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平衡中彰显主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散步这样的寻常事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不是现代语境下的“幸福”,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幸福”。因为“散步”中多了“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母亲,文章把现代家庭“三口之家”的生活演变成了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幸福图景。这使《散步》有别于那些纯粹表现亲情的文章,尊老爱幼的伦理性暗暗渗透并彰显出来。
  同时,《散步》又不是简单地表现尊老爱幼,换句话说,文章并不是把“尊老”、“爱幼”分割开来写。在散步的事件过程中,作者故意让二者发生冲突,于是,“我”便被推置到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如何对待衰老的生命和幼小的生命?如何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显现出来:只有人类不但会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会善待衰老的生命。《散步》一文的厚重性也从中体现出来。
  尊老爱幼是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主题,也只有运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方能自然和谐,相得益彰。《散步》语言朴实,情感内敛,结构简单,蕴藉丰富,散发着幽兰般的芬芳。文章巧妙地借鉴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在尊老和爱幼之间,在对待衰老的生命和幼小的生命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衡的境界,彰显传统意义上家庭的和谐、和睦和美满。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并郑重其事地依次介绍散步的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一家人出场的先后排列顺序,一反传统的先人后己常态,把一个“我”放在第一位这个最突出的位置上,这固然有突出“我”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原因,但只要稍加“变形”,把各自人物的身份还原一下,就会得出十分对称的关系:儿子、母亲;母亲、儿子。其寓意非常明显:文章一开始,就把尊老和爱幼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维系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这种“平衡”,是“我”努力的结果。“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是散步前的一个小插曲,有“分歧”但无波折,原因是,“我”一劝母亲就“信服”。从这一点看,再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对“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句话就可以有这样的理解:母亲可能是想出来。之所以说“不愿出来”,可能是怕夹在“我”一家三口中间。对于这一点,《教师用书》上作了一个有意思的假设:
  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从假设的反面得出“我”的孝敬,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三代人散步变成了三口之家散步,对称的一方消失,主题的深刻性就可能打了一个折扣。因此,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我”的孝顺,它较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在现代家庭中,“老”、“幼”地位高低分明,尊老爱幼的天平严重失衡:“爱幼”的砝码超重,“尊老”的一方高高翘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适时增加“尊老”的砝码,就是要纠正偏差,维系平衡。可以说,这次“散步”,其实就是一次“人类文化之举”的示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如此庄重的介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是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的呼唤。
  随着散步的继续和发展,这种平衡关系一直维系着。仿佛唯恐读者遗忘似的,文章在关键处就轻点一下。如中间的叙述:“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意外发现“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种平衡所产生的和谐之美也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如盐在水,不露痕迹,却无处不在,让人回味无穷。
  与前面的轻点不同的是文章结尾: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个特写镜头,通过浓墨重彩的描述,把这种平衡关系定格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和妻子”举轻若重,使得这个动作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在站在人生的中点的“我”看来,母亲代表过去,儿子表示未来,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中年责任重大,也责无旁贷,自需背负,背小的,也背老的;呵护幼小的生命,也呵护衰老的生命。偏袒一方,忽视一方,都不是爱的全部,都是残缺的世界,只有把尊老和爱幼摆放在同一个位置,才契合传统伦理,才是“整个世界”。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散步之间这一处的尺水兴波,非常高妙,意义非凡。“分歧”即意味着“我”竭力维系的平衡关系在短时间内被打破,老和幼的“正面冲突”把一个两难问题推到了“我”的面前,在经历一番心灵搏斗之后,“我”心头的天平倒向“尊老”。但由于母亲“变了主意”,天平很快又倾向于“爱幼”,这样,母亲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儿子收获眼前事理上的满足,一高一低,一起一落,转眼之间,平衡再次恢复。
  值得玩味的是当“我”面临失衡时的一句话:“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作者大词小用,寓意十分明显,准确地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可能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通过类比,有力地突出“我”对家庭重大的责任感。 “民族”一词其实也暗示着对“分歧”的解决的思维要符合民族的特征。而敬老爱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有意思的是文中两处的景物描写也是平衡的。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二处描写小路远处的景物: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金色的菜花”,这“整齐的桑树”,这“水波粼粼的鱼塘”,俨然是美的未来,它显示出春天的召唤,这是对生活的热爱,预示着天真的儿子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更难得的是,为了与主旨和内容一致,文章还用语言来表现这种平衡。
  《散步》的语言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大量对称的句子的使用,它们互相映衬,富于情趣。例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这些句子,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明白如话;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信手拈来。但是,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人世间原有百媚千红,万种风情,而传统文化却一直对和谐之美情有独钟。翻开华夏文明史,从王公贵族门前翘首昂视的成双石狮,到寻常百姓家门上丝丝入扣的成副对联,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和谐之美的偏爱。《散步》用平衡的和谐之美,彰显尊老爱幼的伦理纲常,内容和形式珠联璧合,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一种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作者通联:安徽怀宁县高河镇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提出了基于正弦波励磁方式的电磁流量计设计,采用更加简单可靠的软、硬件设计及信号处理算法,从复杂信号中提取出流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对较低励磁频率下,能够有效提高流量测量精度,对于小流量注水阶段,测量误差明显降低,而且性能稳定,满足了井下各層注水量测试要求。  关键词:分层注水;电磁流量计;正弦波励磁;STM32F103RCT6  中图分类号:TH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在正常肾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肾脏以及肾移植平均(2.5±1.2)年后切除的ADPKD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体一端有单鞭毛.属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或多部位等严重感染。由于该菌繁殖能力强,生长要求
针对性地分析油炉法炭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健性的安全环保问题。
以“八字宪法”(即所谓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既有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它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自身特性,不能顺应语文教育的应有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无法自给自足——狭隘的理性主义知识观、传统封闭的课程理念、过激的工具价值主义,是其不可逾越的三重障碍。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重构一直是语文教育界探讨的热点。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问题构成了语文新
目前,对高考成语考查题的探究,普遍存在着“重视使用不正确的选项,轻视使用正确的选项”的现象,学生答题如此,老师讲评也如此。殊不知,命题专家在设计选项时,既设法让你把“使用不正确的选项”误判为“使用正确的选项”,也存心让你把“使用正确的选项”误判为“使用不正确的选项”。为此,笔者想对“成语使用正确  的选项”设计中的玄机进行一次揭秘,以填补这一探究空白,也为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提供一点有益的警示。  
1875年,阿尔贝特·史怀泽(又译阿尔贝特.施韦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在二十世纪,此地数易其主。史怀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现在人们称其为法国思想家。
期刊
<正> 目标和手段埃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始于1991年。主要基于3个因素:第一、国企亏损严重,已成政府沉重负担;第二、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