣赏一件民窑青花应从胎、釉、形、画等各种角度全方位进行辨识,也有从某方面突破一点再及其余的,就像从瓷绘入手,如果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会很快地掌握各个时代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当你面对这些民窑青花粗器的时候,感觉到的是青色的柔美脱俗、造型的端庄和谐,体现的是高雅沉静的艺术境界,就像古人所说“古瓷尚青,宜品茗酒耳,若肴馔则素瓷,青花白质瓷为佳。”民窑青花蓝净如水,有喜无悲,它可以饱满婀娜多姿,但绝无艳帜,它可以灵动,轻松活泼,但绝不轻浮,人们看到了它的潇洒,在蹁跹的蓝色中闪露着生命的火花。民窑青花,不俗且雅!(全文完)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