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气管狭窄外科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气管狭窄是一种罕见却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近年来,手术技能的提高使得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减少。本文介绍先天性气管狭窄的病理、分型、常用手术方法等,总结气管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以期对先天性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一定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探讨创伤性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胸腔外科收治的54例次行观察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通过多因素分析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治疗总失败率为59.26%(32/54)。观察治疗失败组在血胸量、住院时间、合并气胸、大于3根肋骨骨折患者比例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组(P<0.05)。观察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气胸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
期刊
目的总结分析阜外医院Rastelli手术的近中期结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阜外医院完成71例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TGA)或者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患儿,男48例,女23例;手术时年龄(4.7±2.7)岁,其中10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7例DORV,34例矫正型TGA(CTGA)。30例有手术史,其中Blalock-Taussig分
目的探讨青年(≤40岁)肺癌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青年肺癌患者,按术后住院≤7天和>7天分为两组,收集病史及术前检查资料、术式和包埋材料、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治疗等资料,分析各种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3例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全上腔静脉置换术,根据3D-CTBA重建影像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确定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的形态、直径、受累范围和纵隔病灶的大小、部位。充分术前准备,麻醉干预。按照3D-CTBA重建结果,术中精准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被侵组织肿瘤病灶和受累的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部分。完整切除纵隔肿瘤,应用合适材料(人工血管
期刊
目的探讨选择性侧支融合术或单源化治疗(unifocalization,UF)在室间隔缺损(VSD)及粗大体肺侧支(MAPCAs)的肺动脉闭锁(PA)患儿中的应用,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不同解剖形态的MAPCAs。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6例合并粗大体肺侧支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MAPCAs/VSD/PA)患儿实施选择性UF术加一期根治术,男4例,女2例;年龄6~96个月;体质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瓣中瓣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消失,未见瓣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瓣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瓣中瓣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灌注不良越来越重视,但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明确下肢缺血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通过meta分析合成后,统计出下肢缺血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TAAD)和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0%;TAAD和TBAD合并下肢缺血的患者中男性分别占77.17%和84.35%。下肢缺血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占一定的比例,不论A型夹层还是B型夹层
期刊
食管裂孔疝嵌顿并胃坏疽十分罕见。本文回顾1例9岁6个月女性患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嵌顿并胃坏疽的发病、诊断及治疗过程,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患儿患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嵌顿,病情危重,胸部CT及上消化道造影可明确诊断,行胃大部切除及食管裂孔疝修补后出现食管远端出血及食管-胃连接处狭窄,早期手术解除嵌顿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期刊
肺段切除术是指根据肺脏解剖结构游离支气管肺段至肺门,离断肺段支气管及血管后所进行的解剖性肺切除。随着病灶定位、肺段交界平面确定等技术的发展,在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和肺部其他良性病变治疗中逐渐被应用。各种因素影响下,肺段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肺段切除术的技术要点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