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的轴心,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求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为此,应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这些方法包括:
1.阅读课文提示、注释的方法。
2.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
3.边读边勾、画、圈、点的方法。所谓“勾、画、圈、点”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然后,再把标出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应注意标出文中承上启下的词、句、段,以利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这种方法就是要学生在反复时,注意思考分析,经过思考再动笔,通过动笔再思考,从而较为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便于教师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初读课文这一步不至于流于形式。
4.在课文空白处加标记和评语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阅读的整体感知。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阅读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到了分析探讨课文阶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会变得真切、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准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读鉴赏,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综合教学效应。
二、阅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阅读。阅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首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深究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如何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理解文章各层次间的关系,用心揣摸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扎实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阅读。如果说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那么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上三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完成各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礎是前提;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它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变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为此,应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这些方法包括:
1.阅读课文提示、注释的方法。
2.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
3.边读边勾、画、圈、点的方法。所谓“勾、画、圈、点”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然后,再把标出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应注意标出文中承上启下的词、句、段,以利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这种方法就是要学生在反复时,注意思考分析,经过思考再动笔,通过动笔再思考,从而较为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便于教师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初读课文这一步不至于流于形式。
4.在课文空白处加标记和评语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阅读的整体感知。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阅读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到了分析探讨课文阶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会变得真切、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准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读鉴赏,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综合教学效应。
二、阅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阅读。阅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首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深究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如何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理解文章各层次间的关系,用心揣摸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扎实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阅读。如果说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那么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上三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完成各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礎是前提;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它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变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